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家标志的象征与传承
凝聚集体智慧,彰显国家尊严
承载革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
目录导航
国家的标志——国徽
情境导入:国徽在我们身边
实物观察
人民币、学生证、政府信封上的国徽图案
思考提问
为何国徽出现在这些重要场合?它代表着什么?
学习目标
理解国徽象征意义,掌握设计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国家的标志——国徽
互动环节:初识国徽
Interactive Session: First Impressions
快速联想
看到国徽时想到的三个关键词(如:庄严、北京、中国)
问题收集
关于国徽设计最想了解的问题(如“为什么用天安门图案?”“颜
色为什么是金红色?”)
国家的标志——国徽
历史溯源:国徽的诞生历程
The Birth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Emblem
国家的标志——国徽
征集启事
1949.07
《人民日报》刊登征集启事,要求体现“中国特
征、政权特征、庄严富丽”
集体创作
设计团队
清华大学(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央美术学院
(张仃)分别牵头
正式公布
1950.09.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式公布,凝聚集体智慧与
人民意志
历史图片:国徽设计的集体记忆
Historical Images: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National Emblem's Design
设计团队: 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设计国徽时的合影
历史文献: 1949年《人民日报》国徽征集启事原文
设计历程: 十余种方案草图对比,展现严谨设计过程
国家的标志——国徽
象征解码:国徽元素的深意
Symbolic Decoding: The Deep Meaning of National Emblem Elements
国旗:象征国家主权
天安门:见证新民主主义革命(关联“五四”运动)
齿轮:代表工人阶级
麦稻穗:象征农民阶级,环形设计寓意团结
整体意义: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的标志——国徽
互动讨论:元素的选择智慧
Interactive Discussion
思考
为何选择天安门而非故宫或人民英雄纪念碑?
提示:天安门是近代革命重要见证地
对比
麦稻穗“自然下垂”与“环形包围”设计,哪种更能体现团
结象征?
国家的标志——国徽
设计智慧:从方案到定稿
Design Evolution: From Proposal to Finalization
梁思成方案
写实细致,正面透视天安门
张仃方案
简洁几何,环形稻穗
最终融合:环形稻穗 + 正面天安门,兼具传统与现代。
设计原则:垂直对称构图,Pantone红186C、金872C体现庄严富丽。
国家的标志——国徽
设计规范:国徽的方格墨线图
Design Specifications: Grid Ink Line Diagram
垂直对称: 方格墨线图严格遵循对称原则,体现庄重平衡。
色彩标准: 金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与正红色
(背景及绶带)。
设计严谨: 每一根线条承载国家尊严,彰显规范之美。
国家的标志——国徽
规范守护:国徽的法律与尊严
Legal Protection & Dignity
法律保障
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国徽的
使用场合与方式,为其尊严提供了坚实保障。
公民义务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尊重和爱护国徽,这是维护国家标志尊
严、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体现。
使用场景
国徽通常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外交部新闻发布厅等国家重要场所,
以及驻外使领馆,象征着国家的主权与权威。
国家的标志——国徽
案例讨论:国徽与其他徽章的关联
Case Discussion: National Emblem & Other Badges
中国共产党党徽
核心元素:镰刀和锤头。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
核心元素:齿轮、麦穗和团旗。
思考:元素选择与象征意义的关联,体现怎样的政治传承?
