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荒野(huān) 例如(lì) 昂首(áng) 挨打(ái)
B.绒毛(róng) 惩罚(fá) 背诵(sòng) 晃动(huǎng)
C.风笛(dí) 糊涂(hú) 墙角(qiáng) 洁白(jié)
D.湿地(shī) 放假(jià) 手臂(bèi) 戒尺(jiè)
2.下列词语中和“口干舌燥”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
A.摇头晃脑 B.手忙脚乱 C.面红耳赤 D.手疾眼快
3.传统文化“问”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下列名言中没有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4.同学们对有新鲜感的词语展开了想象,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明:坪坝(平坦的场地) B.望望:招引(朋友见面打招呼)
C.飞飞:边疆(水草丰美的牧场) D.橙橙:飘扬(五星红旗在风中舞动)
5.同学们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后发表了看法,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描写的是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
B.课文反映了孩子们乏味的读书生活。
C.课文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D.从课文中描写的学校中的景物,可以看出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二、书写
6.看拼音,写词语。




三、判断题
7.《大青树下的小学》文中写小动物主要是为了突出这所学校在大森林里面。( )
8.这是一所美丽、团结的边疆小学。( )
9.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慢读加点词,能读出肯定的语气。)( )
10.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重读加点词,能感受到花来得快。)( )
11.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慢读加点词,能强调好奇的程度。)( )
四、填空题
12.看拼音,写字词。
早晨,听着他的dí shēng(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gǔ lǎo( )的花园里cū zhuàng( )的树枝yáng qǐ( )手臂,树叶随着kuáng fēng( )跳舞,树上的蜘蛛落荒而逃,大家jí jí máng máng( )地往家赶,一切都rè nao( )起来。
13.选词填空。
飘扬 漂浮
(1)树叶像小船一样轻轻地( )在水面上。
(2)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空迎风( )。
14.将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鸦雀( )( ) 摇( )晃( ) ( )( )不漏
15.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憧憬着妹妹能够快快学会说话,期待她能叫我一声哥哥。
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句中的“憧憬”可以用“ ”来替换。
(2)快轮到我上台演讲了,我的内心忐忑不安,生怕讲不好被同学们笑话。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我是用“ ”的方法来理解的。
16.新题型 园园把校园里的日常生活分享给同学们。请梳理文章脉络,完成思维导图。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花的学校(节选)
①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②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③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的。
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⑤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7.仿照选段中画“ ”的句子的表达,写一写花的快乐。
清风一来,他们 。
18.读第1自然段,发挥想象,将花“跳舞,狂欢”的画面描绘出来。
19.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读第1自然段时,应读出花的兴奋和场面的热闹。( )
(2)最后一句话中的“冲”字表现了花孩子们不爱学习、贪玩的特点。( )
(3)选段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是因为作者把花当成了孩子,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
读场景图,完成练习。
20.我能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这几幅图排序: 。(填序号)
21.从这件事中,我能感受到孙中山是一个(  )的人。(多选)
A.乐于助人 B.热爱学习 C.敢于提问 D.言而有信
2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对“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理解更深了:遇到不懂的问题,要 ,这样才能 。
六、书面表达
23.习作。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写一段描写他人的文字,让别人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猜出写的是哪一个人。如果能写出这个人特别的地方,那就能提高猜中的概率啦!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字数300字左右。
《第1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A C B B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荒野(huān)——huāng;
B.晃动(huǎng)——huàng;
D.手臂(bèi)——bì。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结构分类。
“口干舌燥”是并列结构成语,由两个“名词+形容词”(名+形)的偏正短语构成:“口(名)+干(形)”“舌(名)+燥(形)”,核心是“身体部位+状态”的词性搭配,且两部分为独立状态的并列。
A.摇头晃脑:由两个“动词 + 名词”(动 + 名)的偏正短语构成 ——“摇(动)+ 头(名)”“晃(动)+脑(名)”,词性搭配为 “动作 + 身体部位”,与题干 “名 + 形” 的搭配完全不同,结构不一致。
B.手忙脚乱:由“手(名)+忙(形)”“脚(名)+乱(形)”两个“名+形”短语并列,虽语义上有伴随关系,但词性组合符合题干结构。
C.面红耳赤:由“面(名)+红(形)”“耳(名)+赤(形)”两个“名+形”短语并列,“名+形”搭配及并列逻辑均与题干一致。
D.手疾眼快:由“手(名)+疾(形)”“眼(名)+快(形)”两个“名+形”短语并列,同样符合“名+形”并列的结构特点。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 公冶长》。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里明确强调“好学”需伴随“下问”(主动请教),突出了“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符合观点。
