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用乘法口诀求商(1)》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1)》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分桃的情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通过操作分物→减法求商→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发展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意识,提升从直观操作到口诀求商的抽象与运算能力。感受乘法口诀在除法运算中的应用价值,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迁移的能力,激发对除法运算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表内除法的核心内容,是除法运算从操作、减法求商到口诀求商的关键过渡。教材以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求可分几只小猴为例,先通过连减操作和乘法逆推引出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延伸到12÷4的口诀求商,为后续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表内除法的商奠定方法基础,是除法运算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操作感知→方法迁移→技能形成路径。先呈现分桃的实际操作与连减、乘法逆推求商的过程,让学生感知除法与减法、乘法的联系;再引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最后通过想一想12÷4的商是几,引导学生迁移方法,自主用口诀求商,完成从方法学习到技能应用的认知闭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能进行表内乘法运算,也具备平均分的操作经验和用减法、乘法逆推求商的初步能力,但对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商的方法不熟悉,需建立乘法口诀→除法商 的直接关联,突破依赖操作或减法求商的思维定式。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理解连减求商和乘法逆推求商的逻辑,但将乘法口诀直接应用于除法求商时,存在方法迁移的困难;对想乘法口诀中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的思考过程,表述不清晰,需教师引导规范推理与表达。
核心素养目标 1.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提升除法运算的速度与准确性,发展运算能力。2.能通过想乘法口诀中除数×?=被除数的推理过程,求出除法的商,培养乘除互逆的逻辑推理能力。3.建立乘法口诀→除法求商的数学模型,体会乘法口诀在除法运算中的核心作用。4.能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应用于类似分物求份数、每份数的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方法的实用性,强化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法算式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连一连。(括号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2.分一分,填一填。(1)把6个菠萝,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个。 □÷□=□(2)把6个菠萝,每3个分成一份,可以分( )份。□÷□=□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放松一下。课件出示:胖娃娃,红脸蛋,挂树上,甜又软,秋天到,笑开颜。(打一水果)师:猜对啦!谁最爱吃桃子?师:看,老师这儿有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现在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小猴,怎么分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分一分。 学生:桃子! 学生:小猴。 以符合学生认知和兴趣的水果谜语开场,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让学生快速从课间的松散状态切换到课堂学习氛围中,解决 “课堂初始注意力难以集中” 的问题,为后续教学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分桃子,感受分物过程课件出示: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咱们之前学过平均分,也认识了除法。这道题里,“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其实就是把12按每3个分一份,求能分几份,能用除法表示吗?师:12÷3等于几?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是怎么分东西的,然后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师:谁来说说,要把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该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过程,第一只小猴分3个,12-3=9;第二只小猴分3个,9-3=6;第三只小猴分3个,6-3=3;第四只小猴分3个,3-3=0,正好分完。你能列出连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师:看来能分给4只小猴,所以12÷3=4。 学生独自阅读,然后自由说说。学生:能,算式是12÷3。学生回忆,并与同伴交流。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每次给一只小猴分3个,分4次就分完了,能分给4只小猴。学生:12-3-3-3-3=0。 通过读一读,说数学信息与问题的环节,培养从情境中抓数学关键信息的能力,避免只看题目不辨要素 的问题,为后续用除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用 连减算式表示分桃过程,通过减4次正好分完直观得出商是4,让学生看到除法的商其实是能减几次每份数的结果,将抽象的 商转化为具象的 分物次数,解决只知商的数值,不懂其含义的问题,为后续优化求商方法铺垫。
探究2:用乘法口诀求商师:像这样分桃子的问题,除了用连减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我们一起看看分桃的情况,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那几只小猴能分12个呢?大家先想一想,或者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师:利用乘法计算除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其实,还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大家想想,3和几相乘得12?师:计算12÷3,看除数是3,就想3的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所以12÷3=4。大家对比一下,用连减、想乘算除和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哪种更简便?师:是呀,乘法口诀能帮助我们快速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以后大家可以多运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现在大家想想,12÷4的商是几。课件出示:想一想:12÷4的商是几? 12÷4=□师:用乘法口诀计算12÷4,先想对应的乘法口诀,再算出商。