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 (统编版 2019)必修上册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 (统编版 2019)必修上册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8 10:1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 (统编版 2019)必修上册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 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这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关系的亲疏是由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疏决定的,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
B.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洋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
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D.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先生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
A.入则孝,出则悌。
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C.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答:                               
                               
                               
                               
5.“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并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5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木 匠
刘亮程
  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
  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
  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
  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
  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
  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
  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
  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
  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
  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
  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
  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
  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
  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
  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
  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
  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
  我没去打扰他。
  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
  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
  文本二: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
  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
  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
(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
B.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
C.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
D.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也是“我”曾经的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B.文章第七段开头“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地消逝。
C.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三”的躺倒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
8.文本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                               
                               
                               
                               
                               
9.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诏颍州刺史张自勉将诸道兵击之。
  五年(878)春,正月壬寅,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以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副使。
  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时河南盗贼蜂起,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谋曰:“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吾属虽各拥兵众,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众以为然。
  会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尽忠遣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君立曰:“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二月,庚午,至城下,众且万人,屯于斗鸡台下。壬申,尽忠遣使送符印,请克用为防御留后。癸酉,尽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克用令军士冎①而食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令将士表求敕命;朝廷不许。
  李国昌上言:“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朝廷方欲使国昌谕克用,会得其奏,乃以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诏国昌语克用,令迎候如常仪,除克用官,必令称惬。又以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冎(guǎ):同“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3分)
招讨副使A曾元裕B大破C王仙芝D于申州东E所杀F万人G招降散遣者H亦万人I敕以J宋威K久病
字母: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刺史,隋唐时期州的行政长官。“刺”意思是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
B.壬寅,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壬是天干,寅是地支。每隔六十日就有一个壬寅日。
C.四方,指天下各地。在文中指四个方向,同《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D.“会大同”中“会”是适逢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黄巢攻陷匡城,接着又拿下了濮州,朝廷面对这一局势,派张自勉率领各道兵马攻打黄巢,随后又任用曾元裕为招讨使。
B.天下大乱,唐军各自拥兵自重,李尽忠与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企图辅佐李国昌父子举事,并平定代北。
C.李尽忠利用代北饥荒及军士对段文楚的不满,暗地派人劝说李克用除掉段文楚并取而代之,李克用想询问父亲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D.李尽忠将段文楚等人送至斗鸡台下并命令军士剐了他们的肉吃;随后李克用进入防御使府处理事务,但他并未得到朝廷的任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
译文:                               
                               
(2)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
译文:                               
                               
