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巢穴 B.潮湿 C.嘈杂 D.嘲笑
2.下列写出了天空中的星星闪烁不定的状态的词语是( )
A.一星半点 B.摇摇欲坠 C.星群密布 D.半明半昧
3.关于边读文章边想象画面,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要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
B.《观潮》中既有看到的画面,也有听到的声音,还有闻到的味道,画面感强烈。
C.在《走月亮》中,我们看到了一幅月光如水、硕果累累的画面。
D.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
4.众众还想在VCR中展现钱塘江大潮的“奇”,他对《观潮》一课中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大潮的“奇”。
B.潮来前,可以从“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体会到大潮的“奇”。
C.潮来时,从大潮的声势、气势及形态的变化上,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
D.潮头过后,从余波的漫天卷地、江面的风号浪吼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
二、书写
5.看拼音,写词语。


三、判断题
6.选一选,在下列关于本次习作方向的正确的说法后打“√”。
(1)推荐美丽的家乡和家乡的特产,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
(2)推荐的地方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让我们兴奋不已。( )
(3)偏僻的、交通不便利的农村最好不要推荐,这样会给大家带来麻烦。( )
四、填空题
7.望望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有几个词被擦掉了,请你根据拼音,帮他补充完整。
走过é luǎn shí( )铺成的小路,你会遇到一个chéng shú( )的秋天,她会用金黄的shuǐ dào( )、xīn xiān( )的pú tao( )来zhāo dài( )你。
8.众众想用本课所学的四字词语优化开场白,请你先补全词语,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风平( )静 ②人声( )( ) ③人( )人( )
(1)上面的词语中形容观潮的人多的词语是“ ”,形容人声嘈杂的词语是“ ”。(填序号)
(2)词语②让我想到了这样的画面: 。
9.新情境 小宇设计了一期主题为“感受自然之美”的黑板报,为同学们提供想象画面的词条,作为写作素材。请你帮他补充一下,丰富其中的词条。
10.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
(1)自然景观令人神往。潮水袭来,“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那是大潮的雄伟壮观。月亮升起,“细细的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 ,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这是月夜的祥和之美。
(2)深山里,树木繁茂,不见人影,却又隐约听到有人在轻轻说话。这让我不由想起王维《鹿柴》中的诗句:“ , 。”
五、句子训练
1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例: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 , 。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2.这段话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从 “ ”“ ”“ ” 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13.文中画 “____” 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形象地写出了大潮 的特点。
14.文中描写大潮声音的词语是 ,请再写出两个形容声音大的词语: 、 。
15.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快乐阅读。
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
材料一 乐乐一家去桂林游玩,下面是游玩前乐乐搜集的资料。
材料二 在桂林市中心,独秀峰巍然耸立,陡峭高峻,气势雄伟,被誉为“南天一柱”。山之东麓有颜延之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这位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fú)邑间”的诗句,意思是独秀峰胜过群山,它高耸于城郭间。独秀峰因此得名。晨曦辉映或晚霞映照之时,山峰如披上紫袍金衣,因而又得名“紫金山”。
材料三 桂林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一江、两洞、三山。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漓江的特点可概括为清、奇、巧、变四个字。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使山水之景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泛舟于漓江之上,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渔翁闲钓等。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空气,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16.语文要素 乘船游漓江时,你会欣赏到怎样的画面?请从“奇峰倒影、碧水青山、渔翁闲钓”中选择一个词语,展开想象,描述你心中的画面。
17.请你结合材料,为乐乐一家完善桂林两日游的计划表。
时间 景点 自然风景的特点 活动
第一日 漓江
第二日
18.新角度 桂林景区要推出一套明信片作宣传,你觉得下面哪一项统一印在这套明信片上更合适?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A.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B.一方山水一城景,千年文化韵桂林。
我觉得( )更合适,因为 。
七、书面表达
19.习作。
我们在旅途中一定拍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照片,选一张照片,向同学们推荐一个你游玩过的地方。说说这个地方在哪里,有哪些特别之处。
《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C D B B
1.C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读音辨析,需准确掌握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
