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2:2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世 界 中 国
政 治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
经 济 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
军 事 船坚炮利、作战力强 装备陈旧,战力低下
思 想 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文化专制, 禁锢思想
对 外 殖民扩张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先进的工业文明 VS 落后的农业文明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阅读教材90-91页第一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谈谈你的认识?
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英分别处于怎样的贸易地位?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什么主要殖民国家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物产是各种各样......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 ——亚当·斯密《国富论》
①工业革命后,主要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②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有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①根本: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原因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前面,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是出超。以中英贸易为例,1781年至1790年,在中国销往英国的商品中,仅茶叶一项就达9600万元。而这期间,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品只有1600万元,仅及茶价的1/6。……于是,英国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 ——李侃《中国近代史》
英国输华商品受到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顺差)地位
英国为了扭转贸易入超(逆差),开始走私鸦片
鸦片输入对中英两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中英两国的态度如何?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贸易总额 出(+)入(-)超情况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鸦片输入的概况和影响
当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
扭转了贸易逆差,获得巨额利益
白银大量外流;损害国人健康;加剧政治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加重人民负担。
对英国
对中国
坚决维护鸦片贸易
开展禁烟运动
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吸食鸦片的中国百姓
1839年6月虎门销烟
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意义:沉重打击了鸦片走私,展现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上的讲话
1839年6月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后英国政府的反映如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1840年6月,英国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抵抗。
3、结果
①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②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
③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2、过程
中国战败,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时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危害
1842
1843
1844 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协定关税
开放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加重人民负担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破坏中国司法、贸易主权,便于西方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①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破坏了居留国的独立司法主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即“利益均沾”。指一国今后如果给其他国家新的特权,原缔约国也可同样享受。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①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②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思想:有识之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眼看世界。
③对外: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国门被迫开放。
4、影响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争所不当争的,弃所不应弃的……
道 光: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士大夫:纠缠于短时利益的得失间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今后如果给其他国家新的特权,英国也可同样享受。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①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遭到拒绝
③其他原因: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④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材料一 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
——[英]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
1、原因
2、过程
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调停。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3、结果: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又一批不平等条约。
条约 时间 签约国家 影响
《天津条约》 1858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
《北京条约》 1860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60 中俄
《瑷珲条约》 1858 中俄 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运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影响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在内
中国西北地区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150多万平方公里
天朝迷梦
官员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皇帝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思考: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级的什么问题?
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封闭、愚昧、腐朽
一部分中国人通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来自西洋的“夷”人,是历史上从未碰到过的族类,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处于风云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成就
地位
评价 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西洋各国情报和国际知识、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
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著《海国图志》,按五大洲介绍各国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有《瀛寰志略》,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介绍世界上近80个国家,注重考察、介绍欧美。
中国近代史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林则徐是近代主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开眼看世界
进步性: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局限性:未能付诸实践和突破封建制度。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840年
鸦片战争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9年
五四运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一种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对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两个革命任务:
反帝国主义侵略、求独立——民族革命
反封建主义、求民主——民主革命
两种革命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指传统社会(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表现为: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
鸦片战争
(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原因:
过程:
结果:
影响:
原因:
过程:
结果:
影响:
课堂检测
1.自1851年起,消政府不间断的按年代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内容涵盖自1836年中外交涉相关的各类官私资料,以“详往事之是非”“资异时之考证”,这可用于说明晚清政府( )
A.强调以史为鉴 B.注重外国信息
C.陷入内忧外患 D.改变统治方式
A
2.《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C
3. 《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大多数士绅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海国图志》问世后刊印千册便被列为禁书,饱受官方指责。这反映出( )
A.洋务运动兴起的种种要求俱全 B.师夷长技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C.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 D.“中体西用”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C
4.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据此可知(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近代列强侵华不断加剧
C.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D.中国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
课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