师:计算除法时,就想对应的乘法口诀。现在老师总结一下:做除法时,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找几乘除数等于被除数,口诀里的另一个数就是商。 学生分小棒后交流, 4只小猴,因为 3×4=12,所以12÷3=4。学生:三(四)十二,商是4。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更简便,一下子就能算出结果。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12÷4,想(三)四十二,商是3。 先引导学生用连减、想乘算除 两种方法求商,再通过“哪种更简便”的提问,让学生自主发现连减步骤多、效率低,自然产生寻找更简便方法的需求,避免被动接受乘法口诀求商,培养主动优化方法的思维。通过12÷4=□的即时练习,让学生尝试想4的口诀求商,检验对 除数是几,想几的口诀方法的掌握程度。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迁移应用师:今天老师带来了6个漂亮的气球。课件出示:6个气球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个?怎样算?师:如果要把这6个气球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能分到几个呢?大家可以先想一想,或者用小棒代替气球分一分。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师:6个气球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2个。用除法算式怎么表示呢?师:那6÷3等于多少?师:如果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大家回忆一下,3和几相乘得6?师:现在我们来看第2题,用乘法口诀求商。课件出示:用乘法口诀求商。12÷6= 10÷2= 8÷4=( )六十二 二( )一十 ( )四得八师:计算12÷6,想哪个乘法口诀?师:10÷2,想哪个口诀?师:8÷4呢?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当我们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时,就想对应的乘法口诀,这种方法既简便又准确。为了便于大家能够更好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老师编了一首儿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算除法,要求商,乘法口诀来帮忙。口诀得出被除数,乘法口诀前两数,一个除数一个商。 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学生:我用小棒分,每人分2个,正好分完。学生:6÷3。学生:2。学生:二三得六,所以6÷3=2。学生:二六十二,所以12÷6=2。学生:二五一十,所以10÷2=5。学生:二四得八,所以8÷4=2。 以分6个气球为新情境,既延续分物的熟悉场景,又切换平均分的新角度,让学生在 分气球—列除法算式—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求份数还是每份数,都能用乘法口诀求商,拓展除法的应用范围,解决仅会求份数,不会求每份数的局限。设计12÷6=( ),想( )六十二的填空练习,将找口诀的过程拆解为补全口诀—确定商,降低口诀与算式对应的难度。通过10÷2、8÷4 的递进练习,让学生反复强化除数→对应口诀→商的逻辑,解决口诀与算式匹配混淆的问题,提升求商的熟练度。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算一算,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2.算一算,连一连。3.把( )个梨平均装在4个袋子里,每个袋子装( )个。□○□=□(个)4.小红和小明竞选班长,小红得票记录单上写着6个“正”字,她得了多少票?小明得到10票,用 几个“正”字表示? 5.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8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7段要几分钟?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课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呀?师: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多观察、多练习,下次遇到更复杂的除法问题,也能靠乘法口诀轻松搞定,咱们一起期待下次课上大家更精彩的表现吧! 学生1:我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 学生2:我还知道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学生:是。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1) 12÷3=412 3 3 3 3= 0 3×(4)=12 想:(三)四十二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算一算。2.找规律,填一填。能力提升:1.有( )个苹果,( )个果盘。 平均每盘放几个?2.树上有18个桃,小猴3天正好吃完。小猴平均每天吃多少个? 拓展迁移: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问题,和家人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分桃子的实际情境导入,让学生在回忆分物过程的基础上,自然引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比连减方法和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乘法口诀的简便性,有助于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在引导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后续教学中需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与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的表内除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表内除法(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除法的起始阶段,是表内乘法的延伸与拓展,又为后续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内容奠基。单元分为两部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以平均分为核心,通过分饼干、橘子、竹笋等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进而抽象出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的初步概念。
用1~6 的乘法口诀求商:依托乘除互逆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1~6的乘法口诀,快速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紧密联系,初步形成用口诀求商的技能。
(三)学生认知情况
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分物品的生活场景兴趣浓厚,且具备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基础上,学生已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为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平均分与乘法的关联提供了认知铺垫。但从实际分物操作抽象到除法算式表达,以及从乘法口诀正向应用到逆向求商,是学生思维的关键跨越,需借助大量直观体验和练习逐步突破。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通过操作完成按指定份数平均分、按每份数量平均分的任务。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理解被除数、除数、商的意义,能结合平均分情境解释算式各部分含义。
