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3.5《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3.5《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7 16:02: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实际测量活动,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和测量工具(米尺、卷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发展量感与应用意识。经历“估测—实测”的过程,体会估测在测量中的作用,能正确记录含“米”和“厘米”的长度,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米”和“厘米”、掌握短物体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到“较长物体与距离”的测量,是“长度测量”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延伸。通过测量黑板、教室门、身高,帮助学生掌握较长物体的测量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体会“米”和“厘米”在生活中的综合应用,为后续复杂长度测量与单位换算奠定实践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实例引导—方法示范—实践操作”的路径:先以“测量黑板的长和短边”为例,呈现“卷尺、米尺”两种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再通过“估测并测量教室门的宽和高”,强化“估测—实测”的过程;最后以“小组用卷尺量身高”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测量方法与单位应用,体现“从单一物体测量到多样物体测量,从示范到自主实践”的认知递进。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掌握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方法,但对 “较长物体”的测量方法、工具选择缺乏经验,且对“米和厘米结合表述长度”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巩固。低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估测较长物体长度的准确性不足,测量较长物体时的操作规范性需要引导;对“选择哪种工具更方便”的推理能力较弱,需通过实践对比体会工具的适用性。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测量黑板、教室门、身高,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感知,能更敏锐地估测与判断较长物体的长度范围,发展量感。2.能正确使用米尺、卷尺测量较长物体,掌握“对齐起点、拉直工具、读取刻度”的规范操作方法,提升动手实践能力。3.能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测量物体,感受数学在生活测量中的实用性。4.经历“先估测长度,再实际测量验证”的过程,培养“猜想—验证”的逻辑推理能力,体会估测与实测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用米尺、卷尺测量较长物体的方法,能规范操作并准确读取刻度。
教学难点 能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长度单位,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用你的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各有多长。2.在合适的答案后的( )里画“√”。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咱们之前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能用直尺测量铅笔、橡皮这些短物体的长度。课件出示:师:可是,教室里的黑板、教室门的边都很长,如果还用直尺去测量,大家觉得方便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测量这类较长的物体,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板书课题: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生:不方便。 以回顾厘米、米的认识及直尺测短物体为起点,快速唤醒学生对 长度单位、基础测量方法的已有认知,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背景中进入新课,避免新旧知识脱节。同时,明确 直尺适用于短物体 的适用场景,为后续发现测长物体的工具局限做好铺垫,形成旧知—新知的自然过渡。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课件出示: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师:大家看黑板的边很长,如果用直尺测量,会遇到什么问题?师:没错!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需要更合适的工具。那用什么工具测量更方便呢?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提到了什么工具?师:对啦!测量较长物体时,用米尺或卷尺更方便,通常用“米”作单位。现在,我们就用米尺来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测量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基本方法。师带领学生回忆测量方法:把测量工具的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一端,米尺紧紧贴着黑板的边,最后看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师:现在我们分成4个小组,每组领取一把米尺,分工合作测量黑板的长边。建议:1人负责对齐0刻度,1人负责把米尺紧贴黑板的长边,1人观察刻度,1人记录结果。师巡视指导,提示:先将米尺的0刻度线对准黑板的一端,然后量1米做一个记号,一直量到黑板的另一端。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测量结果?黑板的长边大约是多少米?