A.“巢” 读 cháo ,指鸟搭的窝,也泛指蜂、蚁等的窝,这里 “巢穴” 即鸟兽藏身的地方。
B. “潮湿”:“潮” 读 cháo ,表示空气中含水分多,“潮湿” 形容环境、物体湿润的状态。
C.“嘈杂”:“嘈” 读 cáo ,意为声音杂乱、喧闹,“嘈杂” 即喧闹、杂乱的声音。
D. “嘲笑”:“嘲” 读 cháo ,指用言辞笑话对方,“嘲笑” 就是以言语取笑他人。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语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A.一星半点:指极少的数量,如 “一星半点的希望” ,和星星闪烁状态无关,排除 。
B.摇摇欲坠:形容物体快要掉下来,强调 “即将坠落” ,不是 “闪烁不定” ,如 “摇摇欲坠的灯笼” ,排除 。
C.星群密布:侧重星星数量多、分布密,如 “夜空星群密布” ,没体现闪烁,排除 。
D.半明半昧:指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精准描述星星闪烁不定(亮度变化 )的状态,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
B.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与“闻到的味道”无关。说法错误。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
《观潮》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共分成4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钱塘江大潮。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B.在潮来前,文中描写“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只是一种环境描写,是为了后面大潮到来形成对比衬托,本身并不能直接体现出大潮的“奇”。所以选项B的分析有误。
故选B。
5.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逐”“淘”“葡”“稼”“堤”“潮”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6.(1)√ (2)√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1)“推荐美丽的家乡和家乡的特产,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符合 “推荐好地方” 习作逻辑 —— 家乡本身是值得推荐的地方,特产是家乡特色的一部分,通过推荐能传递对家乡的热爱,所以√。
(2)“推荐的地方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让我们兴奋不已” ,推荐的地方本就该有吸引力(带来快乐、兴奋 ),这是推荐 “好地方” 的核心价值(值得去的原因 ),所以√ 。
(3)“偏僻的、交通不便利的农村最好不要推荐,这样会给大家带来麻烦” 错误。习作推荐 “好地方” 不局限于交通便利处,农村可能有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如宁静田园、传统民俗 ),值得推荐,不能因交通否定价值,所以不打√ (隐含错误,符合答案逻辑 )。
7. 鹅卵石 成熟 水稻 新鲜 葡萄 招待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鹅”“熟”“稻”“新”“鲜”“葡”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8. 浪 鼎 沸 山 海 ③ ② 大家都在谈论大潮,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词语解释和选词填空。
①“风平浪静”的意思是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②“人声鼎沸”的意思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③“人山人海”的意思是形容聚集的人非常多。
(1)结合词义可知,形容观潮的人多的词语是“人山人海”,故选③;形容人声嘈杂的词语是“人声鼎沸”,故选②。
(2)“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大潮将至,观潮人群欢呼声、议论声此起彼伏。
9.雨声、溪流声、鸟儿的欢叫声等
泥土香、绿草香、空气的清香等
【详解】本题考查)习作材料和方法。
“听到的”补充:自然中 “听到的”声音,要围绕风声外的自然声响(如 雨声 :下雨的滴答声;溪流声 :溪水流动的潺潺声;鸟儿的欢叫声 :鸟儿鸣叫的声音 ),这些声音能还原自然场景(雨天、溪边、山林 ),让 “听到的”维度更丰富,从不同自然场景(气象、水流、动物 )挖掘声音词汇。
“闻到的”补充:自然中“闻到的”气味,除花香外,有泥土香(雨后或田园里泥土的气息)、绿草香(草地散发的清新味)、空气的清香(山林、清晨空气的味道 ),从土地、植物、空气等不同自然元素,拓展嗅觉词汇,让 “闻到的”更具自然代表性。
10.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溪水 香味 月光 鹅卵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崩、裂、溪、卵”的正确写法。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意思是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隐隐传来。这句诗生动描绘了空山深林中人声隐约可闻的幽静境界,与题干“不见人影”“隐约听到有人在轻轻说话”的描述完全契合。书写时注意“空、闻、响”的正确写法。
11. 夕阳下的海边 沙滩上的脚印 父亲的背影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仿写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句式,二是修辞,三是字数。另外还要注意语句通顺,内容相关。
本题中,仔细研读例子,可以发现加点的词语“园中”“叶下”“膝上”表示地点。这些加点部分都是“修饰语加中心词”,这些修饰语,使整个句子具有画面感。仿写时,先想想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画面,画面中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然后给这些事物加上恰当的修饰语,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即可。
示例: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灿烂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朋友的笑声里。
