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24-25七年级上·四川雅安·期中)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凉晚步
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3.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等具有秋天色彩的景物,引发了诗人的情思。
B.【甲】语言凝练,内容丰富,结构精巧,意蕴深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C.【乙】选取了绿池、荷叶等意象,以清丽的语言,描绘出了生动的秋日画卷。
D.【乙】观察细致深入,肯定了前人悲秋的观点,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独特感悟。
4.两首诗歌都描写了秋天,但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24-25七年级上·湖北荆州·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批注一: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但处于军旅中,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内心的 难以言表。
6.批注二:欣赏诗歌要体味核心意象,诗中的“ ”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4-25七年级上·湖南长沙·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词二首·其二
王翰①
秦中②花鸟已应阑③,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④,教人意气⑤忆长安⑥。
【注释】①王翰,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诗人。唐朝国力上升时期,他曾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参与西北前线的军事活动。②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③阑:尽。④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⑤意气:情意。⑥长安:这里指代故乡。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可见本诗内容与边塞风情相关。
B.诗中“秦中花鸟已应阑”一句,点明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地点。
C.“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异曲同工。
D.本诗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回响着盛唐的气象。
8.赏析“塞外风沙犹自寒”中“犹”字的表达效果。
(24-25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为降职之意,因古时有“尊右卑左”的习俗。
B.朗读“闻道龙标过五溪”时“过五溪”应重读,因为“五溪”在当时为偏远之地,表达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哀伤的感情。
C.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切、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诗歌都要求押韵,这首诗押的韵母为“i”,韵脚为“啼”“溪”“西”。
D.明月为自然之景,作者将之拟人化,拜托明月捎上自己的“愁心”带到夜郎去,想象新奇。
10.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是在事物之间建立关联的一种心理活动。比如,在这首诗中的“子规啼”,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令人产生有家不能回的悲伤。诗中的“杨花”,能令你联想起什么?产生什么样的情感?
(24-25七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①手惟闻涧水香。
【注释】①濯(zhuó):洗。
1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这两句诗的画面。
12.有人说“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写得非常妙,请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它的妙处。
13.(24-25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甲】【乙】两诗都以月送别,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明月美景?
(2)【乙】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14.(24-25七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七律 长征》为七言律诗,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 。
(2)诗的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 修辞手法。
(3)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4)《七律·长征》赞扬了中国红军的什么精神?
(24-25七年级上·河北邢台·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辞,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长安战乱的景象。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24-25七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写景抒情,其中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诗人描绘所见之景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C 2.内容:“乡书”,是家信的意思,“归雁”,北归的大雁。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