师:其他组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师:看来大家的测量结果很一致,黑板长边大约3米。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测量黑板的短边,小组继续合作吧!师巡视引导,然后提问:现在分享短边的测量结果。师:通过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大家发现测量较长物体时,用什么工具比较方便?师:其实,测量较长的距离或物体,还可以用卷尺,它更方便收纳和测量超长距离,而且测量时,一定要注意把工具的0刻度对齐物体一端,拉直工具,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结果。 学生:直尺太短了,要量很多次,特别麻烦。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卷尺、米尺。学生分组领取米尺,开始测量。小组代表:我们测量黑板的长边,大约是3米。学生: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学生分组测量短边。小组1代表:我们测的短边大约1米。小组2代表:我们的结果也是大约1米。学生:米尺。 通过用直尺测长物体的不便与 米尺/卷尺的便捷的对比,让学生直观体会测量工具需与物体长度匹配——长物体对应长工具,且需用“米”作单位,解决“工具选择无依据”的问题,建立“根据物体特点选工具”的初步意识。设计小组分工,既适配“测长物体需多人协作”的实际需求,又在操作中强化“0刻度对齐、工具贴紧、准确读数”的规范方法。教师巡视指导“量1米做记号”,帮助学生突破 “长物体单次测量难”的障碍,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各小组分享结果、对比一致性,让学生发现规范用统一工具测量,结果更准确。
探究2:估测与测量教室门的宽和高师:咱们教室的门又宽又高,大家能先猜猜它的宽和高大约是多少吗?课件出示:先估一估教室门的宽和高,再量一量。 师: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教室门的宽大约是多少?高大约是多少?可以用“米”或“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身高、1米的长度感来猜。现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估测的理由。师巡视,引导用参考物对比的思路表述。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估测结果?师: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以以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为标准去估测物体的长度。估测后,怎么知道准确长度?需要……师:测量门的宽和高,用什么工具合适?师:对!测量较长物体,卷尺更方便。测量时要注意三点。课件出示——出示:①把卷尺的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一端;②沿着物体边缘拉直卷尺,不能弯曲;③读取刻度时,视线要与刻度垂直,避免看错。师:现在我们用卷尺实测,验证估测结果。测门宽时,把卷尺0刻度对齐门的一侧边缘;测门高时,从地面开始拉直卷尺到门顶端。小组合作测量吧!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卷尺要贴紧门的边框;门高要从地面开始量,0 刻度对齐地面。师:哪个小组分享测量结果?师:门高呢?师:如果不是整米数,还可以用几米几厘米来描述,请大家再认真看看卷尺。师:“几米几厘米”表示“几米+几厘米”。当测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米数时,可以用“大约长几米”“比几米短一点”“比几米长一点”或“几米几厘米”等来描述测量结果。大家的估测和实测结果相差大吗?有没有估得特别准的?师:大家看,估测能让我们先对长度有个“大致感觉”,再通过实测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以后遇到测量物体长度,我们可以先“估一估”,再“测一测”,既练感知又得准确结果。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学生1:我觉得门宽不到1米,因为我两臂伸开是1米,门比我的臂展窄,所以宽约80厘米。学生2:门高看起来比我高很多,我身高1米多,所以门高约2米。 ……学生:测量。学生看教材图或联系经验说:测量门宽可以用米尺;测量门高,可以用卷尺,因为门很长,直尺太短了。学生分组领取卷尺,开始测量。学生:门宽90厘米,不到1米。学生:门高大约2米。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门高1米95厘米。学生1:我估门宽80厘米,实测90厘米,差不多!学生2:我估门高2米,实测1米 95 厘米,几乎一样! 引导学生结合身高、1米长度感估测门的尺寸,并要求说估测理由,实则是让学生学会“用已知长度作参考物”,将抽象的门的长度与具象的熟悉长度关联,解决估测无方向、纯靠猜的问题,逐步建立长度直观感知。先估后测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比估测值与实测值,体会估测是初步感知,实测是准确验证的关系,养成先估后测的测量习惯;同时,教师引导非整米数用几米几厘米描述,衔接1米=100厘米的旧知,拓展测量结果的表达维度,解决仅会描述整米数的局限。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迁移应用师:接下来,我们要开展一个有趣的实践活动——用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和小伙伴的身高是多少呀?师:测量身高和测量黑板、门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特别的要求,咱们一起看看怎么做。课件出示:3 人一组,用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再说一说。师: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配合,演示测量身高的过程。师边演示边强调要点,首先,被测的同学要站直,脚后跟、臀部、背部尽量靠紧墙面,这样身体是垂直于地面的;然后,拿卷尺的同学要把卷尺的0 刻度对齐地面;接着,沿着身体直直向上拉直卷尺,直到头顶;最后,平视卷尺,读取头顶对应的刻度,就是身高了。比如教材图里,同学的身高是1米22 厘米。现在我们以3人为一组,分组活动。课件出示——小组活动:每组分工:1人被测(站直、贴紧墙面),1人测量(拿卷尺对齐0刻度、拉直垂直),1人记录(把身高结果写下来,如 “××的身高是1米□□厘米”)。要求:完成后,组内交换角色,保证每个人都能体验“被测、测量、记录”三个任务。巡视指导并纠正测量中的问题,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愿意分享测量结果,说说组内同学的身高?师:大家测量得很认真!