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概念
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因首先发生的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即辛亥年,因此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一.清政府的自救之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内容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清末新政(1901-1911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1)背景:
清末新政后,革命运动反而高涨
(2)历程: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皇族内阁
(3)评价: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③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④立宪派三次请求速开国会,遭到拒绝。
⑤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一.清政府的自救之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预备立宪(1906-1911年)
有利于政治近代化,但具有欺骗性,立宪派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
邹容
章炳麟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创办了一些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革命组织的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
(2)革命纲领的提出:
①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影响: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2.革命组织的成立与纲领的提出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未明确提出反帝
未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前提
核心
保障
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3.革命派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
1907浙皖起义
1906萍浏醴起义
1911黄花岗起义
1907镇南关起义
湖南湘潭人,1904年在长沙参加华兴会,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次年秋回到湖南运动新军、联络会党起义,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在长沙动员新军响应,因奸人告密被捕,英勇就义,时年22岁。
刘道一
(1884—1906)
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回国后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起义。因奸人告密,被捕就义。多年后,鲁迅先生以秋瑾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药》。
秋瑾(1875—1907)
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广州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
1887-1911
黄兴
1874-1916
喻培伦
1886-1911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各种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2)经济:
(3)阶级:
(4)思想:
(5)组织:
(6)军事:
(7)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四川保路运动: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武昌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武昌起义
概况: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②起义军很快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③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攻克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
(1)共和政体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革命果实旁落
重用
支持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武力威胁
政治议和
施 压
妥协退让
革命阵营
武昌起义后形势:
①实力强大
②支持
③施压
④软弱妥协(根本)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
(2)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施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
(2)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①南北和谈:1911年12月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和谈
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
③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④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过程:
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①目的:
②内容:
③性质: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
D.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E.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国务员副署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根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性质: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民主化)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工业化)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近代化)
(4)风俗: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社会生活近代化)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1: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材料2: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取得革命成果
原因
过程
性质:
功 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
局限性:
1.19世纪90年代,北京城出现了以往没有的新事物、新现象,不包括
A.涌现出一批国人自创的反映社会思潮的报刊
B.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性质的社团
C.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D.北京的平民一度拥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力
2.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次伟大实践的共同主张有
A.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B.推翻君主制度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传播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3.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人对江苏、湖北38个州县的57位实权人物的个人成分做了分析,其中士绅与立宪派、旧官僚合计为44人,占77%以上。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B.遭到封建势力的外部破坏
C.改变了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 D.由立宪派和地方士绅主导
B
C
A
4.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虽然没有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体,却有绝大的成绩,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生根发芽。在他看来,辛亥革命
A.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5.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