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3.3《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3.3《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7 16:02: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测量长度(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测量长度(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例25),初步形成量感。”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单元,为后续认识分米、毫米、千米,以及学习周长、面积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测量课桌长度”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先通过“用不同工具测量结果不同”的矛盾,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依次展开“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认识米、感悟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用米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的学习,体现“需求驱动→概念建立→技能应用”的逻辑,让学生逐步建立标准长度观念与测量能力。
(三)学生认知情况
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物体长短”有生活经验(如能区分铅笔、跳绳的长短),但缺乏“统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概念,对“1厘米”“1米” 的实际长度感知模糊(如易将1厘米与1米的长度混淆)。此前可能用“铅笔、数学书”等非标准工具进行过测量,但未形成“标准单位测量”的意识,需通过大量直观操作、生活关联来精准建立长度表象与测量技能。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能正确用字母“cm”“m” 表示;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能结合生活实例描述其大致长度。
2.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3.经历“因测量冲突产生统一单位需求→认识厘米并测量→认识米并感悟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较长物体”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与数学的简洁性;在“量一量、估一估”的活动中,培养测量兴趣、实践能力与估测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二)教学难点
精准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灵活运用测量方法。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驱动知识学习
开篇以“测量课桌长度时,用数学书、铅笔测量结果不同”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结果不统一”,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符合学生“从问题到需求”的认知规律。
2.注重直观体验,强化长度观念建立
教材通过“找生活中长度约1厘米的物体”“比划1米的长度”“用身体感受1米” 等活动,让学生在“看、摸、比、量”中直观感知“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帮助抽象的长度概念具象化。
3.强调实践操作,落实测量技能
编排大量“量一量”“试一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对齐0刻度、读取终点刻度”的基本测量方法,以及“断尺测量时用刻度差计算长度”的灵活应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4.知识递进清晰,体现逻辑层次
从“较小单位(厘米)”到“较大单位(米)”,再到“米与厘米的换算(1米=100厘米)”,最后到“不同工具(直尺、米尺、卷尺)测量不同长度物体”,知识呈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综合,符合学生认知的递进性。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测量长度(一) 统一测量单位 1
认识厘米 1
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
认识米 1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统一测量单位》 目标: 学生能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可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 探究1:用不同工具测量,发现问题 → 探究2:分析原因,体会统一必要性 → 探究3:统一工具测量,验证结果 → 1.能用数学书、铅笔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结果。 2.能通过交流找出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 3.能用三角尺的最短边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出相同的结果。
3.2《认识厘米》 目标: 学生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的字母表示方法,能在直尺上指出指定长度。 探究1:认识厘米 → 探究2:感知“1厘米”的长度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利用直尺认识厘米,知道厘米用字母cm表示。 2.能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能用手势和生活中的物体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直尺或三角尺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根手指的宽大约是1cm。
3.3《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目标: 学生能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准确读出物体长度。 探究1:观察教材图示,初步感知测量方法 → 探究2:实践操作,巩固测量方法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看懂测量铅笔的步骤与方法,知道铅笔的长度。 2.能实际测量物体,并说出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先估计,再测量物体长度和解决断尺测量问题。
