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2:3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袁世凯《就任誓词》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
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完固之域,
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19课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历史概念:北洋军阀
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在帝国主义的主持下演化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揭开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8年北伐完成,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也扩展到全国。
袁世凯
冯国璋
直系
段祺瑞
皖系
张作霖
奉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上台: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任临时大总统。
——标志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复辟帝制的过程
①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④1915年1月,日本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经过谈判,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⑤称帝:参议院表示赞同君主立宪,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6年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原因:宋教仁案1913.3
结果:失败。
2.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斗争
宋教仁案
(1)“二次革命”1913
(2)护国战争1915
背景: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过程: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2.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斗争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1.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各军阀凭借手中军队,形成割据。
2.军阀割据
3.军阀混战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段祺瑞
材料一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军阀混战和割据,统治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4.政治斗争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复辟时穿朝服的溥仪
◎张勋
黎元洪
段祺瑞
(1)“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为使权力合法化,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2)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段祺瑞武力镇压张勋“辫子军”,复辟闹剧仅12天以失败结束。
5.护法运动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原因: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形势图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6.参加一战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法国海军还专门声明:外籍劳工,他们只要华工。……存放在威海档案馆里的一份英国陆军1918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张玮《历史的温度》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⑤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春天1912年——1919年)
◎清华大学学生抵制、焚烧日货
(1)原因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春天1912年——1919年)
①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表现
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
荣宗敬(1873—1938)
荣德生(1875—1952)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春天1912年——1919年)
①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表现
(3)影响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②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4)结果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I
A
G
C
D
B
F
E
H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夹缝产生19C60-70S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短暂春天1912-1919
较快发展1927-1936
日益萎缩1937-1945
陷入绝境1945-1949
合理调整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J
K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迅速萧条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原因
阶段 时间 原因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短暂春天 1912-1919
较快发展 1927-1936
日益萎缩 1937-1945
陷入绝境 1946-1949
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
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1935年法币改革;
社会动荡;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制;
社会动荡;美国经济侵略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知识拓展】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进因素:①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历届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清末新政、临时政府、国民政府);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
阻碍因素: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后天畸形)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表现: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平等化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①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③影响:由陈规陋习向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转变。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
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鲁迅《药》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净不可。 ——陈独秀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2.概况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
陈独秀
蔡元培
鲁迅
胡适
李大钊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标志:
(3)旗 帜:
(4)代表人物:
(2)主要阵地: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民主 科学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5)主 张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第6卷第1号)
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胡适《尝试集自序》
“为什么改革思想, 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 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
——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将白话文与反封建相结合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4.影响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 “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积极:①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②推动思想解放,促进青年觉醒
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 ——钱玄同、刘半农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毛泽东
局限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知识小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派别、主张)
地主阶级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学习器物
资产阶级
维新派:戊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革命派:辛亥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
学习制度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学习思想
题目演练
1.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 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B
D
题目演练
3. 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
A.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4.1915年10月1日,全国国货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农商总长周学熙亲莅会场行“启门礼”,在20天的会期里,游览人数平均每日不下万人,共有来自“十八省二特别行政区域赛品件数总计几达十万”。国货展览会广受欢迎说明( )
A.欧战风波尚未波及中国实业 B.实业救国日渐成为民众共识
C.民族工业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D.国内战事平静社会趋于稳定
D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