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名篇名句默写-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天地万物,往来不息。万物起始,北固山下,江春又临,“(1) ,(2) ”,诗人在残冬将尽未尽之时,敏感地捕捉到了春的气息;杨花飘落时节,有人为朋友贬谪龙标满怀担忧,将一腔愁思寄托明月,“(3) ,随君直到夜郎西”;也有人暮春遇故人,不禁感慨“(4) ,崔九堂前几度闻”的繁华过往。人们说,愁字心上秋,有人将一腔报国志赋予疆场,重阳时节以(5)“ ,(6) ”的诗句表达思乡之情,实则更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江山如画,君子如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7) ,(8) ”,甘于贫穷,不把追求物质享受挂在心上。
2.(24-25七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在中国古诗文流传至今,传承的绝不仅仅只是诗词和文字,还有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看杨花落尽,听子规啼鸣,我们从“我寄愁心与明月,(1) ”中感受到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瑟瑟秋风,荒凉古道,尽显凄凉,我们从“夕阳西下,(2) ”中看到游子飘零天涯的凄苦愁楚。战火纷飞,断墙残壁,我们从“(3) ,应傍战场开”中听到诗人对和平的渴望。而故乡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坐标,我们从“(4) ,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会到古人蕴藉悠长的思乡之情。
中国经典体现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亦为我辈青年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如《论语》中的“(5) ,(6) ”指出学思辩证结合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思想之光至今仍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
3.(24-25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活动小组梳理整合了“自然风光”古诗文辑录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充完整。
诗人们游祖国大地,赏自然美景,抒内心情思。马致远写出羁旅之人眼中的景色,“①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王湾路过北固山,“②乡书何处达? ”,在江上行舟,思念家乡。李白在暮春之季,慨叹“我寄愁心与明月,③ ”:杜甫与友人意外重逢,慨叹“正是江南好风景,④ ”;李益夜上受降城,感叹“⑤ ,受降城外月如霜”。孔子站在河边,感慨⑥“ ,不舍昼夜”。
4.(24-25七年级上·湖南长沙·期中)名句默写
文学之美体现在文学的诗情画意中,我们随着文字的流动,共鸣着内心的情感与思考。“① , ”(《次北固山下》)尽显开阔景象,同时也是人生旅途一帆风顺的愿景。而“②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把愁绪托付给明月,即便相隔千里,那份心系故友的情感依旧坚定。 “③ , ”(《论语·为政》)讲述了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在“④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故园的菊花依旧开放,即便是在动荡之中,仍有一种坚韧的美。“夜发清溪向三峡,⑤ ”(《峨眉山月歌》)将我们带入了夜航的动人画面,即使人未能相见,心却早已向彼岸飞去。这些句段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咏叹,它们构成了文学之美的多重面容。
5.(24-25七年级上·湖南永州·期中)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 。”(王湾《次北固山下》),光阴流转,时序交替,富有理趣。
(4)《论语》中为我们揭示了学习之道。“ , 。”强调独立思考,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6.(24-25七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古诗文默写填空
一年四季,各有其美,在古诗词中寻找四季,唯美了时光,惊艳了岁月。王湾《次北固山下》中(1)“ , ”一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之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展现出一幅完整的江上行舟图;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2)“ , ”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曹操在《观沧海》中用(3)“ , ”两句描绘出深秋时节秋风吹起,大海波浪翻涌的壮观景象。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秋夜行船之时,抬头仰望明月映清江美景的诗句是(4)“ , ”。
7.(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 ,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子罕》)
(5)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6)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子张》)
(7)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对水的描写很多,如《次北固山下》里的“ , ”,描写出青山翠绿、碧波荡漾的景象:《峨眉山月歌》中的“ , ”,写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流动。
8.(24-25七年级上·北京东城·期中)默写填空。
(1) ,山岛竦峙。(《观沧海》)
(2)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4)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思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情感。请写出两句你积累的古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两句 , 。(本试卷中已经出现的诗句除外)
9.(24-25七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旬。
跟着古诗词去旅行,跟着曹操东临碣石,欣赏“树木丛生,① ,② ,洪波涌起”的宏伟气象;跟着王湾行舟北固山下,领略“ ③ ,④ 。”(《次北固山下》)的潮涨江阔;跟着马致远漂泊异乡,感慨“⑤ ,小桥流水人家”的旅途风光;跟着李白外出闯荡,游览“峨眉山月半轮秋,⑥ 。”的月夜美景。
跟着古诗词领悟学习方法,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十二章》告诉我⑦ ,⑧ ,仁在其中矣”,还向我们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⑨ ,⑩ ”。
10.(24-25七年级上·河南郑州·期中)古诗文默写。