情感:尾联与首联呼应,见雁思亲,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语】《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从舟中所见青山和绿水,点出身处旅途中的情景,表达出羁旅漂泊之情。颔联通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形象描写,刻画出壮阔优美的江景,表现出行旅的顺利。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通过“海日”和“江春”的自然景观表达出新年来临的生机与希望。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于北归的鸿雁,展现出一种乡愁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海上的日出扫除夜的余暗,江上的春意尽管时间还停留在旧年却已经提前降临,这一切揭示了新生和希望总是伴随旧的结束而到来,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生物所取代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力量。并非“一代胜过一代”;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到达什么地方了,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诗人正在客路之上,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尾联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相呼应,作者见到北归大雁,不由得想到大雁北归时经过的北方的家乡洛阳,并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在自问自答中寄托思乡之情,同时用典,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此时的诗人孤身在外,不能与亲人团聚,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因此这里表达的是诗人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3.D 4.甲: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断肠”更凸显了情感,表现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独、悲哀和思乡,乙:“可人天”及对池塘、荷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导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凄凉孤独的秋景,表达了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与愁苦心境。杨万里的《秋凉晚步》采用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秋天的轻寒和细微变化表现得独具韵味,展现了诗人对秋日的雅趣与赏玩的心情。两首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反映,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与诠释。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乙诗开头就说“秋气堪悲未必然”,意思是人们认为秋气让人悲伤,其实未必是这样的。诗人杨万里并没有肯定前人悲秋的观点,而是认为轻微的寒意正是让人感觉舒适的天气,通过描写秋日池塘景色,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乐观向上的感悟;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开篇连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衰败、萧瑟的秋景意象纷至沓来。“枯藤”无力地缠绕着“老树”,尽显暮气沉沉与生机消逝;“昏鸦”于黄昏时分聒噪归巢,衬出游子的无依。“西风”凛冽,吹过“古道”,瘦骨嶙峋的“瘦马”驮着漂泊之人艰难前行,满目凄凉之景交织叠加,营造出极为浓重的悲凉氛围。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断肠”二字将游子长期羁旅、漂泊无着的孤独、悲哀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宣泄得淋漓尽致。
杨万里的《秋凉晚步》,首句便反驳“秋气堪悲”之说,提出“轻寒正是可人天”,点明自己视秋日微寒天气为宜人时节的独特态度。后两句聚焦池塘,“绿池落尽红蕖却”如实道出荷花凋零的秋景常态,可笔锋一转,“荷叶犹开最小钱”又捕捉到新生小荷叶的娇俏模样,于细微处发现秋的生机与可爱,尽显诗人乐观豁达,饱含对秋天的由衷喜爱。
5.惆怅、凄凉 6.故园菊
【导语】岑参这首诗通过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的反差,抒发了戍边将士在兵荒马乱中对长安故园的怀念和思乡之情。诗中的“菊”不仅象征故乡,更寄寓了对人民困苦的同情及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感情深沉而含蓄。
5.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写诗人在重阳佳节时想要像往年一样进行登高、饮酒、赏菊的活动,但由于身处军旅且战乱不断,他无法实现这些节日常规,感叹无人送酒,表现出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因战乱带来的深深失落、惆怅和凄凉之意。
6.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歌通过故园的菊花,在战场中开这一意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除此之外,菊花还象征着战乱中的百姓,寄托着诗人对家乡人民遭遇战乱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遥想故园菊花在战场旁开放,故园菊不仅是思乡和惜花的标志,更浓缩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7.B 8.“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家乡此时应该已是花儿凋零、鸟儿筑好巢的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一个“犹”字写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苦寒,与家乡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边塞将士的坚守之志和思乡之情。
【导语】王翰的《凉州词》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孤寂,通过对比秦中春尽与塞外风寒,传达出身处边关的思乡之情。胡笳声中折杨柳的引用,加深了离别的惆怅,诗风苍凉而不失豪情,展现了盛唐军旅生活的独特韵味和诗人细腻的情感。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秦中花鸟已应阑”意思是秦中的花鸟应该已经凋零殆尽。这句诗是通过想象秦中的景象来与塞外的景象形成对比,衬托塞外的寒冷和荒凉,而不是点明诗人创作的时间和地点;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塞外风沙犹自寒”意为: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犹”作“还、仍然”解,开篇“秦中花鸟已应阑”点明家乡秦中之地,依着时节流转,花鸟应已到了暮春时节的阑珊之态,花儿渐次凋零,鸟儿也完成了春日的嬉闹、营巢,一片暮春的和煦、悠然。可镜头一转至塞外,一个“犹”字陡然凸显出强烈反差。本应同属一个时令,塞外却全然不同,大风裹挟着尘沙肆意狂舞,空气里满是凛冽寒意。将士们身处这般恶劣环境,日复一日,“犹自寒”里的“犹”将戍边生活的艰苦卓绝具象化,在极寒、风沙肆虐里坚守岗位。同时,与家乡暮春盛景鲜明对照,愈发勾动他们心底对故乡安宁、美好的眷恋,思乡情切却坚守不返,尽显边塞将士坚毅与柔情。
