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2:1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重点:明朝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变化。
难点:理解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时期的历史背景。
时空定位
1368
1644
1840
内阁制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本草纲目》
清前中期
瓦剌与鞑靼
奴儿干都司
奏折制度
军机处
驻藏大臣
“海禁”政策
新经营方式
高产粮食作物引进
白银货币化
商帮产生
《尼布楚条约》
闭关自守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利玛窦
明清小说
小说
王阳明心学
李贽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
京剧产生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闭关自守
阻碍
思想文化领域:萌新与守旧并存
科技:总结与交流并存
三、明清边疆治理
1.明朝边疆治理
东北:招抚\都司\封授\卫所
蒙古:签订和议;进行册封
西藏:册封;设专门机构(行都指挥使司)进行管理
西南:土司制度
荷兰占据台湾
东南:开展抗倭斗争
继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葡萄牙获得澳门居住权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注重内陆边疆的治理,缺乏海防、海权意识。
三、明清边疆治理
2.清朝边疆治理
创新: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边疆管理政策多元化。
1.民族管理机构的创新,如理藩院的设立;
2.民族管理政策的创新,如改土归流等;
3.民族管理方式的创新,如《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法律化)、盟旗制(制度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
领域 表现 影响
农业 作物品种
经营形式
手工业 经营方式
商业 区域贸易
全国贸易
海外贸易
提高粮食产量;
改变饮食习惯;
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多种经营日渐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出现
地域性商帮形成
全国贸易网络联通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和商业资本集聚
1)农业:变化
①变化: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入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便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 ——《中外历史纲要(上)》
A.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并推广
C.农业生产区域化
B.多种经营兴盛,产品商品化提高
②原因:
新航路开辟
引进高产新作物
农业多种经营
商品经济发展
A.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玉米等作物的自身优势。
③著作:
徐光启《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④租佃关系:
租佃制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出现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永佃制。明清在部分地区“永佃权”(农民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并世代相承)发展。地主拥有“田底”,佃农拥有“田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⑤影响:
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压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农业:赋税制度
①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张居正:一条鞭法
内容: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
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
按田亩多少收税。
特点:赋役合并;计亩征银;化
繁为简。
影响: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适应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内容:把丁税平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之后“滋生人丁,永
不加赋”。
影响:废除了人头税,减轻
了农民负担,国家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深化拓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先秦 春秋战国 秦汉 北魏到唐前期 宋代 明清 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征税形式
赋役关系
征税时间
赋税种类
影响 贡赋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开始向私田主人征税——鲁国“初税亩” 齐国“相地而衰征”
秦朝赋税种类多,苛捐杂税繁重; 汉朝大大减轻,商税较重
北魏到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以后-两税法;
沿袭唐朝两税法; 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人丁——资产(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
实物——货币(两税法、一条鞭法)
严格分开——输庸代役(租庸调制)、纳银代役(一条鞭法)
不定时——定时征收(两税法)
不断简化(两税法、一条鞭法)
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逐渐放松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维系封建统治,保障政权稳定等。
赋税制度的变革本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同时反过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项目 成就
制瓷业
丝织业
棉织业
冶铁业
方式
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斗彩、五彩瓷、粉彩、珐琅彩争奇斗艳。(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乾隆)
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
具体表现:
①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 (资本主义萌芽)
②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③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手工业生产商业化、专业化。
商品经济:
指生产的产品主要投入市场,或转手买卖获商品取利润。
资本主义萌芽:
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除了生产是以市场利润为目的外,还必须具备自由雇佣关系(支付工资),即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发展不平衡、缓慢。
强化认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经营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西周
民营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家庭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一般不在
市场流通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
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
出售
稳定了小农经济;
近代逐渐破产。
认知深化:明清经济发展新现象的原因
1.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2.大量白银流入;
3.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实行,调节政府与劳动者关系;
5.政治中心北迁,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和南北贸易。
3)商业:国内
领域 表现
商品
货币
商业 市镇
贸易
商人
金融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运到欧洲 。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中国大量的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这就是著名的“丝–银”对流。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贸易顺差
白银货币化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巨量白银流入
材料1: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
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
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
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苏州 乌泥泾镇(上海) 合溪镇湖州
主要 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工商业市镇繁荣,呈现专业分工
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材料2:乾隆三十年,仅苏州一地就有山西商人
经营的钱庄81家。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一些地方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资本性借贷发展,票号、钱庄、庄票盛行
3)商业:国外
商品 输出
输入
外贸类型 管理机构 海禁政策 瓷器、丝绸棉布、茶
香料、药材、金属制品
朝贡贸易为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十三行(1757年)
明前期实行海禁政策,
中期后放松对私人贸易的限制;乾隆帝闭关自守
葡萄牙开辟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西班牙开辟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交通,横跨太平洋东西两端。
基础复习: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1.原因:
2.影响:
1)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适应大宗贸易需要;
2)宝钞贬值,通货膨胀;
3)新航路开辟以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货币政策 :1)明朝:①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②明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和民间交易的支付手段。
2)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进一步发展,促进新经济因素产生;
2)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帮);
3)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
5)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纲下 P41)。
4)推动赋役制度变革(一条鞭法征征收白银);
概括复习: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演变:
6.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的演变:
海贝→铜仿制海贝
商 铜铸币
海贝
秦 半两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汉 五铢钱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 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 开元通宝
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明清 白银
核心突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资本:
2.劳力:
3.市场:
4.政策:
5.技术:
6.思想:
7.根本:
重农抑商、安土重迁思想和小农经济使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贫困,自然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海禁闭关阻碍国际市场扩大。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重农抑商、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
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商业生产直接挂钩。
传统价值观念(重义轻利)仍占主流地位。
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明清之变:
1)政治:
日益僵化的专制,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转型;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经济:
人地矛盾突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
①主流思想:重农抑商、重义轻利、安土重迁等观念根深蒂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
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逐渐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
③文化教育:江南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文学成就,南方更为显著。
4)风气:
①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 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
②取向变化冲击秩序和观念:一些文人将读书、生计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
