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角之和题 整体很给力
学行线的有关知识后,有时会遇到一些已知平行线条件,求角之和的问题.解答此类题,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添加与已知平行线平行的直线外,还要注意运用整体思想.现举例说明.
例1 如图1,已知a∥b,点M,N分别在直线a,b上,P为直线a,b之间的一点,那么∠1+∠2+∠3= .
图1
分析:过点P作PA∥a,得∠1+∠MPA=180°.又∠MPN=∠MPA+∠NPA,要求∠1+∠2+∠3的度数,只需再求∠NPA+∠3的度数.
解:过点P作PA∥a.
因为a∥b,所以PA∥b.
因为PA∥a,所以∠1+∠MPA=180°.
因为PA∥b,所以∠3+∠APN=180°.
所以∠1+∠2+∠3=(∠1+∠MPA)+(∠3+∠APN)=180°+180°=360°.
故填360°.
例2 如图2,AB∥CD,∠1+∠2=75°,则∠3+∠4=____ °.
图2
分析:过点O作OP∥AB,则OP∥CD.易知∠3=∠AOP,∠4=∠COP.要求∠3+∠4的度数,只需求∠AOP+∠COP的度数,即只需求∠AOC的度数.
解:过点O作OP∥AB.
因为AB∥CD,所以OP∥CD.所以∠3=∠AOP,∠4=∠COP.
所以∠3+∠4=∠AOP+∠COP=∠AOC.
因为∠1+∠2=75°,所以∠BOD=180°-(∠1+∠2)=105°.
所以∠AOC=∠BOD=105°,所以∠3+∠4=105°.故填105.
例3 如图3,直线l1∥l2,∠A=125°,∠B=85°,则∠1+∠2等于( )
A.40° B.36° C.35° D.30°
图3
分析:过点A作AC// l1,过点B作BD∥l2,得∠1=∠3,∠2=∠4.要求∠1+∠2的度数,只需求∠3+∠4的度数,进而需求∠CAB+∠DBA的度数.
解:过点A作AC∥l1,过点B作BD∥l2.
因为l1∥l2,所以AC∥BD.
所以∠CAB+∠DBA=180°.
因为∠MAB=125°,∠ABN=85°,所以∠3+∠4=(MAB+∠ABN)-(∠CAB+∠DBA)=(125°+85°)-180°=30°.因为AC∥l1,BD∥l2,所以∠1=∠3,∠2=∠4.
所以∠1+∠2=∠3+∠4=30°.故选D.反例藏于何处
在数学中,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极具有说服力而又简单明了的方法是举反例.反例实际上是与命题相矛盾的特例,因为反例在辨析错误中具有直观、明显、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所以举反例在揭露错误时具有特殊的威力.那么反例“藏”身于何处呢?
一、反例藏身于文字中
例1 判断命题“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真假,若是真命题,不必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分析:这显然是一个假命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但轴对称图形除了等腰三角形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它图形.
解:假命题,举反例不唯一,如:线段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此命题是假命题.
二、反例藏身于数据中
例2 命题“已知a,b,c是三条线段的长,若a+b>c,则a,b,c必能组成三角形”,判断它的真假,若是真命题,不必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分析:这显然是一个假命题,三条线段要组成三角形需同时满足a+b>c,a+c>b,b+c>a,三者缺一不可,故在举反例时要切中要害,即所取三条线段只满足a+b>c,而不满足a+c>b或b+c>a.
解:假命题.举反例不唯一,如取a=2,b=5,c=1,满足a+b>c,但a+c<b,即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命题是假命题.
三、反例藏身于图形中
例3 已知命题:两个三角形中,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若是真命题,不必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分析:本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举出反例.
解:假命题.反例:在△ABC和△ABD中,AB=AB,AD=AC,∠ABD=∠ABC,但△ABD和△ABC显然不全等,所以此命题是假命题.平行线中的折叠问题
在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时,常常与折叠联系在一起,寓静于动,动静结合.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折叠的性质.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例1 在图1所示的四种沿AB进行折叠的方法中,不能判断纸带两条边a,b互相平行的是( )
A.如图①,展开后测得∠1=∠2 B.如图②,展开后测得∠1=∠2且∠3=∠4
C.如图③,测得∠1=∠2 D.如图④,展开后测得∠1+∠2=180°
② ③ ④
图1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进行分析解答.
A.当∠1=∠2时,a∥b,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1=∠2且∠3=∠4,可得∠1=∠2=∠3=∠4=90°.所以∠1+∠3=180°.所以a∥b,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因为∠1与∠2既不是两条边线a,b被第三条线所截得的内错角也不是同位角,所以不能判定两直线a,b互相平行,此选项符合题意;D.由∠1+∠2=180°,可知a∥b,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
例2 如图2,将长方形纸片沿EB,CF折叠成图2-①,使AB,CD在同一直线上,再沿BF折叠成图2-②,使点D落在点D'处,BD'交CF于点P.若∠CEB=37°,则∠CPB的度数为( )
A.110° B.111° C.112° D.113°
① ②
图2
解析:由题意,得EG∥HF.所以∠BCG=∠CBH,∠HBE=∠CEB=37°,∠FCG=∠BFC.
由折叠的性质,得∠HBE=∠CBE=∠CBH,∠FCG=∠BCF=∠BCG.
所以∠CBE=∠BCF=∠BFC=∠CEB=37°.所以∠CBH=74°.