9.C 10.联想到浮萍,使人产生漂浮不定、漂泊无依之感。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李白对被贬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惋惜与关切之情。借明月寄托愁心,以杨花和子规营造哀伤氛围,其构思奇特巧妙,体现了李白浪漫的诗风与细腻的情感。
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七言绝句,不是七言律诗。故选C。
10.本题考查诗中意象。
由诗中的杨花可以联想到浮萍。杨花和浮萍在形态与特性上有着相似之处。杨花颜色洁白,质地轻柔,在风中四处飘散,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落点,呈现出一种漂泊的状态。而浮萍同样是浮生在水面之上,随着水流四处浮动,居无定所,无法自主地决定自己停留的位置,它们都有着漂泊不定、难以掌控自身命运的特点,所以由杨花联想到浮萍是很自然且合理的一种心理关联。当人们联想到浮萍的这种漂浮不定、漂泊无依时,往往会触发内心深处对于不稳定、孤独、无助等状态的感受。在诗歌情境里,诗人看到杨花,联想到友人被贬后远离家乡、去往偏远之地,就如同这漂泊的杨花一般,前途未卜,充满了不确定性,由此更增添了对友人的担忧、牵挂以及一种面对离别和友人坎坷遭遇的惆怅、伤感之情,这种情感通过杨花这一联想的纽带,得到了更为细腻且形象的表达。
11.诗人在春天的山间缓缓踱步,春日悠长。流莺沉默不语,燕子却忙碌地飞来飞去。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象。 12.这两句诗通过涧水的香气从侧面烘托出桃花飘落的场景。虽无人看见桃花飘落之处,但闻到涧水的香气,让人自然联想到桃花飘落水中,随水而流,使得桃花飘落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导语】此诗描绘暮春山间之景。首句点明时节与悠然心境,次句动静相衬,以莺燕之态显春日生机。桃花飘落,涧水飘香,于无声处见幽寂,将暮春的静谧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沉醉其间,尽显对自然山水的赏爱。
11.本题考查意象画面。作答此题,先理解诗句含义,“缓步春山春日长”描绘了诗人在春山中悠然漫步,春日悠长的情景,“流莺不语燕飞忙”则呈现出黄莺静默、燕子忙碌飞翔的画面。然后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添加细节,如人物神态、动作,莺燕的姿态、环境景色等,最后用生动语言表述出来。
示例:在暮春时节的山间,诗人迈着悠闲的步伐缓缓前行,春日仿佛被拉长。四周静谧,黄莺静静地栖息在枝头,偶尔啼叫几声后便不再言语。而活泼的燕子在天空中匆忙地飞来飞去,它们身姿矫健,或盘旋,或穿梭,为这春日的山间增添了无限生机与灵动。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意为:没有人看见桃花飘落,在山涧溪流中洗手时却闻到了桃花香。此句妙处在于侧面描写的精妙运用。诗中未直接描绘桃花纷落的具体形态与过程,而是着眼于涧水。当诗人在山中濯手时,本应只是水的触感与凉意,可他却闻到了香气。这股香气从何而来?自然是那悄然飘落于涧水中的桃花所致。桃花在无人察觉之际,悠悠然飘落水中,随着水流缓缓而下,其芬芳渐渐融入涧水之中,才让诗人在洗手时敏锐捕捉到这股独特的香。这种侧面烘托之法,将视觉上难以捕捉的桃花飘落画面,转化为嗅觉上的奇妙感受,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粉色的花瓣如雪花般轻盈地洒落在澄澈的涧水上,随着潺潺流水蜿蜒而去,在静谧的山间留下一抹若有若无的香韵,不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也让桃花飘落的暮春之景更具含蓄蕴藉之美,余味悠长。
13.(1)甲诗中描写了明月多情,似乎带着友人的依依别情,一路月光相随的景象;乙诗中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月光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2)乙诗连用五个地名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侧面写出了行船之快,体现了诗人行途的憧憬和喜悦,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导语】李白在这两首诗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赋予离愁别绪更深的意象。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他借月亮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而在《峨眉山月歌》中,随着地名的转换,烘托出流动且漫长的旅途对友人的强烈思念与隔阂感,表达对故友和故土的深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与画面。
甲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以明月为寄托,描绘了明月多情、似乎带着对友人王昌龄的依依别情,一路月光相随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希望它能随风飘到夜郎以西,陪伴并安慰被贬谪的友人。这里的明月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充满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真挚的关怀。
乙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则描绘了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月光如银,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的美丽画面。这里的明月与江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夜景图,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乙诗《峨眉山月歌》中,李白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五个地名,这些地名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地理背景,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人通过这些地名的串联,巧妙地造成了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脚步,在江面上迅速穿梭。这种空间转换不仅体现了行船之快,更展现了诗人对行途的憧憬和喜悦。诗人以峨眉山月为起点,一路沿江而下,经过清溪,向三峡进发,最终抵达渝州。这一路上,诗人不仅欣赏到了沿途的美景,更在心中勾勒出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在这行程中,“思君不见” 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4.(1) 翻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2) 夸张 比喻 对偶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寒”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惊险悲壮)
