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2:1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2课
复习提问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2、明朝内阁的特点和作用。
3、宦官专权的实质和影响。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影响。
5、郑和下西洋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
6、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7、明朝治理边疆的举措、特点、意义。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
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阅读教材P71第一段,知道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时间
建立者
首都
国号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
大明
明初形势图
明太祖
明军北伐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胡惟庸…独相数岁,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 《明史·胡惟庸传》
①历史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②直接原因:
胡惟庸擅权。
③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材料:(明太祖)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里,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积极)加强了皇权,解决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的问题,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
(消极)①大大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负担;②皇帝专权,容易导致决策失误;③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
材料: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平均每天处理400多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材料: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2、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票拟、批红
材料:明朝前期内阁的功能在于辅助皇帝批示和决策,由此节省皇帝处理政务的时间。明朝中后期,内阁运作模式日益复杂,其职权不仅限于执行,还监管六部。总体来说,内阁从初具雏形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名义上始终只是一个辅助皇帝的工具,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虽然内阁大臣与皇帝关系密切,却没有实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特点。
①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职能);②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③没有决策权;④内阁权力来自皇权;⑤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2、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票拟、批红
根据图片,简述明朝内阁权力的变化,该变化反映了怎样的趋势?有何影响?
变化:
①明太祖时,内阁只是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地位有所提升,但阁臣官职仍较低,可参与决策;
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了票拟权;
④明神宗时,内阁侵吞六部职权,内阁首辅拥有了相权的地位。
趋势:参与政务,实权扩大,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影响:①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②有利于中央政务运行;③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合理性;④容易出现内阁弄权问题。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3、宦官专权、东厂、锦衣卫
上报奏折
内阁票拟
皇帝批红
司礼监
辅助皇帝批红
掌握特务机构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材料:大学士宋濂有一次在家举行家宴,第二天明太祖询问其邀请的宾客、招待的酒菜等,宋濂据实回答,明太祖听完后很满意,说:“诚然,卿不欺朕。”随后把锦衣卫绘制的家宴图给宋濂看,上面详细地标注了宋濂家宴时宾客的席位、菜肴菜色、谈话内容等,宋濂看后吓出一身冷汗。
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3、宦官专权、东厂、锦衣卫
上报奏折
内阁票拟
皇帝批红
司礼监
辅助皇帝批红
掌握特务机构
材料:明代内阁和司礼监所分配的权力是动态的,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稳定,但同时,开启了明代宦官擅权与明代“党争”的开端,决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
——据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影响:
①形成对内阁权臣的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导致政治腐败,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高考链接
(2025·重庆高考·5)1521年嘉靖帝以藩王身份即位,欲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内阁首辅杨廷和率朝臣反对,因事关国家礼制根本,遂令朝臣廷议,双方坚持不下,尚在礼部观政的张璁亦上疏言此事,嘉靖帝大喜,“亟下廷臣议”,结果仍不能使他满意。三年后,皇帝的支持者增多,“复下廷议”,未果,后“自排廷议定大礼”。可见当时(  )
A.中央决策机构相对规范
B.封建礼制得以强化
C.国家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内阁成为决策机构
A
第12课
高考链接
(2024·湖北高考·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D
第12课
阅读教材P72-P73相关内容,概括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的具体表现,思考: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12课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405-1433)
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张廷玉《明史》
(1)目的: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主要目的);
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发展海外贸易(朝贡贸易)。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12课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材料: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
榜葛剌进贡麒麟图
特点:双向交流;和平交往;公平贸易;互通有无;交往范围广。
材料:郑和船队带回了象牙、香料和一些动物,郑和下西洋时到达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派使臣来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
阅读教材P72-P73相关内容,概括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的具体表现,思考: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12课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材料: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说就是“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不仅留下了文字记录,而且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描述,绘制了《郑和航海图》,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一些国家至今仍有“三宝庙”等纪念他。
