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 )
A.太阳能 B.风能 C.石油 D.潮汐能
2.保护环境,共建美丽地球家园。以下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大力推广燃煤发电
B.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C.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D.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倡导低碳生活
3.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时,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都有发光、放热、冒烟的现象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燃烧
4.“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油锅不慎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B.加油站、加气站严禁明火
C.冬季用煤炉取暖时,预防煤气中毒 D.在居民楼消防通道上堆放生活杂物
5.工业上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一种切割工具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调节乙炔和氧气的比例可以改变乙炔的着火点
B.乙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 CO2+2H2O
C.氧气用量相对不足时,容易生成炭黑或CO
D.相同条件下,乙炔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温度高
6.火柴盒擦火皮上含微量红磷,火柴头含有少量氯酸钾和硫黄,用相同的力采用甲、乙两种方式点燃火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方式用力相同,都能顺利点燃火柴
B.乙用力方式产生的摩擦力更大,易点燃火柴
C.火柴能燃烧是因为摩擦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D.竖直向上的a火柴比b燃烧更旺
7.用如图装置验证CO2的性质。在塑料瓶上打3个孔,在一根细铁丝上粘2张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纸条(一干、一湿)放入塑料瓶中,通入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干的纸条先变红,湿的纸条后变红
B.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
C.实验结束后取出湿的纸条用吹风机吹干,纸条由红变紫
D.该装置既能验证CO2的物理性质又能验证化学性质
8.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
A.变化观:在一定条件下,CO2和CO可以相互转化
B.微粒观: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结构观: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
D.分类观: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的多少,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选择合适的药品和如图所示装置,既可制取气体,又可验证物质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实验室里,装置Ⅰ可用作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B.当打开K1、关闭K2时,装置Ⅱ可用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
C.当打开K2、关闭K1时,装置Ⅲ可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CO2
D.当打开K1、关闭K2时,在装置Ⅱ中装满水,可用于收集氧气
10.右图表示五种物质间的关系。图中“”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经略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物质X一定为H2CO3
B.反应①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
C.反应②一定吸收热量
D.若反应③出现浑浊现象,该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二、填空题
11.(6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即为石油,石油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三国演义》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 。
(3)《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
12.(8分)根据所给的信息,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碳中和”所采用的三种方法。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供给人们呼吸的 。
(2)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将从排放源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海底是一项碳封存技术。能将CO2气体压入地下实现CO2液态封存,原因是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三、实验探究题
13.(10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装置C作为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关闭弹簧夹,反应停止后液面应位于 (填“1”“2”或“3”)处。
(3)装置G可以用来收集气体,还可以防倒吸。则该气体的密度 (填“大于”或“小于”)空气的密度。
14.(18分)请参与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的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
【实验设计】用三朵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1)“实验设计2”的具体内容是 。
(2)写出“实验设计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反思交流】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 (填字母)。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C.获取事实证据
四、计算题
15.(16分)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的含钙量,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该补钙剂中的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也不含钙元素)
图2
(1)图2中a的数值为 ;
(2)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量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3)计算20 g补钙剂中钙元素的质量。
答案
1.C
2.A
3.C
4.D
5.A
6.B
7.A
8.B
9.B
10.A
11.(1)不可再生
(2)移走可燃物 。
(3)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12.(1)氧气 。
(2)略
(3)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减小
13.(1)铁架台
(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3
(3)小于
14.(1)是否生成新物质 。
(2)不能
(3)①将第二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
【实验结论】1、2中纸花不变色,3中纸花变红色 。
【反思交流】ABC
15.(1)4.4 (2)无 (3)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