(4)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语】《七律·长征》通过描绘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险地形和自然环境,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诗中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红军在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壮丽画面,赞扬了红军的坚韧不拔和乐观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
根据“五岭逶迤腾细浪”可得:翻越五岭。五岭山脉绵延不绝、高低起伏,然而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这表明红军战士面对五岭这样的艰难险阻时,毫不畏惧,把它视为等闲之事,体现出红军具有克服巨大地理障碍的强大意志和乐观精神。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看待眼前的困难,将漫长而险峻的五岭山脉看作是细浪,暗示红军在翻越五岭过程中,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凭借顽强的意志顺利跨越。
根据“乌蒙磅礴走泥丸”可得:疾跨乌蒙。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是红军却把它看作是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这体现出红军面对像乌蒙山这样雄伟险峻的地理环境时,有着无畏的勇气和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他们在疾跨乌蒙的过程中,即便乌蒙山的地势极为险峻,红军也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在红军眼里,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如同小小的泥丸,可见红军克服此困难的英勇与坚定。
根据“金沙水拍云崖暖”可得: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但红军成功巧渡金沙江。“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事件展示了红军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巧妙地避开敌人的重兵防守,顺利渡过金沙江,从而在长征途中克服了一个重要的难关。红军在面对金沙江这一自然天险时,没有被其吓倒,而是运用智慧成功渡江,这种积极的情绪在诗句中的“暖”字得以体现。
根据“大渡桥横铁索寒”可得:飞夺泸定桥。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横跨东西两岸,这一景象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这体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红军战士在敌人火力的猛烈攻击下,攀爬着冰冷的铁索,向着对岸奋勇前进,夺取泸定桥的过程十分艰难,但红军战士凭借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完成任务,克服了这一巨大的困难,“寒”字既写出了环境的艰险,也暗示了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的英勇牺牲和惊险场面。
根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可得:喜踏岷山雪。红军翻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这表明红军成功克服了岷山的困难,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红军战士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之后,面对岷山的积雪,不仅没有被其阻挡,反而怀着喜悦的心情翻越过去,这种喜悦是对胜利在望的期待和对自身克服重重困难的自豪,体现了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岭山脉是绵延不断、地势起伏的庞大山脉,乌蒙山也是雄伟高大、气势磅礴的山脉。然而在诗句中,诗人将五岭山脉的起伏形容成如同翻腾的细微波浪,把乌蒙山的雄伟视为如同脚下滚动的小小泥丸。这种描写与实际的山脉规模形成巨大反差,极度夸大了红军对这些巨大地理障碍的蔑视态度。红军战士眼中,再大的困难都变得渺小,这正是夸张手法的体现。
此联把“五岭逶迤”的形态比喻成“腾细浪”,将“乌蒙磅礴”的样子比喻成“走泥丸”。以细浪来比喻逶迤的五岭山脉,形象地描绘出山脉在红军战士眼中如微波般起伏的视觉感受;用泥丸来比喻磅礴的乌蒙山,生动地展现出乌蒙山在红军看来就像一颗可以轻易跨越的小泥丸,通过这样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对艰难险阻的轻蔑态度。
从结构上看,“五岭”对“乌蒙”,都是山脉名称,名词相对;“逶迤”对“磅礴”,都是形容山脉的形容词,描绘山脉的形态特征,词性相同;“腾”对“走”,都是动词,表示一种动态的行为;“细浪”对“泥丸”,都是名词,分别描绘出红军眼中五岭和乌蒙的形象。这种对仗工整的形式,使得诗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红军在巧渡金沙江时,不费一枪一弹,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这一胜利的结果让红军战士们内心充满喜悦,这种情绪反映在诗句中就是“暖”字的体现。金沙江之战的胜利为红军长征带来了积极的转机,战士们因此而感到振奋和欣慰,“暖”字生动地传达出了这种积极的情绪氛围。
泸定桥横架在大渡河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红军战士们在夺取泸定桥时,面临着敌人的猛烈火力攻击,脚下是汹涌湍急的大渡河,他们在摇摇欲坠的铁索上艰难前行。这场战斗极其惊险悲壮,战士们随时面临着牺牲的危险。“寒”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战斗的残酷和惊险,不仅仅是形容环境的寒冷,更是表达出人们对这场战斗的一种敬畏和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敬意。
(4)本题考查诗歌主旨。
首联体现红军对困难的蔑视。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直接点明红军不怕困难,“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涵盖了长征这一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概括了其中的艰难险阻,而红军却视之为平常之事,这充分展现了红军对长征途中重重困难的蔑视态度,体现出红军英勇无畏、敢于直面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成为贯穿全诗的主线。