有没有小组遇到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师:遇到问题能及时调整,特别棒!今天我们用卷尺测量了身高,谁来总结测量的关键步骤?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回家后,同学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帮爸爸妈妈测量身高,看看家人的身高是多少,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学生齐回答:想!被邀请的一名学生站到讲台旁。学生分组测量。学生分组集体反馈。学生:我们一开始卷尺没拉直,后来调整了,让卷尺紧紧贴着身体,结果就准确了。……学生1:被测的人要站直,靠紧墙。学生2:卷尺0刻度对齐地面,直直的向上拉。学生3:读刻度时要平视,这样才不会看错。 以测量自身身高为任务,贴合学生对自己身体数据的好奇心,让测量从测黑板、门的观察性操作转变为测自己的沉浸式实践,极大提升参与热情,解决重复测量易枯燥的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设计“被测、测量、记录”的角色分工,要求组内交换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站直贴墙(被测要点)”“0刻度对齐地面、拉直卷尺(测量要点)”“准确记录几米几厘米(记录要点)”,避免“少数人操作、多数人旁观”,让全员扎实掌握长物体测量的完整流程。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圈出你认为合适的答案。晶晶张开两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她张开两臂测量黑板的长度,量了3次,还差1臂的长度才能量完,这块黑板长约( )。2.商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鼎高1米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将上面画线部分的长度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3.二年级的明明领着妹妹去放风筝,结果风筝不小心落在了树上,他们找来3根长2米的竹竿,用绳子绑好(忽略接头处的长度)。他们能把风筝取下来吗?4. 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5.小金的爸爸高1米72厘米,小金的身高1米31厘米,爸爸比小金高多少厘米?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大家总结得很到位!希望小朋友们以后遇到测量较长物体的情况,能灵活选用测量工具,并运用今天学的方法。 学生1:我学会用米尺和卷尺测量长物体了。 学生2:我还知道测量时,可以先估测,再实测。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工具:米尺 卷尺方法:对齐0刻度、拉直、准确读数 估测:用身边的长度作参考 先估再测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在横线上填上“厘米”或“米”。1支粉笔长约8( )。 大拇指宽约1( )。 沙发长约2( )70( )。 一根跳绳长约2( )。 聪聪的身高约为1( )20( )。 黑板长约3( )。2.比一比,估一估。能力提升:1.中国结编织精美,样式繁多。王老师用一根红丝绳编了2个,还剩40厘米,这根红丝绳原来长几米几厘米? 50厘米2.四位小朋友的身高如下表,( )的身高从高到矮排第二。姓名天天星星娇娇玉玉身高1米12厘米98厘米1米1米2厘米 拓展迁移:1.回家后,估一估、量一量家里卧室门的宽和高或阳台长度,记录结果,下节课分享。 2.帮爸爸妈妈测量身高,看看家人的身高是多少。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生活中测量黑板、教室门等较长物体的真实需求为驱动,自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选择(米尺、卷尺)与规范测量方法(0刻度对齐物体一端、拉直测量工具),这一情境化的导入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小组合作测量时,学生们能积极分工协作,如有的小组会明确“一人固定卷尺起点、一人拉直工具、一人读取并记录刻度”的任务,在实操过程中,通过反复测量黑板长边、短边等活动,直观感知“1米”的长度以及“几米”的累积效果,对米 作为较长物体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有了更鲜活的认识,切实巩固了米的长度观念。不过,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估测环节对米的实际长度感知存在明显不足。比如估测教室门高度时,有的学生脱离自身身高、两臂伸开约1米等具象参考,仅凭模糊的感觉猜测门高,与实际高度偏差极大;还有学生难以清晰表述估测的推理过程,反映出他们对米的长度表象建立得不够扎实,缺乏可依托的参照标准来辅助估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测量长度(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测量长度(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例25),初步形成量感。”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单元,为后续认识分米、毫米、千米,以及学习周长、面积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测量课桌长度”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先通过“用不同工具测量结果不同”的矛盾,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依次展开“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认识米、感悟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用米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的学习,体现“需求驱动→概念建立→技能应用”的逻辑,让学生逐步建立标准长度观念与测量能力。
(三)学生认知情况
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物体长短”有生活经验(如能区分铅笔、跳绳的长短),但缺乏“统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概念,对“1厘米”“1米” 的实际长度感知模糊(如易将1厘米与1米的长度混淆)。此前可能用“铅笔、数学书”等非标准工具进行过测量,但未形成“标准单位测量”的意识,需通过大量直观操作、生活关联来精准建立长度表象与测量技能。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能正确用字母“cm”“m” 表示;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能结合生活实例描述其大致长度。
