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 (统编版 2019)必修上册单元测试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单元主题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是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的《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走向》)
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能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这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迂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传统性之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有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
4.鲁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在继承文学创作传统的基础上,他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以及你对鲁迅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鲁迅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的新发展。(4分)
答:
5.《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是当代著名诗人杨克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请结合上述材料中关于“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相关论述,分析《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节选片段语言表达的特点。(4分)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
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
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
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
亿万儿女手牵着手
在枝头上酸酸甜甜微笑
答:
二、现代词语专项训练(30分)
6.文中两个画横线成语的运用有哪些共同特点 (5分)
说说草滩吧。自然要从春天说起,从零零星星的鹅黄说起。米粒儿大的草芽拱出土层的时候,还异想天开地顶起一小撮泥土,像顶了一个小小的斗笠。草滩上,草不像嫩绿的时候那么内秀:到处乱跑,勇敢而又偏执;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疯狂。熟草蔓,单是这名字,就有鸡鸣、炊烟、羊肠小路的味道。在草滩上,它是熟练的偷渡客,巧舌如簧的媒婆。
答: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我的祖国》优美的旋律响起,我们就会__①__地随之哼唱。《我的祖国》《爱我中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__②__的歌曲,都是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的作品。这些歌曲之所以传遍神州大地,就是因为它们都展示着时代的风貌,留存着动人的历史,表达了对家乡、人民和祖国的真挚情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谈到创作,乔老常说:“就我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还是不断积淀为好,一个人练就了千斤之力去弄百斤之重的刀枪,自然是__③__,创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反之,说句俗话,那就叫玩不转喽。”原文化部代部长指出:“乔羽是一位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的作家,他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厚实的文化功底。他是一位厚积薄发的作家——从十九岁开始专业学习,十年后成功创作了《我的祖国》,他的作品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
答: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7分)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每个村里,总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必是头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一角两角甚至三元四元钱币来。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8.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村村”“人人”“堆堆”,说说它们和“村”“人”“堆”相比,语义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答:
9.下面两个句子都有“表示”,请简要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气象专家表示,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8分)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这两天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
中国人饮食中,咸菜与酱菜必不可少。起于何时,我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去考察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无伤大雅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10.文中“腌一腌”“酱一酱”两个短语用得巧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答: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删去四个“得”字,改为“因为我们可以看见,摸着,尝出,想透”,但没有原句效果好。请分析原句“得”字的使用效果。(5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7分)
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__①__ 却又只能深深沉默。
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但保密的事情比天大,只能__②__ 地路过。
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县城。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因为他的老家只有一条铁路,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
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的心“咚咚”跳起来。他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出来指给他看……时光真好像是__③__,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 哪怕只是站在窗口 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
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咣当”声变得格外的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
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3.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三、古代汉语专项训练(23分)
(一)请根据给出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翻译下列句子。
14.“出”
本义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长出。
引申义 ①由内到外。②发出,发布。③支出。④拿出。⑤产生。⑥出现,显露。⑦超出,高出。⑧出任,出仕。⑨驱逐,放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4分)
译文: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4分)
译文:
15.“期”
本义 约会,约定。
引申义 规定的时日,期限。②等待。③期望,要求。④气运,气数。
(1)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4分)
译文:
(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B.民常告籴交阯 告籴:请求买粮
C.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D.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雷同:附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宪宗即位,转(窦群)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节选自《旧唐书·窦群传》)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四、单元主题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当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越来越泛滥,这一现象引发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年轻人张扬个性的表现,使用简便、形象、亲和、幽默。有人认为,这些流行语的盛行会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一些表达更精确、更生动、更优美的词语会被冷落、遗忘。也有人认为,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文字“失语”的表现。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了,“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 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质量验收评价
1.选D “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有误。材料二原文“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中的“溢出”意为“在原本的所指内容”基础上的延伸,因此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本的所指内容。
2.选D 选项涉及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整体理解。材料一紧紧围绕“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材料二侧重从词语能指的角度强调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同时也对词语的所指性有所提及。综合来看,两则材料虽然均强调文学作品词语的能指性特点,但均未作出“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的相关判断与论述,选项表述属于对原文内容的曲解。
3.选C 材料一的重要观点是: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C项,“若作十里,则……”过分强调所指的作用,反对能指的功用,与材料一的观点相违背。其他选项均符合材料中关于汉语文学能指优势特点的内容范畴,均可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
