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城市、景点及街道上为游客指引方向的路牌随处可见。选出路牌不符合拼写规则的一项(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空旷)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另外的、别的)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同“现”)
3.下面关于众众发言稿中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宿建德江》通过写在建德江中的一个小洲所见之景,抒发了作者的孤寂情怀。
B.本课三首古诗词都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杭州西湖夏季急雨来去匆匆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西湖奇特美景的赞叹。
D.《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山村夜晚的风光,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优美如画。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可以根据自然声律节奏和词语的意义来划分。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C.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听完众众的分享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众众:我记得在我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破旧的屋子)
B.新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不清楚;模糊)
C.望望: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幽静而雅致)
D.益飞:小小的花苞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形容忽然醒悟)
二、书写
6.看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7.新素材 小天为迎接校园开放日,写了下面一段话,请你给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024年最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 )是巴黎奥运会( )2024年最牵动人心的热点( )是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 )2024年最美丽的遇见( )是遇见我们的成长( )
8.新题型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
9.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1)“积雪”指的是 ,可以从 、 看出来。
(2)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由词语“积雪”“香气”想开去,可以想到诗人 写的“ , ”。
10.观察图片,完成练习。
①欧阳天泽做了一个写着自己的姓名的胸牌,上面的汉语拼音应该这样写: 。在路上,他发现路牌上“东丽湖”的拼音标注模糊了,正确的拼写应是: 。在到达东丽湖时,他离塘沽还有 千米。
②判断下列地名拼音拼写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A.中山街(ZHONGSHAN JIE)( ) B.二纬路(Er Wei Lu)( )
四、修改病句
11.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演唱了民族舞蹈。(修改病句)
12.歌声似乎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修改病句)
13.在老师的引导下,让我解决了这个难题。(修改病句)

五、诗词曲鉴赏
读书会后,同学们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老师为同学们设置的古诗挑战小游戏,请你一同参与。
14.从下图中找出一句诗,并写出这句诗的上一句。
清 有 近
来 江 暗
月 唯 人

15.下列哪两句诗同上面的诗句出自同一位诗人?(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 ,空气是 ,使我总想 ,天空是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6.按课文内容填空。
17.阅读画“ ”的句子,梳理内容。
18.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看到草原后 的心情及对草原美景的 之情。
19.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想象一下: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20.而后,小明朗读了《丁香结》中的精彩片段,并请大家回答一些问题。
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下面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交代古人是如何发明丁香结这一说法的。
B.用丁香反衬芭蕉在雨中的美丽,表达作者对芭蕉的喜爱之情。
C.从另一角度展示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丁香花被称为丁香结的原因是:① ;② 。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B.作者给丁香结赋予了新的寓意——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成一种人生的味道。
C.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D.人生中的结有很多很多,不用解开这些结,顺其自然为好。
七、书面表达
21.在生活中,你一定游览过许多美丽的地方,如名山大川、公园、校园等。请选择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以“游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2.抓住景物的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不少于400字。
《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C D D A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地名拼写规则的掌握。
地名拼写规则是:①拼音需要大写;②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原则上专名与通名分写。
C.地名拼写时拼音应该都是大写,专名与通名分写。“九寨沟”由专名“九寨”和通名“沟”组成,根据规则,专名应连写为“JIUZHAI”,通名分写为“GOU”,正确拼写应为“JIUZHAI GOU”;但选项中写为“JIU ZHAI GOU”,将专名“九寨”拆分为“JIU”和“ZHAI”,不符合“专名连写”的规则,故C不符合拼写规则。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是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故“别”的意思为“掠过”,指月光从树枝上掠过。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的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稻花香气是由嗅觉感知到的,因此应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山村夜晚的风光。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朗读节奏。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卷地风来”和“忽吹散”间停顿;“望湖楼下”和“水如天”间断开。故正确的停顿划分为: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A.斗室:形容空间狭小但整洁的屋子,而不是破旧的屋子。