B.“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出自清代郑燮(郑板桥),意思是读书时要善于提问,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就再问一次(直到弄懂为止)。这句话直接倡导“好问”的态度,认为反复提问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扣“问”的重要性,符合观点。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 为政》,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核心是强调“温故”(复习旧知识)对“知新”(获得新认识)的作用,未提及“问”的行为或意义,与“问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无关,不符合观点。
D.“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出自《荀子 儒效》,意思是有了知识还喜欢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这句话指出“好问”是提升才能的重要途径,将“问”与个人成长、能力培养关联,符合观点。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结合词语想象画面。
B.“招引”的意思是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等特点吸引,无法想象到“朋友见面打招呼”的景象。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B.《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描写了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上学,一起上课、下课游戏等场景,充满了欢乐与活力,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并非乏味的。
故选B。
6.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粗”“招”“眼”“强”“轰”“湿”“笛”“急”“黄”“唱”“奇”“忙”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7.×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的理解。
《大青树下的小学》主要描写了边疆一所小学里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共同学习、和睦相处的场景,展现了大青树下的校园美景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氛围。文中描写小动物来看热闹是为了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突出这所学校在大森林里面。
故说法错误。
8.√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题目出自《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故此项说法正确。
9.×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朗读句子。
句子“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中的加点词“真的”需要通过重读来表达肯定的语气,慢读无法体现这种语气上的强调。重读能够增强语气,使听者感受到说话者的坚定和确信。
故此题判断为错误。
10.√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这句话通过“突然”一词的强调,生动地描绘了花群出现的场景,赋予了花儿以生命力和动感。“突然”意味着出乎意料、没有预兆,在这里用来形容花儿的出现,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惊喜和生动感。因此,重读“突然”一词,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花儿出现的突然性和带来的惊喜感。
故此题判断为正确。
11.×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这个句子中的“好奇地听着”中,“好奇地”是状语,直接修饰动词“听着”,用来描述“听着”这一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即他们是“好奇”地在进行“听”这一动作。慢读“听着”只是改变了这个动词短语的发音速度,并没有直接增加“好奇”这一状态的程度。慢读可能使得这个动作更加引人注目,但并不能直接强调“好奇”的程度更深。
故此题判断为错误。
12. 笛声 古老 粗壮 扬起 狂风 急急忙忙 热闹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笛”“声”“粗”“扬”“急”“热”“闹”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13. 漂浮 飘扬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漂浮:指物体在液体表面移动或停留,强调的是在液体(如水)上的状态;树叶是在水面上,所以①用“漂浮”。
飘扬:指在空中随风摆动,一般用于旗帜等物体在空气中的状态;五星红旗是在空中随风摆动,所以②用“飘扬”。
14. 无 声 头 脑 一 字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
摇头晃脑:多用来形容人自得其乐、得意或读书时吟诵的样子。
一字不漏:指一个字也没有遗漏,形容朗读、背诵、记录等时非常完整、准确,没有偏差。
15. 向往 心神不安 拆分词语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方法和近义词。
(1)憧憬:表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的近义词有:希望、向往、希冀等。
(2)忐忑不安:从词语本身来看,“忐忑”体现出心神不定的感觉,“不安”表示不安宁,结合起来就是心神极为不安。这里是通过分析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综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是用“拆分词语,分别解释字的意思再组合”的方法来理解的。也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
16.上:问好 敬礼 小路
下:认真学习 快乐游戏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
结合《大青树下的小学》文中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到学校后的做法提取为打招呼、问好、敬礼。
结合句子“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上学前来处可提取为:山坡、坪坝、小路。
结合句子“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可知,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或“认真学习”。
结合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可知,下课了的活动提取为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可概括为快乐玩耍。