古人常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在景物之中。“① ,② ”曹操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观沧海》);“③ ,④ ”暮春时节,李白借助花鸟意象,抒发无尽的离愁别绪(《闻王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⑤ ,⑥ ”马致远直抒胸臆,借夕阳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⑦ ,⑧ ”岑参除了惜花和思乡,在诗句中更寄托着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1.(24-25七年级上·山东枣庄·期中)默写、填空。
(1)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主旨,抒发诗人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
(2)正如《〈论语〉十二章》中“ , ”一句所说,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
(3)《〈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志向坚定,坚守气节的一句话是: , 。
(4)小明同学以“寻秋”为主题,对以下古诗文进行了整理。请帮助他填写完整。
自古以来,秋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① , 。”秋,吹在曹操观沧海时的秋风中:“② , 。”秋,散在马致天远漂泊他乡的秋思中。
(5)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12.(24-25七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古诗文默写
刘勰《文心雕龙》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1) , ”展现扬帆东下之豪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2) , ”倾吐天涯羁旅之愁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3) ”唤醒征人思乡之情愫;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4) ”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悲哀和无限的感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5) , ”以明月为使者,抒发思念友人之深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6) ,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13.(24-25七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进入初中两个多月了,小语收获丰富。他学习了很多诗句,我们一起帮他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 。(朱自清《春》)
(6)油蛉在这里低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8)《<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14.(24-25七年级上·湖南邵阳·期中)按要求默写填空
以诗为友吧!诗中有景,你可以同曹操一道去领略“水何澹澹,(1) ”(《观沧海》)的大海;你可以跟随李益登上受降城,远眺“(2)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大漠风光;诗中有理,你还可以随王湾一起去感知江上春早,时序交替,“(3) ,(4) ”(《次北固山下》),一切都充满希望。学习有方,学习需要培养兴趣,以学习为乐,方能提高学习效率,“(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学习更需要珍惜时间,不负韶华,“(6) ,不舍昼夜。”(《论语》)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名篇名句默写-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我寄愁心与明月 岐王宅里寻常见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海、残、夜、寄、愁、岐、遥、菊、傍、堪。
2. 随君直到夜郎西 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 不知何处吹芦管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随、郎、涯、芦管、罔、殆”等字词容易写错。
3. 枯藤老树昏鸦 归雁洛阳边 随君直到夜郎西 落花时节又逢君 回乐烽前沙似雪 逝者如斯夫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藤、鸦、雁、随、逢、烽。
4.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遥怜故园菊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潮、悬、愁、郎、罔、殆、遥、渝州”等字词容易写错。
5. 思君不见下渝州 强欲登高去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渝”“州”“强”“生”“矣”等字词容易写错。
6.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悬、溪、萧瑟、羌”等字词容易写错。
7. 秋风萧瑟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不义而富且贵 人不堪其忧 落花时节又逢君 博学而笃志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注意“萧瑟、随君、夜郎西、不义、不堪、其忧、落花、逢、博学、笃志、行舟、峨眉、半轮、平羌、”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8. 水何澹澹 杨花落尽子规啼 枯藤老树昏鸦 学而不思则罔 博学而笃志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落、啼、藤、鸦、罔、博、笃、涯”等字词容易写错。
(6)本题考查古诗词积累。按照题干要求,选取表达思乡之情的连续两句诗词作答即可。
示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枯藤老树昏鸦 影入平羌江水流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茂、萧瑟、阔、悬、瘦、羌、博、笃、罔、殆。
10.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啼、溪、涯、菊、傍”等字容易写错。
11.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江春入旧年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溪、峡、渝、帅、匹、萧、瑟、涌、夕、肠、涯。
12.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夜征人尽望乡 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潮、阔、帆、悬、断肠、涯、逢、寄、郎、灿烂”等字词容易写错。
13. 秋风萧瑟 归雁洛阳边 枯藤老树昏鸦 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雨里静默着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不义而富且贵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萧瑟、雁、藤、昏鸦、望、默、蟋蟀、琴、罔、殆”等字词容易写错。
14. 山岛竦峙 回乐烽前沙似雪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竦峙、烽、逝”等字词容易写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