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8 00: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人口增长特点
(1)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
(2) 公元180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
(3) 原因:工业革命后,经济繁荣、技术进步带来了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
2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 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出生率=×100%
(2) 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率=×100%
(3)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自然增加人口数(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100%
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规律: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拓展】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
(1) 生育观念转变
①经济压力抑制生育意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育儿成本(教育、住房等)显著增加,导致家庭主动减少生育数量。
②女性社会参与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职业发展机会增多,使女性更倾向晚育少育。
(2) 人口结构变化
老龄化加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医疗条件改善延长寿命,但生育率持续走低,死亡率相对上升。
(3) 社会发展影响
①工业化替代家庭劳动力: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福观念被现代雇佣关系取代。
②社会保障完善: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养老体系健全,降低了“养儿防老”需求,减少了生育动机。
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
(1) 人口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①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等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人口稠密的原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农业或工业发展较早、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等。
②人口稀疏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例如,广袤的南极洲目前无定居人口。
(2)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来表示,即“人/平方千米”。
公式:人口密度=该区域人口总数÷该区域总面积
2 人种分布
三大人种 体貌特征 分布
黄色人种 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又黑又直,脸型宽平,鼻梁中等高度,体毛中等,身材中等 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 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和发色都比较浅,头发呈波浪状,鼻梁细高,嘴唇较薄,体毛较多,身材比较高大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
黑色人种 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形宽扁,嘴唇较厚,下巴较低,体毛很少,四肢较长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由于奴隶贸易,美洲也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
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
(1) 依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
(2) 分布规律:从地理角度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
世界的人口问题
1 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问题 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社会问题 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
2 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引发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镇。
1 乡村和城镇景观特点
类型 人口 生产活动 规模 建筑特点 基础设施 交通 自然景观
乡村 较少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较小 建筑密度较低,大多数是平房或低层建筑 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交通线路狭窄、稀少 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自然景观保留较多
城镇 密集(达到一定规模) 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较大 建筑密度较高,多高层住宅(可提高城区土地的利用率) 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道路纵横交错,呈现网络状、立体化 原有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
2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可采取的措施
(1) 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侵占耕地、水体污染等。
(2) 措施:城市不仅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还要加强管理和保护,以便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聚落与地理环境
1 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
(1) 早期的聚落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道路分布。
(2)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
①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
②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
③在渔业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2 世界典型民居的文化习俗或环境特点
地区 典型民居 当地环境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中亚(哈萨克族牧区) 毡房 干旱少雨,草原广阔 整体重量轻,拆卸方便,适应游牧生活,可随季节迁徙频繁搬迁;冬暖夏凉,防寒、防雨、防风性能优异
柬埔寨洞里萨湖渔村 船屋 水位季节变化,依赖渔业经济 木质结构,墙体薄,四面开窗,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
黄土高原 地坑院 冬冷夏热,气候干燥 门窗小,土层厚,就地取材,利于保温隔热
东南亚 干栏式民居 (俗称“高脚屋”) 气候湿热 墙体单薄,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或养牲畜,利于通风散热、防潮;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就地取材方便
北非 昼夜温差大,终年炎热干燥 窗小墙厚,利于白天隔热,夜晚保温,防风沙;多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就地取材
3 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一般规律
(1)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2)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4 传统聚落的保护措施——修旧如旧。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民居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世界的语言
1 数量:世界上共有7 000多种语言,其中有2 000多种属于濒危语言。
2 六大联合国官方语言(现在使用比较广泛)
(1) 汉语(中文):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2) 英语:英国及其历史上的殖民地地区(美、澳等),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3) 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4) 俄语:俄罗斯。
(5) 西班牙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殖民主义原因)。
(6) 阿拉伯语: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世界的宗教(三大宗教)
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亚洲西部 亚洲的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亚洲南部)
创建时间 公元1世纪 公元7世纪 公元前6世纪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 非洲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标志性建筑 教堂(德国科隆) 清真寺(阿拉伯联合 酋长国阿布扎比) 佛塔(缅甸仰光)
建筑特点 尖顶,顶部有十字架标志 圆形穹顶 佛塔塔基较大,顶端呈锥形
其他 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世界最大的庙宇类建 筑——吴哥窟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1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并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2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如中国的春节——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等。
3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如福建土楼。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2025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 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 保存人类文明轨迹,维系文化连续性。
(2) 增强文化认同,驱动经济增长。
(3) 维护文化多样性。
(4) 滋养精神文明,启迪未来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