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学生学情,设计的《马说》教学设计,部分环节是我上完之后,改进的。整体上下来,比较流畅。只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在上课之前,必须给足学生15分钟,自己熟读并尝试梳通课文。如此,课堂就更活跃了,学生对文言词句也巩固得比较好,对课文内容也解读得比较到位。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 策、之、道、材、通、临、其等。(重点)
3、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重点)
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导入
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
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
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
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齐读,了解千里马
边读,边找出揭示千里马最终命运的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耻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虽、于、骈死翻译)
简单的说,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就一个字——死。
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
1、饿死——依据: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注意:食的翻译)
请问: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注意:之、食、或、尽的用法和翻译)
可结果,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shí)不饱,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译)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够。
(此处上课时,学生可能找依据,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饱,力不足”,当然是正确的,如此,即可也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马应该怎么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样可以将相关语句翻译分析,掺杂其中,全面准确。)
2、 打死——依据: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译)3、累死——依据: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没有吃饱的)
翻译:才能和美好的品质没有显现,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注意:才、外见、且、欲、等、得、安的翻译)
(在没有吃饱,力气不够的情况下,还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学们说的千里马都是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死的,它还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据: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译)
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明明是千里马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翻译:不以千里马称呼它。 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巩固翻译)
其抑郁,简单地说是因为——怀才不遇。对,因为怀才不遇而愤懑。
(四)探究课文,理解千里马
1、不管千里马是饿死的,累死的,打死的,还是抑郁而死的,总之,它最终的结局是死。
有人画了一张千里马临死之前的漫画,你说,画面合理吗?为什么?(自由说)
明确:合理。千里马瘦骨嶙峋,饿的;垂头丧气,抑郁的;抬脚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没了,那千里马被埋没是谁造成的?食马者。
哦?依据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译)
2、可见,食马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知。
3、具体怎么个“无知”呢?文中具体描写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发挥,听它鸣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
(注意:策、以、道、食、尽、材、而、通、策、临、之的翻译)
请同学们也在自己脑海里构想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要求勾勒出食马者形象,想想:这幅漫画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样的?你会找哪些词来形容漫画着的食马者?(自由言说)
学生发言摘记:千里马,高高瘦瘦的,旁边站着一个渺小矮墩的食马者,手执马鞭,又无奈,又暴躁,大声咆哮的样子。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眼无珠,愚蠢,无知,浅薄……
食马者的确愚妄浅薄,可是,作者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写愚妄浅薄的食马者和被食马者埋没的郁郁而终的千里马吗?——不是。那作者其实是为了写谁?
(五)结合背景,参透千里马
课件展现: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岁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参加吏选,又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贬官阳山令. 晚年,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
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六)融情朗读,读懂韩愈
自由读,找出最能读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反复揣摩。(明确后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不以千里称也。(巩固翻译,注意朗读,揣摩情感:遗憾)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巩固翻译,注意朗读,揣摩情感:激愤,愤懑)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巩固翻译,注意朗读,揣摩情感:讽刺,痛心)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怎样才会不愤懑?遇到伯乐。
那伯乐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动情朗读,读出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批千里马,假如现在你正被埋没,你会怎么做?(自由言说)示例: 毛遂自荐。
(八)完成作业,回味千里马
1、背诵课文
2、熟记 :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 策、之、道、材、通、临、其等文言词的意思。
3、熟记以下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板书设计:课文理解以课件形式展现,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翻译。
【反思与改进】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可,此前的文言文教学,依照惯例让孩子们进行翻译,孩子们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转眼就忘却了。翻译结束,再就课文提问,学生很容易反应不过来,课堂死板枯燥,即使帮他们明确了知识点,作业时,又记不准确了。
细细反思,应该是因为理念不对,我只停留在“灌”。如何让枯燥的文言文“活”起来,如何让文言词句像小蝌蚪一样钻到我们的脑海中,并在那里定居呢?
据此,我大胆尝试,将翻译与理解糅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分析中不断巩固落实文言字词翻译,巧妙运用一主问题拎起整篇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理解中,辅以想象。重视学生的第一印象,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件30张PPT。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马说
韩愈
唐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 洵 苏轼 苏辙 曾巩启导精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文学(文体)常识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背景简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骈”“食”
“安”“材”“能”“其”等文言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读准 读顺zhǐpiánshísìsìshíxiàn dànsìyé 自主学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自主学习疏通全文过程: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自学中的疑难词句,并圈划出小组无法解决的词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通“只”即使著称自主学习 启导精思两马并驾凭借这样以后表转折,但是因此名词动用,辱没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被辱没,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它能千里马而著称。辱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一顿有时通“饲”,喂养。喂养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定语后置的标志。形容词作动词,吃尽。能够表承接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通“现” 显露尚且怎么即使助词,的。相等代词,指千里马。能够(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他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显露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名作动,鞭打。按照正确的方法竭尽通“才”,才能。通晓鞭子面对喂养代词,它的。补充音节,不译。表转折,却。表承接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足以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表推测,恐怕。通“耶”,表疑问。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懂得千里马啊!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中“检测一”。课堂检测请从课文中找出含有“之”“而”“其”“以”“食”“策”“能”等字的句子,
并借助课文注释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归纳它们在各个句子中的含义。
作业布置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见《同步》p62“一词多义)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名作动,鞭打。名词,鞭子表反问语气,难道 Shí 吃(一顿)Sì通“饲”,饲养Shí 吃 Sì 喂养 表推测语气,恐怕自主提升4、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能力
能够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顺承,连接状语和谓语
凭借
按照
6、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7、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虽有千里之能
的定语后置标志,不译代词,它音节助词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以读促悟,掌握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掌握文中各形象的比喻义。1、文中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千里马为什么有这样的遭遇?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不知马也 自主学习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本解读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饲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喻 自主学习作者真的是只是写马,对马的遭遇表示同情吗?韩愈青年时代就颇有抱负和才干。他25岁中进土后,长期闲居京城,得不到官职。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与李翱书》)。直到10年后,他3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职。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也也。(无限痛惜)(愤怒谴责)
(辛辣讽刺)再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自主提升一、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课堂检测本文运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
食马者比喻 。这篇文章尖锐地讽刺了 . ,抒发了作者 的愤慨之情。
托物寓意人才怀才不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二、填空: 课堂检测先小组内练读,再全班PK展示。读课文,初悟文意。1、千里马比喻什么?
2、伯乐比喻什么?
3、食马者比喻什么?
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自主学习作者真的是只是写马,对马的遭遇表示同情吗?韩愈青年时代就颇有抱负和才干。他25岁中进土后,长期闲居京城,得不到官职。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与李翱书》)。直到10年后,他3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职。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马说饲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喻1、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 代著名的文学家, . 之一。与 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 .为主,类似于今天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 等。韩愈唐唐宋八大家柳宗元议论杂文《爱莲说》 课堂检测二、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