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新课导入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目录
CONTENTS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三、小说与戏曲
四、科技
徽商会馆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第一章
1、农业的发展
甘薯
玉米
(1)明朝后期,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引进和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他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古代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提供商品
【探究思考】结合所学思考作物品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影响:
①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
③推动经济作物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
①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②美洲作物的传入。
出现手工工场
明朝后期南方
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时间地点
部门
实质
特征
【历史纵横】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 以 化《 西 台 漫记》卷4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的发展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日取分金为饔飧计”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工资
资本主义萌芽
变化: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社会的作坊也有雇佣关系,但是,学徒对作坊主有人身依附关系。
而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是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力是自由的。)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③计日受值。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3、商业的发展
进入新的繁荣期
“无徽不成镇”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1)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2)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整个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6亿两,自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280年间,全世界白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向中国流动。
——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
商帮特点:
以地域为中心;
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
以会馆为活动场所;
活动地域不断扩大;
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
资本雄厚;
拥有政府的特许经营权;
受儒家义利观影响。
3、商业的发展
进入新的繁荣期
清代当地地方志中的佛山镇、汉口镇
(1)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2)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3)以经济功能为主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江西景德镇(瓷器)
分布规律:
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材料1:国家太平日久,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乾隆年间《吴县志》
材料2: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清高宗实录》卷232
材料3: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和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和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受哪些因素的限制?
社会:人地矛盾突出;
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思想: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影响了国人资本转化的进程。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⑴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⑵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迟滞
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的,又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
思想领域的变化
第二章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他们的救世方案和实用学问,其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仍沿袭过去的惯性,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2.政治:专制统治阻碍转型。
3.思想: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纲常礼教重义轻利。
4.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5.自身缺陷明显: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儒学。
6.根因:商品经济和工商业者阶层力量弱小。
时代背景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1.陆王心学
1.陆王心学
陆九渊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陆九渊主张先发明本心,而后再博览;朱熹则认为只有先博览,然后才能做到简约。朱、陆二人互相指责,朱熹说陆九渊“太简”,陆九渊说朱熹“支离”。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1.陆王心学
▲王阳明
内容:
①宇宙观:“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②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材料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
理在心中
理
欲
被欲望蒙蔽
如何找到
内在的良知?
致良知
做个好人吧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①理在心中,要不断自我反省,达到对天理的认知(致良知)。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
(1)主张
②世界观:“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心即理也)
③方法论:“良知”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知行合一)
◎王守仁/王阳明
(2)特点: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1.陆王心学
反复观察火情,
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
假如此刻教室着火了
宇宙观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思考:同样是对天理的重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不同?
“致良知”
主观唯心
主义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
主义
"理"是世界的本源
◎李贽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注意:反对盲目迷信孔子,而非针对孔子个人。
2.异端李贽
蔑视权威和教条,强调个性解放、独立思考
提倡男女平等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应当有正当的欲望。
3.明末清初三大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评价: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带有启蒙色彩,但仍属于儒学范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主已矣。”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批判君主专制。
①都生逢明清易代之时
②都曾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晚年都专注于著书立说
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提倡经世致用;反映时代要求。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政治: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4)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二、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
一、文学
时间 作者 作品 地位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八股取士)。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二、戏曲
(1)创作特征: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
(2)代表作家:
明代汤显祖、清代孔尚任
(3)舞台表演: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
京剧
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科技
第四章
(一)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二)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二)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
②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
清朝 康熙
乾隆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永乐大典》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东方医学巨典”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古代最大的类书
古代最大的丛书
特点:
材料 自然经济得到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而更趋稳固。那些手工业专业地区的产品长途贩运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销量并不大,在农村更没有销路。这就限制了商业资本对制造业投资的兴趣,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相反,由于土地租佃收益的稳定性和米价的上涨趋势,使许多商人乐于把商业赢利投向土地。商业资本在拒绝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同时,却与封建农业结合起来了。——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根据材料概况指出,明清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
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小结
习题检测
1.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明清江南地区的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这说明明清市镇的发展( )
A.促进新经济因素产生 B.加速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C.使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推动农村生产的商品化
3.晚明时期,“经世”“经济”“实用”等词出现频率颇高,许多书籍以此为名,如《经世八编类纂》《昭代经济言》《皇明经世实用编》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西学东渐对思想的冲击 B.传统文化重视实用
C.知识分子对理学的反思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4.清朝理学名臣汤斌曾说,窃谓学者为文,必内本于道德,而外足以经世,始不徒为空言,可以法今而传后。否则,词采绚烂,如春花柔脆,随风飘扬,转眼萧索,何足贵也。该学者旨在( )
A.歌颂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 B.说明世俗文化的普及性
C.强调文学创作应经世济民 D.论证宋明理学的合理性
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 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 )
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 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
6.《大明律·刑律三》“搬做杂剧”条有如下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关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 )
A.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阻断了戏曲世俗化发展方向
C.反映出专制体制的弱化 D.提高了社会风俗教化的水平
7.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三国演义》创作成功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水浒传》和《西游记》带动了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的创作;《玉娇梨》等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这一文化现象源于( )
A.城市经济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世俗文化的兴起 D.文化教育的普及
8.中国古代某医学著作记载“枸杞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甘薯“补虚乏,健脾胃,强肾阴”。据此判断,该医学著作最有可能是( )
A.《伤寒杂病论》 B.《肘后备急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9.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
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