3.4《认识米》 目标: 学生能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的字母表示(m),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 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探究1:认识长度单位“米” → 探究2:感知1米的长度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并说说生活中用到米来测量的场景。 2.能通过多感官活动建立1米有多长的直观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能量一量一本书有多长,估一估几本书的长度是1m。
3.5《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目标: 能选择米尺、卷尺等工具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掌握“估测—实测”的方法,知道测量较长距离用卷尺更便捷。 探究1: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 → 探究2:估测与测量教室门的宽和高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黑板的长边和短边。 2.能先估一估教室门的宽和高,再用卷尺量一量。 3.能3人一组,用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测量铅笔长度”的实践,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能准确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通过“操作测量→方法总结→实践应用”的过程,发展“量感”“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提升对长度测量的规范性与准确性的把握。感受数学测量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体会“规范操作”对准确测量的重要性;在测量与总结中,培养观察、归纳、实践的能力,激发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度测量”的实践操作内容,是认识厘米后的应用延伸。教材以测量铅笔长度为载体,直观展示“用直尺测量的规范步骤”,并通过“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方法,为后续测量更多物体及学习“米”等长度单位的测量奠定实践基础,是“长度测量”从“概念认知”到“技能掌握”的关键环节。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实践示范→方法提炼→应用拓展”路径。先呈现“测量铅笔长度”的规范操作图示,让学生直观感知测量步骤;再通过“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最后为后续多样物体的测量提供方法支撑,完成从“具体测量示例”到“一般方法总结”的认知闭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直尺测量的规范技能。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识别直尺上的厘米刻度,但对用直尺规范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缺乏实践经验,需从认知刻度过渡到规范操作测量。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理解0刻度对准、看另一端刻度的图示,但实际操作时,易出现“0 刻度对齐不准确”“读取刻度时视线不垂直”等问题;对“测量方法的规范性与误差关系”的理解较浅,需通过反复实践与引导强化。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规范测量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强化对“厘米”的量感,能更精准地感知“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发展对长度的敏锐感知。2.能熟练进行“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规范操作,提升动手实践与测量的准确性。3.能从“测量铅笔长度的具体操作”推理总结出“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能力。4.能将“直尺测量方法”应用于生活中测量小物体长度,感受数学测量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强化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物体另一端所对的直尺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规范操作直尺进行测量:解决“0刻度对齐物体一端时的精准度不足”“读取刻度时视线不垂直导致的读数误差”等问题,提升测量操作的规范性与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2.在直尺上找出4厘米的长度。 学生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自由说说。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打一文具)师:小朋友们,老师手里有一支漂亮的铅笔。课件出示:师:大家想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师:那怎么才能知道它的长度呢?
师:怎样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独自猜一猜:铅笔。学生:想。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利用谜语导入新课,符合低年级学生爱猜谜、喜互动的年龄特点。既能瞬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让学生从课间松散状态快速切换到课堂学习中,又能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测量对象铅笔,解决课堂初始注意力分散、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问题。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观察教材图示,初步感知测量方法师:请小朋友们看教材中的图,铅笔是怎么用直尺测量的?课件出示:量一量。师:谁来说说图中是怎么测量铅笔长度的?师:说得真好!那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呢?师:对,因为直尺的0刻度对准了铅笔的一端,另一端对着7,所以铅笔长7厘米。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师边说边用直尺演示测量铅笔的过程:第一步,要把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这样才能从0开始数;第二步,让直尺和物体紧紧靠在一起,不能歪;第三步,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哪个刻度,这个刻度数就是物体的长度。 学生观察。学生1: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学生2: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7。学生:7厘米。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测量铅笔的图示,借助具象画面让学生先 看会测量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避免直接讲解抽象步骤导致的理解困难,帮助学生快速建立 正确测量的初步表象。