2.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3.经历“因测量冲突产生统一单位需求→认识厘米并测量→认识米并感悟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较长物体”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与数学的简洁性;在“量一量、估一估”的活动中,培养测量兴趣、实践能力与估测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二)教学难点
精准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灵活运用测量方法。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驱动知识学习
开篇以“测量课桌长度时,用数学书、铅笔测量结果不同”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结果不统一”,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符合学生“从问题到需求”的认知规律。
2.注重直观体验,强化长度观念建立
教材通过“找生活中长度约1厘米的物体”“比划1米的长度”“用身体感受1米” 等活动,让学生在“看、摸、比、量”中直观感知“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帮助抽象的长度概念具象化。
3.强调实践操作,落实测量技能
编排大量“量一量”“试一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对齐0刻度、读取终点刻度”的基本测量方法,以及“断尺测量时用刻度差计算长度”的灵活应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4.知识递进清晰,体现逻辑层次
从“较小单位(厘米)”到“较大单位(米)”,再到“米与厘米的换算(1米=100厘米)”,最后到“不同工具(直尺、米尺、卷尺)测量不同长度物体”,知识呈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综合,符合学生认知的递进性。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测量长度(一) 统一测量单位 1
认识厘米 1
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
认识米 1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统一测量单位》 目标: 学生能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可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 探究1:用不同工具测量,发现问题 → 探究2:分析原因,体会统一必要性 → 探究3:统一工具测量,验证结果 → 1.能用数学书、铅笔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结果。 2.能通过交流找出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 3.能用三角尺的最短边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出相同的结果。
3.2《认识厘米》 目标: 学生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的字母表示方法,能在直尺上指出指定长度。 探究1:认识厘米 → 探究2:感知“1厘米”的长度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利用直尺认识厘米,知道厘米用字母cm表示。 2.能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能用手势和生活中的物体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直尺或三角尺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根手指的宽大约是1cm。
3.3《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目标: 学生能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准确读出物体长度。 探究1:观察教材图示,初步感知测量方法 → 探究2:实践操作,巩固测量方法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看懂测量铅笔的步骤与方法,知道铅笔的长度。 2.能实际测量物体,并说出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先估计,再测量物体长度和解决断尺测量问题。
3.4《认识米》 目标: 学生能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的字母表示(m),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 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探究1:认识长度单位“米” → 探究2:感知1米的长度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并说说生活中用到米来测量的场景。 2.能通过多感官活动建立1米有多长的直观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能量一量一本书有多长,估一估几本书的长度是1m。
3.5《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目标: 能选择米尺、卷尺等工具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掌握“估测—实测”的方法,知道测量较长距离用卷尺更便捷。 探究1: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 → 探究2:估测与测量教室门的宽和高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 2.能先估一估教室门的宽和高,再用卷尺量一量。 3.能3人一组,用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