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2: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课程标准:
认识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传统经济结构与专制体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陆王心学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理解其时代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落日余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白银帝国,萌芽初现
任务一: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哪些新的现象?带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的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农业:①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②经济作物种植增加③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佃农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人口流动性增加。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手工业: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②部分行业开设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一: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材料二:当时在江南市场遍地可见产自四川的药材,河南和江西两地的药材也大量输入江南。特别是许宣活动的杭州、苏州和镇江三市,药材交易异常活跃。
商业:①江南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②长途贩运贸易发达③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④白银货币化。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晋商主要经营盐业、粮食、绸缎、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尤其是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
徽商,指徽州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主要从事食言、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讲究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到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编自《全球通史》
任务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不比西方晚多少,可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一: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①小农经济强势
②专制统治僵化
③传统思维顽固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任务一:分析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概括其主要内容?如何评价王阳明心学?
材料一:正统(明英宗年号,1436-1449)以后,明朝开始走向衰落。明中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流民起义不断;蒙古侵扰北部边境,倭寇为患东南。 ——雷依群、施铁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当时的士大夫崇尚空谈,不切实际,墨守章句,不谙世务……理学成了知识分子钻营利禄,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的工具。
——周舜南《中国古代思想传承》
王阳明心学主张摘录 核心思想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是本原(世界观)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致良知(方法论)
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行合一(方法论)
评价: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发奋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任务二:明清思想领域还有哪些新成就?这些思想主张的出现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环境有何关系?
李贽(明朝中期)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明末清初)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明末清初)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
王夫之(明末清初)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循天下之公”
进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儒学的范畴。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不再沉湎于程朱陆王之空谈,而是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对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揭露和抨击。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尖锐
西学东渐开阔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对权威的挑战
对专制的批判
对商业的提倡
对人文的向往
市民文化,批判继承
问题一:阅读教材,概括明清时期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和戏曲的发展情况?
小说 作者 成书时间 作品内容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描写魏蜀吴的冲突,反映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揭示统治者的腐朽,歌颂农民起义的抗争精神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中期 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抒发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中期 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中期 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矛盾
戏曲 时间 发展概括
传奇 明清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代表作有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
昆曲 明清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14世纪发源于江苏昆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京剧 清朝 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戏曲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
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孙大圣与反抗精神 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 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问题二:阅读教材,概括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原因?
著作 作者 作品类别 作品地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药物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工艺科技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业科学 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革新
《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 地理学 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明代科技发展的总结性特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已高度成熟,除医药学和少数技术学科外,科学技术在原有的框架中已无重大发展的可能性……中国逐步由先进的技术输出国变成了潜在的技术输入国。
——张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特点:①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能转化为近代科学②西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①科举制度
②小农经济
③思想专制
④闭关自守
⑤君主专制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