国家的标志——国徽
教学实践:设计理念的迁移应用
Teaching Practice: Application of Design Concepts
标志设计步骤
明确主题 → 选择元素 → 组织构图 → 确定色彩
校园案例:以“校园读书节”为例
主题:知识、成长
元素:书本、萌芽、校徽轮廓
构图:对称/均衡
国家的标志——国徽
小组活动:国徽元素拼图
Group Activity: National Emblem Element Puzzle
分组任务
每组分配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穗中一个元素资料包,
合作完成“元素档案卡”。
成果分享
讲解元素象征意义及设计巧思,促进团队间的学习与交流。
国家的标志——国徽
创作实践:文化艺术节标志设计
任务要求
含至少两个中国传统元素(如祥云、回纹)
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
提交A4草图及200字设计说明
分层指导
基础层(元素库选择)、提高层(原创设计)、拓展层(应用规范)
传统元素参考
中式云纹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常用于象征吉祥如意,是极具代表
性的传统装饰元素。
传统元素参考
红金配色传统回纹装饰,寓意吉祥绵长,其规整的几何美感充分体
现了中式美学的对称与和谐。
国家的标志——国徽
评价标准:设计作品的多维考量
Evaluation Criteria: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评价维度
权重
评价要点
主题契合度
30%
元素与“文化艺术节”主题一致性
创意表现
30%
传统元素现代转译新意
视觉效果
30%
构图简洁、色彩和谐、视觉冲击力
设计说明
10%
逻辑清晰,准确解释象征意义
国家的标志——国徽
总结升华:传承国家符号的精神
Conclusion & Sublimation
知识梳理: 国徽的历史、象征、设计规范及法律地位
情感共鸣: 国徽承载革命历史与人民意志,是国家尊严的象
征
行动倡议: 尊重爱护国徽,传承国家符号背后的文化与精神
国家的标志——国徽
课后拓展
After-Class Exploration
资料收集
查找国徽设计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深入了解国徽背后的历史细节与人文精神。
实践任务
撰写关于国徽的短文,结合自身感悟谈对国家标志的理解,将理论学习转化为个人思考。
延伸思考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徽的尊严,将爱国情怀融入点滴行动。
国家的标志——国徽
感谢观看
共同传承与守护国家标志的尊严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国家的标志——国徽》教学设计
课题 国家的标志——国徽 单元 二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
本课是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开篇课,与后续《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志》共同构成标志设计学习模块。通过解读国徽这一国家最高象征的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标志以精练图形传达丰富内涵"的核心认知,为后续标志设计实践奠定文化与理论基础。内容结构
教材采用"历史背景-象征意义-设计规范-文化延伸"的逻辑结构: 历史维度:呈现1949-1950年国徽设计的集体创作过程,体现"人民意志的体现" 符号维度:解析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四大核心元素的象征体系 规范维度:通过方格墨线图展示国徽的精准设计规范(如垂直对称、金红配色) 实践维度:引导学生对比党徽、团徽等标志,理解象征手法的延续性设计意图
教材通过"问题情境-学习任务-拓展实践"的活动链,实现三重转化1. 从"国家标志认知"到"设计思维培养"的转化2. 从"历史事件记忆"到"文化认同建构"的转化3. 从"被动欣赏"到"主动创造"的转化(呼应单元任务"设计一款有中国特色的标志")
学情分析 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理解符号与象征的关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成熟,可分析国徽的对称结构 局限:对设计背后的政治历史语境理解较浅;将多元素整合为统一视觉系统的能力待提升已有基础 美术基础:掌握基本造型能力,学过简单图案设计(如七年级"纹样设计"单元) 知识储备:在语文、历史课中接触过国徽相关知识,但未从设计角度系统分析 生活经验:对国徽的视觉形象熟悉,但较少关注其在不同场合的规范使用
知识与技能
1. 能准确说出国徽的四大构成元素及其象征意义(对应教材P2"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2. 理解标志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符号性(以形表意)、简洁性(精练图形)、文化性(中国特征)
3. 掌握标志草图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定位-元素选择-构图组织-色彩规划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从国徽案例中提取标志设计的一般规律
2. 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国徽设计方案对比分析"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
3. 经历完整的设计体验:从主题构思到草图绘制(呼应单元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建立对国家标志的尊重意识,理解《国徽法》规定的使用规范(教材P4小知识)
2. 体会国徽设计中集体智慧与人民意志的体现,增强民族自豪感
3. 认识设计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培养"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核心素养维度具体培养路径教材支撑图像识读通过分析国徽方格墨线图,理解"垂直对称"的构图原则;对比不同设计方案(梁思成vs张仃)的视觉差异P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格墨线图";P2设计方案对比图美术表现临摹国徽关键元素,掌握"形式庄严富丽"的造型要点;尝试用简单图形概括国徽特征P5学习建议"收集资料了解设计过程"审美判断评价国徽设计中"金红配色"的情感表达;讨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如稻穗的写实与抽象处理)P3"国徽之涂色为金红二色..."创意实践基于国徽设计原理,为班级文化节设计简易标志(元素选择、象征意义表达)单元学习任务"尝试设计一款标志"文化理解通过1949-1950年设计历程,理解艺术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比较国徽与党徽、团徽的设计传承P1"国徽是如何彰显国家、民族精神与尊严";P4"想一想这些徽章与国徽的关联"
1. 国徽的象征意义系统:理解四大核心元素(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穗)如何共同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的视觉表达
2. 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从国徽设计中提炼"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形式庄严富丽"的设计规范(源自1949年《征求启事》要求)
难点 将国徽设计的历史经验迁移到当代标志设计:如何在保持"中国特征"的同时实现创新表达(如教材中"具有中国元素的标志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的现实需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视频播放:播放国旗、国徽、国歌的故事,引出课题:"每天清晨,当国旗升起,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
2. 目标呈现: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从设计师的视角,解码国徽中每一根线条背后的深意"
1. 快速联想:看到国徽时最先想到的三个词语,写在学习单上(预计出现:庄严、北京、中国等关键词)
2. 问题记录:针对国徽的设计,提出最想了解的两个问题(教师将典型问题板书,如"为什么用天安门图案?""颜色为什么是金红色?")