故选A。
6.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蒙”“蕾”“襟”“恍”“怨”“顺”“乎”的正确写法。
7. , ; , ; , 。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逗号(,):用在分句内部,表一般性停顿,像“2024年最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是巴黎奥运会”,分隔句子主语和谓语部分,让语句读起来有节奏。
分号(;):用于并列分句之间,因为三个大分句地位平等、内容并列,用分号能清晰区分不同分句,使层次更分明,如“是巴黎奥运会(;)2024年最牵动人心的热点(,)是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隔开前两个、后两个大分句。
句号(。):用在整个句子末尾,表陈述语气结束,即“是遇见我们的成长(。)”,让整段话完整收尾。
8.②颜色 ③气味(香味)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
首先分析赏花部分,课文第1-3自然段从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然后看悟花部分,第4-6自然段通过对丁香结的思考,得出人生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9. 白色的丁香花 春来 香气直透毫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颜色,让人感受到丁香花的美 王安石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
(1)结合语境,“每到春来”点明季节,“香气直透毫端”有花香特征,可知“积雪”指白色的丁香花(春天开放、花色洁白)。依据就是文段里的“春来”(季节关联)和“香气直透毫端”(花香特征),通过季节、气味线索,判断“积雪”是比喻丁香花。
(2)把丁香花比作“积雪”,是比喻修辞。从内容看,生动形象写出丁香花洁白的颜色,让读者直观想象其如雪的色泽;从表达看,增添语言美感,把普通的花写得富有诗意,让读者感受丁香花的美。
(3)由“积雪”的洁白、“香气”的特征,联想王安石《梅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似雪(对应“积雪”)、暗香浮动(对应“香气”),情境高度契合;所以诗人是王安石,诗句填“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考查诗词积累与联想能力,关联相似意象(雪、香气)的经典诗句。
10. Ouyang Tianze DONGLI HU 23 √ ×
【详解】①本题考查人名和地名的拼写规则。
姓名拼音的正确书写格式是:姓在前,空一格,名在后。姓和名的拼音首字母大写。第二个填空,路牌的拼音是需要全部大写的,通名和专名要分开。“欧阳天泽”应拼为“Ouyang Tianze”;“东丽湖”应拼为“DONGLI HU”;距东丽湖有77千米,距塘沽100千米,在到达东丽湖时,他离塘沽还有23千米。
②本题考查地名的拼写规则。
路牌的拼写规则是根据国家规定,路名牌下方的辅助文字一律采用汉语拼音标注,不能使用英语。 街道路名一般由专名加通名组成,“大道”、“路”、“街”与“巷”等是通名。规则:①所有字母都要大写;②不要标调;③遇到省市县街路等通用名词时,要隔开。
A.“中山街”的读音为zhōng shān jiē。字母都改为大写,去掉声调为“ZHONGSHANJIE”,因为“ZHONGSHAN ”为专名,“JIE”为通名,所以二者之间要隔开,因此正确的应为ZHONGSHAN JIE。故正确。
B.“二纬路”的读音为èr wěi lù。字母都改为大写,去掉声调为“ERWEI LU”,因为“ERWEI”为专名,“LU”为通名,所以二者之间要隔开,因此正确的应为ERWEI LU。故“二纬路(Er Wei Lu)”有误,应改为“ERWEI LU”。
11.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认真读原句,弄清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本句中“演唱”与“民族舞蹈”搭配不当。
故可改为: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1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歌声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语病:语义重复,“似乎”和“好像”语义重复,把“似乎”和“好像”去掉其一即可。
故改为: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或者:歌声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13.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解决了这个难题。/老师的引导,让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改病句。
原句“在老师的引导下,让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在…… 下”和“让”同时使用,造成句子没有主语。删去“让”或去掉 “在…… 下”,句子的主语变为“我”,句子就通顺了。
例如:老师的引导,让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14. 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树 15.B
【解析】14.本题考查古诗的积累。
仔细观察九宫格中的字可知,有“清、近、江、月、人”,故可拼出“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它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故“江清月近人”的上一句是“野旷天低树”。
1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春晓》。
C.“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出自唐代李白的《古朗月行》。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
故选B。
16.更可爱 那么清鲜 那么明朗 高歌一曲 17.小丘线条柔美 翠色欲流 流入云际 18. 愉快 热爱 19.优美的景色、充足的食物、悠然的生活。
【导语】《草原》(节选)以细腻笔触描绘草原风光,蓝天清鲜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翠色欲流,羊群如白花点缀,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
16.本题考查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道题需要准确背诵课文相关段落,根据记忆填写。
原文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画横线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可知,“不用墨线勾勒”对应的是“小丘线条柔美”的特点;根据“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到处翠色欲流”对应的是“小丘颜色浓重”的特点;“轻轻流入云际”对应的是“草原与天相接”的特点。
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情感。
文中“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直接表明作者看到草原后的愉快心情;从对草原景色如蓝天、绿地、羊群等细致且充满感情的描写,能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
1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文章中草原景色优美、食物丰富、生活自由等特点展开想象,牛马可能回味的是这些给自己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