材料: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他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强化了交流。但因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费钱粮无数,仅维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嘘不已。
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影响。
阅读教材P72-P73相关内容,概括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的具体表现,思考: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航行范围广、友好交往、公平贸易
影响:①促进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②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③传播了中华民族和平理念;④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航海事业未能持续。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12课
2、沿海形势——(1)东南沿海“倭患”与戚继光抗倭
根据材料,并结合P73第一段内容,了解“倭患”出现的背景。
材料:“今之海寇,动辄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之无赖,孑人而附之耳。大略福建漳郡居其大半,而宁绍往往亦有之,夫岂尽倭也。”
明朝前期实行海禁,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时称“倭患”。
“倭患”图
“倭患”图
阅读教材P72-P73相关内容,概括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的具体表现,思考: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12课
2、沿海形势——(1)东南沿海“倭患”与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概况:
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②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结果: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民族英雄
阅读教材P72-P73相关内容,概括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的具体表现,思考: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12课
2、沿海形势——(2)欧洲殖民者的威胁
背景
表现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澳门)租住权。
荷兰、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荷兰人登陆台湾
◎葡萄牙人侵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民族英雄)
阅读教材P72-P73相关内容,概括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的具体表现,思考: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12课
郑和下西洋
朝贡贸易
倭患
葡萄牙侵占澳门
历史特征:
①和平外交,政治优先;
②由相对开放逐渐走向“闭关”;
③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
④西方列强开始侵扰中国,西学传入中国;
⑤与西方国家贸易中优势明显。
变化:
由和平友好往来到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阅读教材P72-P73相关内容,概括明朝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的具体表现,思考: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反映了明朝国力的衰落
高考链接
(2025·黑吉辽蒙高考·5)明嘉靖年间,俞大猷上疏建议,渔民出海时“渔船大者二十五只为一 ”,“小者五十只为一 ”,令每 “合造楼船一只以为兵船”,其“驾船兵哨”由官府“照依雇兵之例,给与口粮”,使其“大小相资,各有实用”。该建议(  )
A.有助于完善海防体系
B.有利于扩充水师建制
C.着眼于维护海外贸易
D.致力于减轻财政负担
A
第12课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阅读教材P73-P74相关内容,结合材料,概括明朝治理边疆的举措和特点。分析其意义。
材料:太祖朱元璋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修长城、战争、册封 、互市
设奴儿干都司、册封
藏族
设行都指挥使司、册封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阅读教材P73-P74相关内容,结合材料,概括明朝治理边疆的举措和特点。分析其意义。
举措:
①遵守“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治边之策;
②派诸子镇守北方,与鞑靼订立和议,进行互市;
③派驻军队以卫所形式驻守各地;
④边远地区实行卫所和土司双轨制。
特点: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多元一体,重北轻南。
意义:巩固了边疆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阅读教材P74相关内容,知道满洲崛起、明朝灭亡和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基本史实。
1、满洲崛起
努尔哈赤
(清太祖)
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皇太极
(清太宗)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福临
(清世祖顺治帝)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正黄旗
正白旗
正蓝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八旗制度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阅读教材P74相关内容,知道满洲崛起、明朝灭亡和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基本史实。
2、明朝灭亡
明武宗 荒淫无度,纵情享乐,不喜欢上朝,宠信宦官刘瑾
明世宗 前20年有所建树,后20年,沉迷神仙方术,从此不上朝20年,最后因服用丹药毒发身亡
明神宗 在位48年,万历17年后,以各种理由拒绝上朝20年
明熹宗 爱好木工涉猎建筑。朝政全部交由宦官魏忠贤处理,造成东林党争
明思宗 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但生性多疑,杀袁崇焕,造成边防空虚
明中后期皇帝的作为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阅读教材P74相关内容,知道满洲崛起、明朝灭亡和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基本史实。
2、明朝灭亡
材料:[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时间 土地兼并的表现
明神宗时 南京一带有的豪富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阅读教材P74相关内容,知道满洲崛起、明朝灭亡和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基本史实。
2、明朝灭亡
政治腐败,赋税严重;陕北连年干旱
陕西起义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建立大顺政权
1644年
明思宗(崇祯)
自缢
明朝灭亡
进军中原
攻克西安
攻克北京
李自成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2课
阅读教材P74相关内容,知道满洲崛起、明朝灭亡和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基本史实。
3、清军入关并建立全国统治
吴三桂
高考链接
(2024·河北高考·6)图1、图2为不同朝代的中国北方部分驻所分布示意图。
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  )
A.地方行政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B.部分城市主要功能发生转变
C.闭关自守政策执行更为严格 D.改土归流实施范围有所扩展
B
第12课
高考链接
(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A
第12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