12. 由远及近 向我们移来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13. 比喻 夸张 浪潮 千万匹白色战马 气势磅礴 14. 山崩地裂 惊天动地 响彻云霄 15.这段话主要写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导语】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的壮观景象。作者通过细腻地观察,运用空间顺序(远→近)和动态描写(白线→水墙→战马),配合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潮水的形态、气势与声响刻画得极具震撼力。战马奔腾的比喻赋予潮水强烈的动感,山崩地裂的夸张凸显其声势之浩大。全文洋溢着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与赞美,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从“向我们移来”“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1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把大潮的声音比作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特点。
1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文中直接描写声音的词是“山崩地裂”,形容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塌、地裂开。
其他形容声音大的词语有: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如雷贯耳等。
1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和情感。
结合文段可知,文章描述了浪潮从远处“白线”到近处“水墙”“战马”的变化过程,重点描绘了形态和声音的震撼。
故这段话主要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的壮观景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表现对大潮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6.我选择“碧水青山”。江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仿佛一条翡翠色的丝带缠绕在群山之间。好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17.清、奇、巧、变 乘舟游江
独秀峰 陡峭高峻,气势雄伟 爬山 18. B 这句宣传语既强调了桂林的自然之美,又表现了桂林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更能吸引游客
【导语】本篇围绕桂林山水(漓江、桂林城),介绍其景点(三山两洞、“南天一柱”等)、特色(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与文化底蕴(名人题字、历史渊源),字里行间传递对桂林自然美与文化美的赞叹,展现桂林“山水+人文”的独特魅力。
16.本题考查对 “奇峰倒影,碧水青山,渔舟湾钓”等词语的画面想象与文字描绘能力。
以“碧水青山”为例,答案“江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仿佛一条翡翠色的丝带缠绕在群山之间,好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
先抓词语中“碧(江水颜色)、青(山的色彩)”,联想“江水-群山”组合,用“碧绿如玉、翡翠色丝带、缠绕群山”,把静态词语转化为动态、有色彩的画面,让“碧水青山”从文字变具象场景,通过“色彩+比喻+动态联想”还原意境。
17.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规划应用能力。
第一日游漓江,提取漓江特点“清、奇、巧、变”,活动围绕“自然景观”(如乘船赏景);
第二日游桂林城,结合“绕秀峰、绕塔穿洞、爬山”设计,贴合桂林城“山水交融、有峰有塔”的特色,按“两日时间 +景点特色+对应活动”规划,让游览计划既体现景点差异(自然vs人文),又有具体玩法,通过“信息对应+逻辑规划”完成设计。
18.本题考查理解与宣传语匹配的能力。
选B“一方山水一城景,千年文化蕴桂林”,理由是“既体现桂林自然美(一方山水),又突出文化底蕴(千年故事、文化)”。
对比A(侧重自然景观),B 兼顾“山水+人文”,贴合桂林既有“山水甲天下”,又有“名人题字、历史渊源”的特点,通过“自然+文化双维度” 匹配宣传语,判断时抓标语与桂林“双特色(自然/人文)”的契合度。
19.例文:
丽江古城
翻翻相册,一张张照片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充满韵味的丽江古城。照片里,青石板路在夕阳余晖下泛着暖光,古老的木屋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它的特别之处是保存良好的古老建筑,这些古木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工艺让人感叹不已,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纳西族的历史与文化,走在古城的街巷仿佛穿越了古代,能感受到那份宁静和安详。
那独特的水系,是纵横交错的家家流水,户户垂柳,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戏。沿着溪流漫步能听到水流的清脆响声,与周围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为古城增添了灵动之美。
还有那浓厚的民族风情。纳西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在古城里经营着各种特色小店。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纳西族的特色美食,如腊排骨,鸡豆凉粉等;还能欣赏到那些古乐,领略古老民族艺术的魅力。
丽江古城就像一本生动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是一首悠扬的诗在时光中静静吟唱,我相信只要你看一眼这张照片,听我一番介绍,就一定会对它心驰神往。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要求通过一张旅游照片推荐一个游玩过的地方,重点在于精准的描绘出该地方的独特之处,从而吸引读者,题目自拟。
二、立意。
分享旅游经历中的美好记忆,独特体验激发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与景观的向往和探索,欲促进文化交流与认知探索。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或修辞式开篇,点明自己游玩过的地方是哪里。
中间:详细介绍这一地方所具有的景物,以及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并且我们可以将这个地方的特色与其他地方进行对比,以突出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你的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别人体会到你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结尾:总结照片中地方景色的独特魅力,抒发自己的喜爱或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