示例:回味着草原上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如碧绿的草地、湛蓝的天空;回味着草原上新鲜的青草味道;回味着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嬉戏的快乐时光。
20.(1)C
(2)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D
【导语】这篇《丁香结》阅读选文,以丁香为线索串联内容:先借诗句勾勒丁香文化意象,再以观察点出 “丁香结” 的形态由来,最后升华至人生感悟。文本兼具画面感与哲思,既用 “印象派的画”“盘花扣” 等描写让丁香可感,又以 “结解不完” 喻人生困境,赋予传统意象新内涵。题目设计紧扣文本层次,从诗句作用到寓意理解,引导读者由表及里品析,是兼具审美性与思辨性的优质阅读材料。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引用古人的诗句的作用。
A.文中第②自然段明确提到,作者是通过观察“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才恍然明白丁香结的由来,引用诗句并未解释“发明丁香结说法”的原因,此选项错误。
B.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是将芭蕉与丁香并提,共同营造愁绪氛围,并非“反衬”;且全文围绕 “丁香”展开,未表达对芭蕉的喜爱,此选项错误。
C.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古人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赋予了丁香“愁绪”的象征意义,与后文雨中丁香“格外妩媚”的视觉形象、“如盘花扣”的形态特点相补充,既展现了丁香在文化中的经典形象,第③自然段又让“丁香结”的内涵从“形态像盘扣”延伸到“承载愁怨”,为读者理解丁香结的多重含义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此选项最准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选文第②自然段明确写道:“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这里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丁香花的花苞具有“圆圆、鼓鼓”的外形特点,与古人衣襟上用于装饰或固定的“盘花扣”形态高度契合。“恰如”一词直接点明了二者的比喻关系,说明丁香花的花苞外形是它被称为“丁香结”的核心视觉依据 —— 因外形像“结”,故得名“丁香结”。
②选文第①自然段引用古人“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的诗句,第③自然段进一步阐释:“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古人在诗句中,将“丁香”与“结”结合,用“丁香结”象征心中无法舒展、难以排解的愁绪。这种文化意象经过诗句传承,让“丁香结”不再仅仅是对花苞外形的描述,更被赋予了“承载愁怨”的深层内涵。作者正是结合这些诗句,理解到“丁香结”的说法不仅源于形态,更源于古人赋予它的文化象征意义,这是丁香花被称为“丁香结”的另一重要原因。
故丁香花被称为丁香结的原因是:①丁香花苞圆圆鼓鼓,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这是得名“丁香结”的外形依据;②古人诗句赋予丁香“愁结”的象征意义,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
(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画线句子为文章第③自然段的“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D.作者认为人生总有“解不完的问题”,但并非主张“不解决”,而是认为这些问题是人生的一部分,正视并面对它们,人生才更有滋味,传递的是乐观接纳、积极面对的态度。该句仅强调 “结解不完” 是常态,并未说“不用解”;作者的态度是“正视问题”而非“放任不管”,该选项曲解了原文积极面对的核心,与文意相悖。
故选D。
21.例文:
游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就听闻黄山的奇美,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亲身游览了这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山。
我们从云谷寺出发,乘坐缆车。缆车缓缓上升,我的心也跟着兴奋起来。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只见连绵的山峰被茂密的植被覆盖,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起初,还能清晰地看到山脚下的树木和小径,随着缆车不断升高,视野变得越发开阔,那些原本看似高大的树木,此刻也如同点缀在山间的绿宝石。
下了缆车,我们便踏上了登山的步道。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竖琴松”。这棵松树造型独特,枝干向一侧伸展,如同竖琴的琴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随时都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黄山的标志性景点——迎客松。只见它挺立在玉屏楼左侧,一侧枝桠伸出,如同一位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松树的树干挺拔苍劲,树皮粗糙,却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根松针都透着生机,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
再往上攀登,山路愈发陡峭。我们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向上爬着。当到达莲花峰时,眼前的景色让我惊叹不已。站在峰顶,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卷。那云雾如同白色的轻纱,在山间缭绕,一会儿聚集成团,一会儿又飘散开来,变幻莫测。脚下的山峦沟壑尽收眼底,给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
黄山的怪石也别具一格。“猴子观海”惟妙惟肖,一块巧石如同猴子蹲坐在山峰上,静静地望着云海,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飞来石” 则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孤耸而立,底部与山峰的接触面极小,看似摇摇欲坠,却稳稳地屹立在那里,历经风雨。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我们开始下山。回头望去,黄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壮丽。这次黄山之行,我不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黄山的美景,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要求以“游____”为题,写一处你游览过的地方。回顾游览过的景色,想想哪处让你印象最深刻,最想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然后确定写作内容。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等,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的状态、颜色等描写出来,这样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受,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开头:点题,点明你要写哪里的美景,总写这处美景的特点,让读者对所写之地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中间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抓住主要景物,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注意详略得当,突出景物的独特之处。
结尾:表达你对美景的赞美之情,升华文章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