17.就翩翩起舞 18.花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花瓣裙,扭着绿色的腰肢,在草地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嘻嘻地笑着,欢快地跳着,开心极了! 19. √ × √
【导语】这篇《花的学校》节选以拟人化的笔触,将花朵描绘成活泼的学童,展现了童真与自然的诗意交融。作者通过“跳舞”“狂欢”“放假”等动态描写,赋予花朵灵动的生命力,同时以“地下学校”“做功课”等意象构建出充满童趣的想象空间。雷雨来临时的场景描写尤为精彩,用“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视觉意象和“冲”的动感词语,生动表现了花朵绽放的欢快。全文语言清新优美,将自然现象与儿童生活巧妙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诗意观照和纯真童心。
17.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第④段“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可知,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人的动作来表达写花的快乐。
本题要仿照例句想象清风来临时花的动态。
如:清风一来,他们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18.本题考查想象写话。
本题中要描绘花“跳舞、狂欢”的画面,需结合拟人手法,展现花的姿态、动作以及热闹氛围。可以从花的色彩、动作形态等方面展开想象。
示例:清风一吹,各色的花儿像是听到了集结号,从草丛里、树荫下欢快地钻出来。红的花像穿着红裙的小姑娘,转着圈儿;黄的花像活泼的小精灵,蹦蹦跳跳;紫的花像优雅的舞者,轻轻摇曳。他们挤在一起,在绿草铺成的舞台上尽情舞动,还发出“嘻嘻”的笑声,热闹极了。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第①自然段“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可知,这里“跑出来”“跳舞”“狂欢”这些表述,把花当作人来写,充满了活泼、兴奋的感觉,营造出的场面也是热闹欢快的。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为了体现出花的这种兴奋情绪以及场面的热闹氛围,应该用欢快、活泼的语气去读。因此,此题说法正确。
(2)第⑤段“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可知,这里的“冲”字。结合第⑤段“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可以知道是外界的环境(狂风、雷云等)营造出一种即将“释放”的氛围,花孩子们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感受、玩耍。这里的“冲”体现的是花孩子们的欢快、急切,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表现,而不是“不爱学习、贪玩”。因为前文提到“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的”,说明花孩子们是遵守“功课”规则的,“冲出来”是在“功课”结束或者合适的时机。因此,此题说法有误。
(3)第③段和第④段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是“它们”。“它们”一般用于指代事物,而“他们”通常用于指代人。作者这样写,是把花当作有生命、有思想的孩子来看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花的喜爱,仿佛花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所以“选段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是因为作者把花当成了孩子,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因此,此题说法正确。
20.④⑤⑥②①③ 21.BC 22. 多向家长,老师或同学请教 获得更多知识
【导语】《不懂就要问》以平实的叙事,展现孙中山幼时求学的勇气。文章通过私塾读书、生疑提问等场景,塑造出他热爱学习、敢于质疑的形象。“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观点,既贴合孩童求知心理,又传递出勤学好问的治学态度,是一篇兼具教育意义与人文温度的叙事小文。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要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序,需梳理情节脉络:介绍孙中山在私塾读书,学生读熟后先生让背诵的背景,对应④;孙中山产生“糊里糊涂地背没用”的思考,对应⑤;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对应⑥;先生同意讲解,对应②;同学询问他不怕挨打吗,对应①;孙中山表达“不懂就要问”的观点,对应③。
故答案:④⑤⑥②①③。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A.文中未体现孙中山帮助他人的情节;
B .孙中山对读书有思考,追求理解而非盲目背诵,体现热爱学习;
C.他敢于向先生提问,体现敢于提问;
D.文中无体现言而有信的内容;
故选BC。
22.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强调遇到疑问时要主动询问,其目的是解决疑惑、增长知识。结合学习生活,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才能真正弄明白知识,不断进步。
如:① 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 真正弄明白知识,不断进步
23.例文:
猜猜他是谁
他,中等个子,身材结实。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乌黑发亮的头发,脸蛋胖嘟嘟、红扑扑的,像个成熟的苹果;浓浓的眉毛上长着一双清澈透明的大眼睛,帅气极了!他,经常穿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可精神了!
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每当下课时,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向操场,和同学们追逐嬉戏,东奔西跑,玩的满头大汗。每当上课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进教室,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还悄悄地跟同学说:“下节课我们继续玩。”
他胆子大,好冲动。高年级大哥哥找他麻烦,他一点也不畏惧,有时他们打得不可开交,有时跟大哥哥们吵得面红耳赤,挨过老师不少批评,还理直气壮地说:“是他们先挑衅我的!”你看,今天他又冲动了,又被叫到老师办公室挨训了。
他经常乐于助人。有一次,高昊吐得满地都是,同学们纷纷捂着鼻子躲开了,只有他从食堂拿来煤灰,倒在地上,小心的踩了几下,然后弯着腰,拿起扫把仔细的扫了起来,老师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同学们也把赞扬的目光投向他,他开心的笑了。
你猜出他是谁了吗?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本题是话题作文。写一个身边很熟悉的人,用几句话写出他/她最特别、最容易认出来的地方。要求语句通顺,篇幅控制在300字左右。
写作思路。
开头:介绍人物的一般印象。
中间:详细描述具体特点。
结尾:点明主题,激发读者猜测此人是谁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