颔联体现红军克服高山险阻的英勇。在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岭山脉绵延不绝,气势雄伟,但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可红军视之为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着高山峻岭的阻碍,但他们却以一种轻松、蔑视的态度看待这些巨大的地理障碍,这表现出红军战士在面对困难时的英勇无畏,在克服高山险阻时展现出强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在崇山峻岭间奋勇前行,不被困难所吓倒。
颈联体现红军勇渡江河的无畏。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渡金沙江和过大渡河的情景。金沙江江水湍急,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大渡河上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空,危险万分。然而红军战士毫不畏惧,成功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暖”和“寒”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烘托出红军战士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他们不惧江水的汹涌和铁索桥的危险,在这些艰难的渡河战斗中展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尾联体现红军战胜长征困难的自豪。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终年积雪,行军条件极为恶劣,但红军翻越过去后人人心情开朗。这表明红军战士在经历了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困苦后,最终战胜了困难,以一种自豪、喜悦的心情迎接胜利。这种战胜困难后的自豪之情也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完成了长征这一伟大壮举。
在颔联中,红军将五岭山脉视为细浪,把乌蒙山看作泥丸,这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尽管实际中的五岭和乌蒙都是巨大的地理障碍,但红军战士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它们,这种乐观的心态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反映出红军战士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颈联里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时感受到的“暖”,这种情绪上的“暖”体现了红军战士在克服困难后的乐观情绪。即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令人胆寒,但红军战士依然怀着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他们在艰难的战斗环境中看到希望,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进。尾联中“更喜”和“尽开颜”是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战士在经历了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艰难险阻之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以乐观的心态迎接长征的胜利,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贯穿于整个长征过程,是红军战士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撑。
15.C 16.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导语】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通过重阳节的登高习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对故乡长安的思念。诗中“强欲登高去”表现了勉强应景的无奈,“无人送酒来”则反映了孤独与失落。遥想故园菊花在战场旁开放,既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战乱的忧虑。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凄清。
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C.“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表述错误。“遥”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表现了作者思乡之切。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诗的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描述了诗人在重阳节勉强登高,却没有人送酒的情景。这里的“强欲”和“无人送酒”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中人民生活的困苦和社会的动荡 。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中故园菊花的怜惜,象征着战乱中人民的生活状态 。
17.(1) 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诗人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导语】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诗歌以浅显生动、凝练透彻的笔触,巧妙融合虚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
【详解】(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描写动景,写眼前水波澹澹的海面,海水并不是平静的,而是动态的。在秋风的吹拂之下,海上波浪翻涌。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描写静景,写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与诗人情感分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想象中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怀、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博大胸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