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
1 整体面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球表面海洋占70.8%,陆地占29.2%。
2 分布: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七大洲
1 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2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1) 面积排序(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欧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0°经线穿过的大洲:欧洲、非洲、南极洲。
跨经度最广、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3) 亚洲的西侧是欧洲。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作亚欧大陆。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占陆地总面积的1/3以上。
(4) 大洲分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速记:“乌乌里大黑土”)
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间接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速记:“苏非亚”)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速记:“美白亚”)
④欧洲与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⑤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⑥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四大洋
1 概况
(1) 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 面积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速记:“太大印北”)
(3) 特点: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形状略呈“S”形、面积第二大;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面积最小、最浅。
2 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 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资源,如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等。
(2) 海洋为人类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如海上渔业养殖等。
(3) 海洋为人类提供便利的水上运输,如海洋运输等。
概念区分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
1 相关概念
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
海拔: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2 五种基本陆地地形
地形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 200米以下
地表 起伏 地表起伏小,边缘比较陡峭 起伏较大,沟谷较深,地表崎岖不平 地表崎岖不平,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米 四周高,中部低 地表起伏小,海拔较低
举例 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世界屋脊”)、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东非高原 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海拔最高)、阿尔卑斯山脉 — 刚果盆地(世界面积最大) 亚马孙平原(世界面积最大)、东欧平原
海底地形
1 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2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3 岛弧(岛链):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常常和海沟相伴而生。
4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超过1万米。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5 大洋中脊(中央海岭):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6 洋盆(大洋盆地):指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深洋底。
学看地形图
1 分层设色地形图: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
2 等高线地形图
判断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 等高线形态 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凸低为脊”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可能发育河流。“凸高为谷”
鞍部 两侧的山脊、山谷等高线近似对称
陡崖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第三节 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变化
1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 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
3 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一瞬间发生的。如火山、地震。
大陆漂移假说
1 提出者:魏格纳(德国)。
2 内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作“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面貌。
3 证据
(1) 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
(2) 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的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板块构造学说
1 内容: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2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发),有的张裂拉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有的碰撞挤压(陆地上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
火山与地震
1 在地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2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1)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 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向南、向东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火山地震带。
此外,大洋中脊也是火山和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带。
★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板块运动与地震
1 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
地震多发于板块边界。
2 分析地震多发的原因
板块边界处地震多发的原因:板块挤压、分离或滑动时突然断裂释放能量。
3 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4 分享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1) 室内避险(楼房/平房)
蜷缩身体躲在结实的桌子或床旁,用枕头护住头颈,抓住固定物防止移位;优先选择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区域,避开外墙、窗户和阳台;禁止跳窗、乘坐电梯或冲向楼梯。
(2) 户外避险
空旷地带优先:迅速远离建筑物、树木、电线杆,蹲下护头直至震动停止。
危险区域规避:避开陡坡、河岸、广告牌等可能发生滑坡或坠物的地点。
(3) 公共场所
在商场、影院应躲在立柱或排椅旁,避开玻璃橱窗和悬挂物;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疏散,避免踩踏。
(4) 车内避险
立即靠边停车;留在车内抓牢扶手,震动停止后撤离至开阔地。
【拓展】震后关键措施
(1) 余震防范:撤离时避开破损建筑,通过楼梯快速到达空旷安全区。
(2) 被困自救:敲击水管/墙壁发出信号,捂住口鼻防尘,保存体力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