所以∠DBF=∠CBH=74°.
在图2-②中,由折叠的性质,得∠FBD'=∠DBF=74°.
所以∠BPF=180°-∠FBD'-∠BFP=69°.所以∠CPB=180°-∠BPF=111°.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的关键是结合图形分析清楚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平行线生活秀
平行线的图形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平行线有关的问题也是丰富多彩,下面举例说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探照灯射出平行线
例1 探照灯、锅形天线、汽车灯以及其他很多灯具都与抛物线形状有关,图1所示是一探照灯灯碗的纵剖面,从位于O点的灯泡发出的两束光线OB,OC经灯碗反射以后平行射出.如果图中∠ABO=α,∠DCO=β,则∠BOC的度数为( )
B. 180°-α-β C. 90°+(β-α) D.α+β
图1 图2
分析:过点O向左作射线OE,使OE∥AB,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
解:如图2,过点O向左作射线OE,使OE∥AB,则OE∥CD.
所以∠EOB=∠ABO=α,∠EOC=∠DCO=β.所以∠BOC=∠BOE+∠EOC=α+β.
故选D.
二、零件加工中弯出平行线
例2 工人师傅把一个图3所示的零件进行加工,把材料弯成一个45°的锐角,然后准备在A处第二次加工拐弯,要保证弯过来的部分与BC保持平行,则加工后弯的角度应是 .
图3
分析:要想从A点进行第二次加工拐弯,且保证弯过来的部分与CB平行,则要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被弯曲的部分与CB方向一致,如图4所示,此时弯的角度为4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二是被弯曲的部分与CB反向平行,如图5所示,此时弯的角度为13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解:填45°或135°.
图4 图5
PAGE平行线与生活同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感受一下平行的魅力吧!
一、驾驶
例1 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学习汽车驾驶,获取驾照成为一种时尚,王敏在训练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解析:对各选项画出示意图,观察图形,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判断.
各选项拐弯后的图示依次为:,,,,
观察可知,两次拐弯后,行驶方向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是选项A.
故选A.
二、抖空竹
例2 某同学在研究传统文化“抖空竹”时有一个发现:他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如图1所示,已知AB∥CD,∠BAE=87°,∠DCE=121°,则∠AEC的度数是( )
A.28° B.34° C.46° D.56°
图1
解析:如图1,过E作EF//AB.
因为AB∥CD,所以EF//CD.
因为∠BAE=87°,∠AEF=180°-∠BAE=180°-87°=93°,∠CEF=180°-∠DCE=180°-121°=59°,所以∠AEC=∠AEF-∠CEF=93°-59°=34°.故选B.
三、道路施工
例3 如图2,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若第一次拐角∠A=130°,第二次拐角∠ABC=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C的度数为( )
A.170° B.160° C.150° D.140°
图2
解析:把AE,CF两条公路抽象为几何中的两条直线,如图2,过点B作BD∥AE.
因为AE∥CF,所以AE∥BD∥CF.所以∠ABD=∠A=130°,∠DBC+∠C=180°.
所以∠DBC=∠ABC-∠ABD=150°-130°=20°,所以∠C=180°-∠DBC=180°-20°=160°.
故选B.你会推理吗
肖像在哪个盒子
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了一道题:女主角鲍西娅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金盒、银盒和铅盒,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盒子上的话见图,求婚者猜中了,问:他是怎样猜中的?
解析:首先从问题中的一些关联条件出发,借助图形加以分析,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与关键,进而作出推理、判断.
当求婚者看到金盒上面的铭牌“肖像在该盒里”(即肖像在金盒里)与铅盒上面的铭牌“肖像不在金盒里”是意思截然相反的两句话时,依据形式逻辑中的规律:一句话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两者必居其一,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句话必是一真一假.又因为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银盒子铭牌所说的那句话“肖像不在该盒子里”就肯定是假话了,于是求婚者断定鲍西娅的肖像放在银盒子里.
究竟谁在撒谎
话说在远方的一个岛上,住着两个民族,一个是诚实族,一个是说谎族.顾名思义,说谎族在说话或回答问题时总是说谎话,诚实族在说话或回答问题时,则全是说实话.某记者在此岛上遇到了四个岛民,记者照例对他们进行了访问:“你们都是什么族的?诚实族的还是说谎族的?”这四人的回答如下:
第一个人说:“我们四人全都是说谎族的.”
第二个人说:“我们之中只有一人是说谎族的.”
第三个人说:“我们四人之中有两人是说谎族的.”
第四个人说:“我是诚实族的.”
试问第四个人是否真的是诚实族的?
解析:我们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依据一个人所讲的话非真即假,并辅之以假设推理(假设是正确的,推理出与假设或已知矛盾,则假设不成立),对各种情形逐一推理、判断,使问题获解.
由第一个人的回答可得出如下判断:
①四个人中一定有诚实族的人;②第一人是说谎族的.(因为如果四个人全是说谎族的,那么谁也不会说“我们四个人全都是说谎族的”)
由第二、第三人的回答可得出如下判断:
③第二人是说谎族的.因为如果他说的是真话,则第二、第三和第四人都是诚实族的,但第二和第三人的回答相矛盾,故第二人必是说谎族的.
对第三人,若是说谎族的,则由①、②和③知,第四人必是诚实族的;若是诚实族的,即他说真话,则第三、第四两人必是诚实族的.
因此第四人是诚实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