探究2:实践操作,巩固测量方法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支铅笔和直尺,请大家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测量一下自己小组的铅笔长度。测量时,小组内互相看看,有没有把0刻度对准,直尺放正。师巡视指导,及时点评。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测量的铅笔长度是多少?师:大家测量得都很认真,方法也对,所以结果很准确。现在我们来“议一议”,怎样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请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派代表总结。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分享一下?师:总结得很全面!大家要记住,测量时“0刻度对准一端,直尺放正,看另一端刻度”,这样才能准确测出长度。为了便于大家快速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编了一首儿歌,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测量儿歌小朋友要牢记,物体要放平。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小组1代表:我们组的铅笔长 8 厘米,因为另一端对着8。小组2代表:我们的铅笔长7厘米,和教材里的差不多。学生分小组交流。小组代表:首先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一端,然后直尺要放平,最后看另一端的刻度。学生齐读儿歌。 安排小组测量铅笔长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对准0刻度、放正直尺、读数的操作过程。通过自己测、互相看的形式,学生既能在操作中熟练步骤,又能及时发现同伴的错误并纠正,解决仅看示范不会动手的问题,实现从懂到会的转化。组织“议一议测量方法”的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操作步骤,再派代表总结。这一过程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方法的掌握程度,还能通过“语言表达”倒逼学生内化测量逻辑,避免“机械操作、不懂原理”的问题,同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迁移应用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用直尺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接下来,咱们先玩个“估计小挑战”的活动。课件出示: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再量一量。师:现在拿出自己的铅笔,不用直尺,凭借对1厘米的认识,先猜猜铅笔大约有多长?师巡视了解情况,鼓励用长一些、短一些描述,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怎么知道估计的准不准?师:对啦,现在用直尺测量铅笔,注意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一端,再看另一端对准的刻度。师巡视指导,强调:直尺要放平,0刻度对齐,读数才准确。师:谁来说说估计值和实际测量值?有没有估计得很接近的?师:大家估计得不错,多练习会更准。测量时,0刻度对齐一端,看另一端刻度的方法很实用。那如果直尺断了,没0刻度了,还能测吗?来看下一个活动。课件出示:2.说一说怎样测量。师:看教材中的图,直尺断了,要测橡皮擦长度,怎么办?小组讨论图里同学的做法。师参与交流,引导:橡皮擦一端对刻度 3,另一端对刻度 8,长度怎么算?师:为什么用“8-3”?师:说得真好!橡皮差的长度=后面的大刻度数-前面的小刻度数。所以直尺断了没0刻度时,可把物体一端对准直尺某一刻度,另一端对准另一刻度,再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前面小的刻度数,就能算出长度。 学生独立估计,然后同桌交流。学生1:我的铅笔比6厘米长一些。学生2:我的比10厘米短一些。……学生:测量一下就清楚。学生动手测量。学生1:我估计铅笔长9厘米,实际量是10厘米,差不多!学生2:我估计比6厘米长,实际量是7厘米,猜对了!……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1代表:我发现用8减3,得到5厘米。学生:从3到8之间有5个1厘米,所以长度是5 厘米。 设计先估计铅笔长度,再测量 的活动,先让学生凭借对1厘米的感知进行估测,再通过实际测量验证。这种估—测—比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强化1厘米的长度表象,又能培养估测意识,解决只会精确测量、缺乏估测能力的问题,提升数学应用素养。 提出“直尺断了没0刻度怎么测”的问题,结合教材图示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分析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两端刻度差,而非依赖0刻度,突破必须用 0 刻度测量的思维局限。这种变式设计贴近生活实际,能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需灵活应用”。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下面测量的对吗?对的画“√”,错的画“×”。铅笔长4厘米。 ( )铅笔长4厘米。 ( )2.填一填。 纸条长( )厘米。 纸条长( )厘米。3.下面的物体分别长多少厘米?4.用下边这把尺子怎样量出7厘米长的物体? 5.下面这把尺子上有4个刻度,它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今天学得很好,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身边的物体了。 学生1:我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了。 学生2:我还知道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一端,直尺放正,看另一端对着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放平 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物体的长度=后面的刻度数-前面的刻度数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选一选。(1)下图中,铅笔长是5厘米的是( )。(2)下图中的纸条长( )厘米。A.5 B.6 C.72.看图填一填。铅笔长( )厘米,小刀长( )厘米。铅笔比小刀长( )厘米,小刀和铅笔共长( )厘米。能力提升:1.按要求画一画。(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2.在前面2厘米的地方画一个。拓展迁移: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和宽,记录下来。2.找一找家里的小物品,如橡皮、筷子等,用直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和家人分享测量结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示、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操作中积极参与,能准确测量并总结方法,但部分学生在 “直尺放正” 方面还需加强练习,后续可通过更多实践活动巩固测量技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