3.掌握用1~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快速、正确地计算除法算式。
4.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平均分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5.经历实际分物→概括平均分→抽象除法算式→用口诀求商的过程,发展直观操作→数学抽象→技能应用的思维能力,初步体会数学建模与逆运算思想。
6.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分析总数、每份数、份数的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7.在分物、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除法的意义;掌握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从平均分的两种操作形式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双重含义。
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逆向求商,体会乘除互逆的本质。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情境为载体,直观操作做支撑
以班级秋游分物品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通过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等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直观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意义,降低抽象概念的学习难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操作—抽象—应用的层次
编排逻辑符合学生“具体→抽象→概括→应用”的认知发展:
(1)先通过多样分物操作,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形式;
(2)再基于平均分自然引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是对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3)最后利用乘除互逆系,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实现从理解概念到掌握技能的提升。
3.突出乘除联系,强化知识体系构建
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部分,始终紧扣乘法口诀是求商的工具,通过想乘法,做除法,强化乘除互逆的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将表内乘法与表内除法整合为统一的知识体系。
4.练习设计生活化、多样化,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练习题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并通过填空、计算、解决问题、游戏等多样形式,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1~6的表内除法 平均分(1) 1
平均分(2) 1
认识除法(1) 1
认识除法(2) 1
用乘法口诀求商(1) 1
用乘法口诀求商(2) 1
解决问题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平均分(1)》 目标: 能准确判断是否为平均分,能根据给定条件确定物品总数、每份数量和份数,熟练进行按每份几个的平均分操作。 探究1:认识平均分 → 探究2: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把6块糖分成3份,知道每份同样多最公平,认识平均分。 2.能把饼干按每几个一份平均。 3.能判断、填空描述平均分和按不同每份数量分物品。
3.2《平均分(2)》 目标: 能掌握把一定数量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分步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准确得出每份的数量。 探究1:1个1个分 → 探究2:探究不同的分法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把18个橘子1个1个平均分成6份。 2.能按不同的分法把18个橘子平均成6份。 3.能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3《认识除法(1)》 目标: 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根据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探究1:实际操作,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 探究2:认识除法算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得出结论。 2.能用连减和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4《认识除法(2)》 目标: 能理解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 探究1:实际操作,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 探究2: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并用连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能尝试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5《用乘法口诀求商(1)》 目标: 学生能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乘法口诀快速计算除法算式的商。 探究1:分桃子,感受分物过程 → 探究2:用乘法口诀求商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用除法表示求份数,并用连减求商。 2.能用想乘算除和乘法口诀求商,并完成“想一想”。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6《用乘法口诀求商(2)》 目标: 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完成乘法、除法算式的计算,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探究1:从乘法到除法,提出问题并列式 → 探究2:对比分析,理解乘除互逆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并用口诀正确计算。 2.能发现三个算式的联系,知道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7《解决问题》 目标: 学生能理解除法在“平均分”和“包含除”两种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正确列出除法算式并计算。 探究1:解决每份是几的问题 → 探究2:解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解决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的问题。 2.能解决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每份数的问题,并说说这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解决哪种包装的袜子每双的价钱便宜些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