14.朝廷是如何处理李克用的 请简要概括。(3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越溪村居
戴叔伦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黄雀数声催柳变,清溪一路踏花归。
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负米到家春未尽,风萝闲扫钓鱼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围绕“越溪村居”,撷取若干景象,来展现村居环境和心境。
B.诗的首联交代诗人近年来客居他乡、寄居山寺、清寒贫苦的境况。
C.诗人虽隐居深山,但很少经过树林和野寺,常感叹自己少有人伴。
D.有米可食的安定生活,悠闲平静的时光,使诗人感到闲适而美好。
16.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外貌和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极度苦闷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感叹贤者如月,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内心惆怅;接着想象老朋友远道来访,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重温往日恩情。
(3)“多情”一词常常用来指一个人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多情”也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想说说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①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②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③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__①__: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一般活动,通俗地说,__②__。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__③__,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街集。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我常看见隔壁邻舍老远地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吗 这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选自《乡土中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以判断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2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本每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 (3分)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质量验收评价
1.选D A项,“差序格局……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错误,根据材料一“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可知,界限分明是团体格局的特点。B项,“西洋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错误,根据材料一“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可知,“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是差序格局的特点。C项,“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误,根据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可知,并非“决定”。
2.选B B项,“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并没有“阐明并分析新特点”。
3.选B B项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差序格局的特点无关。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展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5.差序格局的特点:①伸缩性:以己为中心,是动态变化的,不断向外扩展的,依中心势力厚薄确定范围大小。②等级性:注重人伦,有等差次序,有严格的伦理界限,与礼治秩序关系密切。③壁垒性(排外性):依据与“己”关系的亲疏远近配置资源,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壁垒。
6.选B A项,“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错误。实现儿时梦的是最后成为木匠的那个孩子。C项,“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错误。并不是为了说明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而是为了强调他是唯一一个实现了儿时梦想、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的人。D项,“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错误。由原文“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可知,“那些生活”不一定就是冯三梦见的生活。
7.选D D项,“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错误。不是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
8.解析:句子“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地比作没用的“干木头”。“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指的是木匠,木匠的敲打声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可见木匠与村庄的相融。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生活的“我”倍感疏离。“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中的“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由“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可知,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木匠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地消逝,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地比作没用的“干木头”。(或:“没用的干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生活的“我”倍感疏离。②“没用”一词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地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
9.解析:由文本二“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可知,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文章写了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与村庄相融,而“我”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由文本二“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可知,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写的是“我”回乡的见闻,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地消逝却无能为力,写出了“我”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的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由文本二倒数第二段可知,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足自在。《木匠》中的“我”没去打扰他,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我”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
参考答案:(1)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
(2)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的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
(3)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足自在。《木匠》中的“我”没去打扰他,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
10.解析:“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是事件,“于申州东”是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在其后E处断开;两处“万人”是“所杀”“招降散遣”的战果,在其后G、I处断开。
答案:EGI
11.选C C项,“在文中指四个方向”错误,文中是天下各地的意思。
12.选D D项,“李尽忠将段文楚等人送至斗鸡台下并命令军士剐了他们的肉吃”错误,由原文“克用令军士冎而食之”可知,是李克用下的命令,并非李尽忠。
13.解析:(1)“机事”,机要、机密的事情;“缓”,拖延、迟缓;“何暇”,哪里有时间;“禀”,禀告、承命。(2)“乞”,请求;“除”,任命;“帅”,率领。
参考答案:(1)现在机密之事已经泄漏,迟迟不动手就会发生变故,哪有时间往返千里禀告承命呢!
(2)我请求朝廷赶快任命大同防御使。如果李克用违抗朝廷命令,我请求率领本道兵马去讨伐他。
14.解析:涉及答案的区域是最后一段,由原文“朝廷方欲使国昌谕克用”可知,朝廷第一要求李国昌规劝李克用;“诏国昌语克用,令迎候如常仪”,第二要求李克用以平常的礼仪迎候朝廷官员;“除克用官,必令称惬”,第三答应给李克用一个满意的官职。
参考答案:①要求李国昌规劝李克用;②要求李克用以平常的礼仪迎候朝廷官员;③答应给李克用一个满意的官职。
15.选C C项,“很少经过树林和野寺”曲解文意,“空林野寺经过少”的意思是:树林和野寺很少有人经过,而非诗人自己很少经过那里。
16.①视听结合。黄雀鸣叫,柳树抽芽,清溪流淌,鲜花一路,写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催”字赋予黄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在黄雀声中,柳树生长变化之景。③色彩对比。柳树之色,繁花之彩,色彩明丽,生机盎然。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何时可掇 契阔谈讌
(3)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18.①如火如荼 ②纷至沓来 ③踌躇满志
19.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第二处,成分赘余,“一致共识”中,“共识”意思是“共同的认识”,包含“一致”的意思,应删掉“一致”;第三处,语序不当,“文化底蕴深厚”应放到“充满地域特色”之前。
参考答案: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0.解析:“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从构成的角度看,对仗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从短语类型分析,动宾短语“掌灯”对“开卷”,主谓短语“清影立”对“暗香流”;从词性分析,动词“掌”对动词“开”,名词“灯”对名词“卷”,名词“清影”对名词“暗香”,动词“立”对动词“流”。上下联音韵相协,平仄相对,上下联尾字“立”(仄)和“流”(平),体现了仄起平收的特点。从表达效果看,此句采用诗歌中对偶的形式,对仗工整,结构整齐,平仄相对,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文章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这句话运用对仗手法,本身就含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进而为了表明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的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也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主要谈论的话题——乡土文化。
参考答案:对仗构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上联“掌灯”对应下联“开卷”,上联“清影立”对应下联“暗香流”。上下联音韵相协(或“上下联平仄相对”),尾字仄起平收。
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文章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
21.解析: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达了,人和人需要商业活动维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由紧跟的“冒号”及后文中清算需要有“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还需要“媒介”,“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而“钱”就可以实现“当场算清”可知,①处应该是“货币是什么”的判断句,是给货币下定义,综上所述,①处可填“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由“通俗地说”可知,②处应该是对本句的概括,本句主要讲“钱上往来”,也就是“经济活动”,故②处可填“就是做生意”或“就是商业”。由“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知,③处所在段落主要谈“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血缘社会的交易是“相互馈赠的方式”,③处是对“相互馈赠的方式”的具体化,是前文“货币清算”的反面,故可填“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或“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
参考答案:①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②就是做生意(商业)
③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
22.解析:先看第一段,依据“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可知,这是人与人建立新的关系的基础,可以保留“社会生活发达”;依据“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可知,“钱上往来”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活动,故第一段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再看第二段,依据“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可知,商业不建立在血缘社会中,“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而“血缘关系之外”,就是“非血缘社会”,故可概括为“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注意字数不超过20个。
参考答案:①第一段: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②第二段: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商业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段话强调在变化不大的乡土社会中,生活中所积累、留传下来的经验非常重要。材料二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特色与要求,指出了创新在其中的核心地位。表面看来,两则材料对待“经验”的观点是相反的,但其实二者并非简单对立,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变化很小,而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不创新就很难跟上时代脚步。所以,对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应当辩证统一去看待。首先,学生可以辩证思考,看到乡土社会中留传下来的“经验”的积极意义。它与乡土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契合的,对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是必要的。另外,这些“经验”里面也包含着一些共同的价值,即使放在现在的社会,依然有着重要作用等。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开阔眼界,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沉溺在旧有的认知中。作文时可以论述为何要突破“故习”“所闻”,再论述如何突破“故习”“所闻”。试题要求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进行写作,行文思路上,可先明确中心论点,传承历史经验,勇于开拓创新。然后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如以清朝的闭关锁国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对比,从国家的角度论述既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又要不断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如此才能发展壮大自己,由此得出对待“经验”的正确做法——批判继承,勇于创新。从个人提升的角度,要看到前人“经验”中的可取之处,但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应开拓思路和视野,汲取丰富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此才能助力民族复兴的伟业。
[参考立意] ①突破固有壁垒,开拓崭新视野;②传承历史经验,勇于开拓创新;③摈弃无效旧知,更新知识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