通过"实物-视频-问题"三层刺激,建立国徽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同时通过问题收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后续教学提供针对性引导。
讲授新课 1. 历史背景梳理 呈现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原文投影,重点解读"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形式须庄严富丽"三大设计要求 讲述梁思成、林徽因设计团队的故事,展示清华大学师生设计国徽时的合影(教材P2图),提问:"为什么说国徽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 象征意义解码 采用"分解-整合"策略:先呈现去除颜色的国徽线稿,引导学生识别基本元素;再逐层叠加色彩、添加历史背景 重点分析两个设计细节: 天安门:为什么选择天安门而非故宫或人民英雄纪念碑?(关联"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历史) 麦稻穗:对比其他设计方案中的稻穗造型,理解"正圆形环"的构图用意(象征团结)3. 设计规范分析 展示国徽方格墨线图(教材P3),用透明坐标纸叠加演示"垂直对称"原则 实物展示金红色卡(Pantone色值:红186C、金872C),对比不同明度的红色/金色组合,理解"庄严富丽"的色彩实现。2. 设计对比分析:分发梁思成方案与张仃方案的对比图(教材P2),填写对比表格: | 对比维度 | 梁思成方案 | 张仃方案 | 最终方案采纳情况 | |---------|-----------|---------|----------------| | 整体风格 | 写实细致 | 简洁几何 | 融合两者特点 | | 稻穗处理 | 自然下垂 | 环形包围 | 采用环形结构 | | 天安门表现 | 正面透视 | 俯视角度 | 正面透视 | 1. 小组拼图活动:每组分配一个国徽元素(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穗)的资料包(含历史照片、设计草图、象征意义说明),合作完成"元素档案卡"并向全班展示 通过"历史情境还原-元素深度解构-设计规范体验"的递进式活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国徽设计的复杂性,避免符号认知的表面化。小组拼图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对比分析则发展批判性思维。
1. 从国徽到标志设计
以"校园读书节"为主题,现场演示草图设计过程:
主题关键词提取:书籍、知识、成长、校园
色彩建议:蓝色(理性)+ 绿色(成长)
3. 常见问题提示
1. 独立创作:按照"主题构思-元素选择-草图绘制-设计说明"四步骤完成创作2. 小组交流:每6人一组,轮流展示设计方案,听取同伴建议并记录修改点3. 成果完善:根据反馈调整设计,重点优化元素组合方式和色彩搭配
通过教师示范搭建学习支架,将国徽的设计经验迁移到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降低创作门槛。10分钟限时练习培养快速构思能力,互评活动则促进反思性学习。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学校文化艺术节)激发创作动力,分层指导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小组交流则提供多元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设计是"迭代优化"过程的认识。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今天我们解码了国徽这一'国家名片'的设计密码——从1949年的设计征集到1950年的正式公布,从四大元素的象征意义到金红配色的庄严表达,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标志如何承载历史、传递价值。"方法提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读懂标志'的三个步骤:1. 看元素——识别基本图形符号2. 想意义——理解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3. 学方法——提炼可迁移的设计原则"情感升华"当我们下次在人民大会堂、在边防哨所、在奥运赛场上看到国徽时,希望大家不仅看到一个图形,更能感受到它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集体智慧。正如教材所说,国徽'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灵魂深处',这种镌刻不是被动的印记,而是主动的理解与认同。
国家的标志:国徽 │ 国徽的构成元素 │ 标志设计原则 │ 核心素养培养 │ 1. 中国特征 │ 图像识读 │
│ │国旗 (如天安门元素) │ 美术表现 │
│ │天安门 2. 政权特征 │ 审美判断 │
│ │齿轮 (工人阶级领导) │ 创意实践 │
│ │麦稻穗 │ │ 3. 形式庄严富丽 │ 文化理解 │(对称/金红配色) │ ││ 设计历史脉络 │ 课堂实践任务 │ 学习资源拓展 │
│ 1949.7 征集 │ 班级标志草图设计 │ 《国徽史话》 │
│ 1950.9 公布 │ 文化艺术节标志创作 │ 中国国徽网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