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指的是词句锤炼更加灵活,形式更加整齐、美观,音韵变化声调和谐。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可知,鲁迅在语言形式上花费了大量心血;结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相关文学作品可知,鲁迅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有了新发展,即将精神疗救的创作意图融入词句的锤炼之中。材料二以《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词语的使用为例,表明“正是这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并从四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可知,《孔乙己》中,一个“窃”字表明了鲁迅的观点态度和创作意图,体现出他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的新发展。据此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鲁迅将精神疗救的创作意图融入词句的锤炼之中。(2分)②《孔乙己》中,一个“窃”字,承载着鲁迅对封建腐朽思想与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底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状的揭示。(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指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可知,汉语文学具有能指优势,可以在词语所指的基础上丰富能指意义。诗歌节选片段第1句点明石榴与祖国之间有共同点,下面几句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共同点,丰富了石榴的能指意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结合材料一“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可知,汉语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联想组合。诗歌抓住石榴与祖国这两个关键词,把石榴和祖国的形象关联,进行联想组合。结合材料一“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可知,汉语声调和谐,音节切分明确。如“国”“果”“民”“心”等韵字的使用就体现了这一点。据此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汉语文学具有能指优势,可以在词语所指的基础上丰富能指意义。诗歌发现了石榴与祖国的共同点,丰富了石榴的能指意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祖国,喻体石榴,讴歌中华民族大家庭像石榴子一样紧密团结。
②汉语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联想组合。诗歌抓住石榴与祖国这两个关键词,把石榴和祖国的形象关联,进行联想组合。
③汉语声调和谐、音节切分明确。诗歌中“国”“果”“民”“心”等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评分参考: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解析:这两个成语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草芽和熟草蔓以人的行为和特征。如“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想法离奇、不切实际,这里用来形容草芽破土而出的独特方式;“巧舌如簧”则是形容人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这里用来形容熟草蔓在草滩上的活跃。这样的描述更加形象和有趣。同时,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词,在这里被赋予了褒义色彩,表现了作者对草的喜爱和赞美,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参考答案:①拟人,这两个成语原是形容人的,在文中则分别形容草芽和熟草蔓,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②贬词褒用,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词,在这里表达积极意义,表现了作者对草的喜爱和赞美,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7.解析:第①空,语境说每当优美的旋律响起,我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跟着哼唱,应填“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第②空,《我的祖国》《爱我中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都是人人称颂的好歌曲,应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第③空,语境指不断积淀,创作起来就会更容易,应填“举重若轻”。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便的东西。比喻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棘手的问题。
参考答案:①情不自禁 ②脍炙人口 ③举重若轻
8.①“村村”是名词重叠,表示每个村,所有村,比“村”表示的范围更大,更能凸显出秦腔在西府地区的传播甚广,突出秦腔在这块土地上的重要性。②“人人”意为“每个人,所有人”,比“人”数量更多,更能凸显出秦腔在西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突出西府地区百姓对秦腔的热爱。③“堆堆”是“很多堆”的意思,比“堆”的数量更多,更能凸显出观看秦腔的人之多,时间之久,更能突出人们对秦腔的热爱。(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气象专家表示”的意思是气象专家用语言进行说明,其中“表示”是动词,指用言语行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意同“表明”。②“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的意思是作为客人,面对秦腔,不能有不入神的表现,其中“表示”是名词,指显出思想感情的言语、动作或神情,意同“表现”。(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①腌一腌、酱一酱是咸菜与酱菜的传统制作工艺;②此处移用以表达小说要有本民族文化浸润的观点;③前后衔接自然,生动形象,表达风趣。
11.①使用“得”字形成三字短句,口语化,语气舒缓,韵律协调,有对话感;②使用“得”字后,语句强调了动作的结果或程度,强调“我们”对当下文化更熟悉。
12.①心潮澎湃 ②悄无声息 ③白驹过隙
13.①撞,本义为碰击。列车飞驰,本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而这里却说老房子“撞”进眼睛,赋予静态的房子以动感,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3分)②这里写老房子“撞”进眼睛,字面意思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实际上是赵万忠迫切渴盼与紧张激动的心情的体现。(3分)
14.(1)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从这种情形中产生的吧
(2)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了。
15.(1)陈太丘与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
(2)所以圣人不期望遵循古老的办法,不效法恒久不变的常规。
16.选A A项,仓卒:兵祸,乱难。
参考译文:
任延,字长孙,是南阳宛县人。任延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太学的学生,在长安学习,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在太学中很有名气,在学府中被称为“任圣童”。赶上兵荒马乱之时,任延到陇西躲避战乱。当时隗嚣已经占领陇西四郡,派人去请任延,任延没有回应。
光武帝召见任延,赐给他马匹和各种丝织品,让他的妻子儿女留在洛阳。九真一直以来都以打猎为业,不知道耕地种粮,老百姓经常请求到交阯去买粮,往往弄得穷困匮乏。任延于是要他们铸造农具,教他们垦荒种地。这样耕地年年增多,老百姓自给富足。
任延在九真任职四年,光武帝征召他去洛阳,任延由于生病耽搁了行程,被降职为睢阳令,九真的官员和百姓在他活着时就为他建造了祠堂。(任延到达京城后)被任命为武威太守,光武帝亲自召见他,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不要损坏了名声。”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诚的臣子没有私心,有私心的臣子则不忠诚。履行正直,克己奉公,这是臣子的本分。上下附和,不是陛下的福气。我不敢接受陛下(让我)好好侍奉上级官员的指示。”光武帝叹息说:“你说得对。”
17.选C C项,恩雠:仇恨。
参考译文:
宪宗即位,调任(窦群)为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掌管杂事。(不久,窦群)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向来闻知窦群的名声,于拜见窦群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让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任御史中丞,赐给他紫色官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征召他入朝担任吏部郎中。后来武元衡担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担任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士谔、吕温两个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多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怨恨李吉甫。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征召他入朝,说要重用他,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18.[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目前社会中网络流行语盛行现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形式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还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的认知。对“网络流行语泛滥”问题的不同看法,折射出人们对时代发展中的不同语言体系的认知与思考。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①担忧: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呈现出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走向退化的趋势。网络语言交流的价值只被认为是传递实用信息,词汇日益贫乏的背后,折射出语言似乎已失去了沟通心灵和精神的美学作用的隐患,反映出人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这正是此类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隐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文化上的警醒。②不担忧:随着作为流行语“土壤”的社会持续变迁,富有独创性的流行词汇将会层出不穷。在更新迭代、匆匆而过的网络语言中,眼下的一些流行词不出意外也会慢慢被人们忘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保持语言的多元性,维持语言发展的蓬勃力才是抵抗语言退化的真正要义。③对“网络流行语泛滥”问题的辩证解读,立意指向“单一”与“双向”皆可。行文时,考生须对观点理解展开具体的理由论述,亦可结合具体事例展开例证,勿流于泛化空洞。
[参考立意] ①适度用“新”,莫让文化“失语”。②赓续文化薪火,促使语言流长。③手持明烛守本心,传承母语扬自信。④守我明月,卫我清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