③重商思潮出现:如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④思想观念变化:提倡个性自由与反对专制,如李贽与黄宗羲等。
⑤文学艺术变化:以小说、戏曲为主要形式的市民通俗文学构成了明后期文学艺术的主要特色。
农业的不断发展:但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铁犁牛耕);生产关系没有重大变革(分散经营、自给自足)
手工业不断进步:集中在传统手工业领域,以手工生产为主,但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商品经济的繁荣:但商业始终不占主导(农业主导),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专制统治的制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继承批判
1.原因:
经济
阶级
政治
思文
外部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民阶层扩大
专制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
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加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2.表现:1)陆王心学
①原因: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②主张:
代表 陆九渊 王阳明
主张
评价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
②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发明:发而明之,启发、开扩。
本心:即“仁义之心”。
①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①标志着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重建;
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④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源
方法论
道德观
地位
哲学范畴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理是万物本原
心是万物本原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南宋后的官方哲学
理学新发展,明中后期广泛传播(非官方)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其实质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①李贽:离经叛道的“异端”
材料1: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
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2: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
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
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
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
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
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
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材料3: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
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
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
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
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
女弟子。
主张:
A. 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
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B.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强调个性发展。
C.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D.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评价:
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B.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
C.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李贽(1527-1602)
字宏甫,号卓吾,回族。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被列为禁书。
②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
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
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
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主张:
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法治”代替“人治”)限制君权,君臣平等
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提出“工商皆本”
A.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提出限制君权的方式与办法。
C.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③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经世致用: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 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 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 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 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 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
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即朴实学风的先河。
主张:
A.“众治”来取代“独治”; B.主张“经世致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 《周易外传》《思问录》《读通鉴论》
主张:
A.唯物思想:唯物论、辩证法。
B.政治思想: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循天下之公”。
知识拓展: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思想家 时间 思想主张
王阳明 明中期
李贽 明后期
黄宗羲 明末清初
顾炎武
王夫之
“致良知”、以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的色彩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反对盲从孔子,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抨击君主专制、 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
“天下兴亡,匹夫的责”经世致用
唯物论辩证法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共同之处: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
进步性: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②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③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局限性:①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未撼动程朱理学地位;
②有着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推动社会转型。
进步性: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②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③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局限性:①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未撼动程朱理学地位; ②有着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推动 社会转型。
三、小说与戏曲-文化新变化
1.原因: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清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戏曲 明 汤显祖 《牡丹亭》
清 孔尚任 《桃花扇》 明清 昆曲(百戏之祖)
道光 京剧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长期流行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百戏之祖”。清朝中
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京剧: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
地方戏成分,形成京剧。
2.明清小说特点:
数量繁多,题材广泛
通俗化、平民化
反专制、反礼教
追求个性、批判现实
重视教化作用
3.小说戏曲繁荣原因:
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2、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并日益腐朽,社会矛盾加深,文人通过文学对现实进行批判;
3、科技:印刷术不断完善,推动文化传播;
4、文学:宋元话本为其奠定基础;
5、社会: 识字率提高,更多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造。
思考:概括明清科技的特点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利玛窦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明成祖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总结性)
清朝 康熙朝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乾隆朝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总结性)
核心突破: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
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缺乏理性认识(西方重实验)
2.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
其所以然。(西方重分析)
3.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
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重理论)
4.重农业: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重工业)
2.西学东渐:
1)概念:
2)成就:
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利玛窦 (传教士)
清朝 康熙朝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3)影响:
①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②影响有限,局限于部分开明的知识精英。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邓玉函+王徽《远西奇器图说》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崇祯历书》
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4)西学东渐为何未能持续下去:
“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康熙
“(地圆说)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 ——钦天监杨光先
康熙历狱:钦天监官杨光先等人控告汤若望等传教士有三大罪状:
一、潜谋造反;二、邪说惑众;三、历法荒谬。
礼仪之争: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与清王
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
变而无化
课堂小结: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农业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农作物的引入;劳动力的增多
表现:多种经营;商品化;种类增加;区域分工
影响:人口增长;增加收入;推动农业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商 业:
市镇兴起;长途贸易;商帮发展;商业规模扩大;白银经济
局限性:
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影 响:
工商皆本;文学艺术世俗化;江南文化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思想领域的变化
陆王心学
背景:
内容:
评价:
李贽与
清初三儒
统治危机;程朱理学的局限性;吸收禅宗的佛教理论
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维护统治;唯心主义;发展儒学
背景:
内容:
评价:
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西学东渐
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反专制,提“工商皆本”;没理论体系,没社会转型
小说戏曲和科学技术
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世俗化,平民化;反映市民阶层扩大和经济发展
科学 技术:
实验性,总结性,重经验轻实验,世界领先;西学东渐
(2024·全国甲卷)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