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
鸦片战争前
明朝
1718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o)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意思是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人去主动加以“怜恤”,让皇帝“更换休息”。
图中起居注记载了康熙帝亲政后勤于政事,每天在紫禁城乾清门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
1368
1644
1636
1912
1840
专制+勤政
一.回望“盛世余晖”
教材描述“康乾盛世”是从哪几方面入手的?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盛世的表现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并巩固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第14课(第一目)讲述经济
康熙(1654—1722)
雍正(1678—1735)
乾隆(1711—1799)
康雍乾时期,其盛世何象?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 1700 年到 1794 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 3.13 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3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 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 10个,中国就占了 6个……
——周武:《论康乾盛世》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巩固
康乾盛世
(一)政制之盛
(二)疆域之盛
(一)政制之盛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乾隆
1.皇帝勤政
勤政独断,大权独揽,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熙
雍正
乾隆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康熙
勤
雍正朱批节选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一)政制之盛
2.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
迅速、机密
(3)作用:
①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日)
皇帝与大臣单线联系、施展权术
年羹尧颇不喜尔,尔须加意防范,勿露破绽,被伊指摘。
——雍正帝给凉州镇总兵宋可进批示
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雍正帝给年羹尧批示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1)背景:清雍正年间,西北军务繁忙
(2)官员:被指派的朝臣兼任军机大臣
(3)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4)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5)特点:
3.设军机处
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政制之盛
(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
——赵翼《簷曝杂记》
(6)影响: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皇帝
军机大臣
机要文书
内阁
一般文书
精、简、速、密
4.兴文字狱
(1)含义:
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2)实质: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3)影响:
(一)政制之盛
清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
——徐骏
明月有情还顾我,
清风留意不留人。
——徐骏
陛下
VS
狴下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康熙
雍正
乾隆
(一)政制之盛
1.皇帝勤政
2.奏折制度
3.设军机处
4.兴文字狱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
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空前强化了皇权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统一台湾
设台湾府(1684年)
抗击沙俄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1689年)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p77(疆域的奠定),概括康雍乾时期开拓和巩固疆域的措施。
一.回望“盛世余晖”
稳定新疆
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康熙三次御驾亲征);
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1762年);
管理西藏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
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清朝的边疆政策
1.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3.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4.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因俗而治)
改土归流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 辛苦事亲征。”
——康熙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
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中期疆域
东北至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清朝中期疆域
一、回望“盛世余晖”
内地:18省
边疆:将军辖区、大臣辖区
清朝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基础
奠定了当今中国版图的基础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其统一功绩非常伟大,对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清史学家戴逸
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
---毛泽东
【学习聚焦】
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
(P71单元导语)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版图奠定
从前4个单元的标题可以找出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
二.透视“盛世危机”
危机初显
3.闭关自守
1.资源危机
2.农民起义
学习任务2:同学们阅读教材p79、80,梳理危机初显的表现。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白莲教大起义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学习任务3: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请思考其原因。
君主专制加强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提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
政治
三.解析盛衰转变
署理大将军印务公臣延信四川陕西总督臣
年羹尧为密陈下图仰祈
圣训以免贻误事窃惟
国家大事莫重于用兵委任人臣莫重于军务臣
等智识短浅遇蒙
圣主委任令会同办理军务虽思之又思慎之又慎
难保尽合机宜是以共相勉励宁迟勿急宁慎
重毋轻忽倘有错误臣等获罪之事甚小上关
圣主用人之处甚大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
具奏稿密呈
睿览伏求
圣训批示以便缮折奏
闻虽未免烦渎
宸聪然往返之间为期不过一月既经
圣虑自有
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
理合
奏明臣等不胜悚惕之至
雍正元年正月初二日具
通过“臣”字略小,“圣”等与皇帝相关字眼置于奏折顶部等细节,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皇帝至高无上,
臣子地位卑微。
署理大将军印务公臣延信四川陕西总督臣
年羹尧为密陈下图仰祈
圣训以免贻误事窃惟
国家大事莫重于用兵委任人臣莫重于军务臣
等智识短浅遇蒙
圣主委任令会同办理军务虽思之又思慎之又慎
难保尽合机宜是以共相勉励宁迟勿急宁慎
重毋轻忽倘有错误臣等获罪之事甚小上关
圣主用人之处甚大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
具奏稿密呈
睿览伏求
圣训批示以便缮折奏
闻虽未免烦渎
宸聪然往返之间为期不过一月既经
圣虑自有
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
理合
奏明臣等不胜悚惕之至
雍正元年正月初二日具
从标红部分可看出奏折在收发上有何特点?
机密
请你结合教材说说奏折制度的作用?
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清朝军机处值房
清朝军机处和内阁位置示意图
军机处
学习任务3: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请思考其原因。(从政治方面)
君主专制加强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政治腐败
政治
三.解析盛衰转变
学习任务3: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请思考其原因。(从经济方面)
三.解析盛衰转变
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经济政策: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学习任务3: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请思考其原因。(从对外关系方面)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闭关自守
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君主专制加强,
政治腐败
三.解析盛衰转变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回望“盛世余晖”
透视“盛世危机”
解析“盛衰转变”
真题演练
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
A.扩大贸易 B.招抚授官
C.因地制宜 D.军事控制
C
小结
真题演练
【解析】
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皇权的措施,并未涉及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
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
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D
真题演练
【解析】通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结合所学,密折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故B项正确;
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不对应,故C项错误;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不对应,故D项错误。
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B
真题演练
【解析】诗中“扶桑”指的是台湾,“从今九壤同”是指实现国家统一。
抗击沙俄入侵与收复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与收复台湾无关,故B项错误;
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收复台湾无关,故C项错误;
康熙帝时期收复台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
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