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二上3.2《平均分(2)》(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二上3.2《平均分(2)》(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03: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均分(2)》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平均分(2)》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结合分橘子的操作活动,掌握把一定数量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数量的平均分方法,能正确进行操作与计算。通过分步分析、逐步验证等活动,发展数感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提升对平均分的深度感知、操作与逻辑推理能力。感受 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次操作中,培养耐心细致、逐步解决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操作与应用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是平均分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除法初步认识的核心操作内容。教材以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为例,展示分步多次分(每次每份放1个)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按份数平均分,求每份数量的方法,为后续学习除法的意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奠定操作与理解基础,是从概念认知到精准操作的关键过渡。教材在编排上遵循问题呈现→分步操作→总结方法路径。先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的问题;再通过三次分步分(每次每份放1个)的图示与讲解,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最后总结分了3次,每份都是3个,让学生理解按份数平均分,可通过多次逐步分实现,体现问题驱动→过程体验→方法归纳的认知闭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按份数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平均分,但对按指定份数平均分,求每份数量的精准操作方法不熟悉,需通过分步多次分的实践掌握;对多次操作后每份数量的确定,需从操作过程中归纳规律,突破一次性分准的思维定式。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圈一圈、分一分的操作理解分步平均分,但在描述分步操作过程与推理每份数量时,存在表达不清晰、逻辑不连贯的问题;在独立进行多次分步平均分时,易出现分错次数、每份数量不一致的情况,需强化操作的规范性与逐步验证的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分步分18个橘子的操作与观察,感知18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的数量关系,建立按份数平均分的数感,能敏锐判断数量分配的合理性。2.能熟练进行按指定份数,分步多次平均分的操作,提升动手操作与实践应用能力,体会逐步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3.能根据分步操作的次数与每次分的数量,推理出最终每份的数量,提升逻辑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4.能将分步平均分的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强化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分步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分步平均分的逻辑,能清晰表述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下面哪一组图是平均分?请在正确答案的( )里打“√”。2.看一看,填一填。有( )个菠萝,每( )个放一筐,放了( )筐。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快来猜猜是什么。课件出示:身穿黄衣裳,弯弯像月亮,酸甜有营养,既能当水果,又能榨成汁。(打一水果)师:猜对啦!老师今天带来了好多橘子。课件出示:师:现在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给大家,可怎么分才公平呢?这节课咱们就跟着橘子,一起学学平均分的好办法。 学生独自猜一猜:橘子! 以猜水果谜语为切入点,契合学生对橘子的生活认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快速吸引注意力,让课堂开场充满趣味性,打破数学学习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解决课堂初始注意力不集中 的问题。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1个1个分师:上节课我们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课件出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师: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师:那怎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呢?请小朋友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圆片代替盘子帮他们分一分。师巡视参与活动,然后提问:你们是怎么分的?课件出示:师:为什么要每份先放1个?师:对的,平均分就是要让每份一开始尽可能地一样多。现在每份1个,6 份就分掉了6个,还剩下多少个橘子?师:接下来,又怎么分?展示:师:现在每份有几个了?师:那现在分掉了多少个?还剩下多少个?师:接下来怎么分?课件出示:师:现在每份有几个?师:大家算一算,三次一共分掉了多少个?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分了3次,每次每份放1个,最后每份都是3个。所以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学生自由回答: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学生:每份先各放1个,分掉了6个。学生:因为要平均分,先给每份都分1个,这样比较公平。学生:18-6 = 12个,还剩下12个。学生:每份再各放1个,又分掉了6个。学生:每份有2个了。学生:第二次分掉了6个,总共分掉了6+6=12个,还剩下18-12= 6个。学生:最后每份再各放1个,正好分完。学生:每份有3个。学生:6+6+6=18个,正好把18个橘子分完了。 以分6块糖果平均成3份的旧知引入分18个橘子平均成6份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分物情境中自然过渡到新的探究任务,降低学习难度,解决新旧知识脱节的问题。通过用小棒代替橘子、小圆片代替盘子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1个1个分的过程。在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分掉的数量、剩余的数量,逐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数量不断趋于相同的本质,避免只记结果不懂过程的浅层学习,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总结规律的能力。
探究2:探究不同的分法师:刚才我们是1个1个分,想想还可以怎么分?课件出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师:接下来呢?师:不管是1个1个分,还是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最后都是每份分到3个,这就是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可以依次每份分1个、2个…… 直到分完,保证每份同样多! 学生:每份先各放2 个,分掉了12个。学生:最后每份再各放1个,正好分完。 在学生掌握1个1个分后,提出还可以怎么分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2个2个分,再1个1 个分等不同分法。通过对比不同分法,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多样,可根据总数和份数灵活选择,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思维,避免方法单一化的局限。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迁移应用师:接下来,我们就用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1.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师:首先看第1题,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盒呢?大家可以先想一想,或者用小棒代替酸奶分一分。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数量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接着看第2题。课件出示:2.要让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每只小熊能分到( )罐蜂蜜。师:图中有4只小熊,要让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的蜂蜜,每只小熊能分到几罐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罐蜂蜜,大家数一数。师:现在要平均分给4只小熊,每份有几罐?用小棒代替蜂蜜,分一分。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师:对的,16罐蜂蜜平均分给4只小熊,每只小熊分到4罐。现在看第3题。课件出示:3.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根。(2)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根。(3)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根。师: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香蕉?师:数出24根小棒,代替香蕉,按要求分一分。师巡视指导,然后邀请学生反馈。师:现在小组讨论一下,当总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师:总结得很好,总数不变时,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量就越少;份数越少,每份的数量就越多。 学生独自思考,并尝试用小棒分一分。学生:我先拿2盒,每个盘子分1盒,照这样接着分,5次正好分完,每份5盒。学生2:我先2盒2盒分,分2次,再把剩余的2盒再1盒1盒分,分1次,每份5盒。……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一共有16罐蜂蜜。学生分小棒。学生:我先每只小熊分2罐,照这样接着分,分2次,每份有4罐。……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有24根。学生分小棒。学生1: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12根。学生2: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8根。学生3: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4根。学生分组交流,然后自由说说。 选取分酸奶、分蜂蜜、分香蕉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练习素材,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平均分知识。这种数学知识—生活应用的联结,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解决知识与生活脱节的问题。通过分24根香蕉,不同份数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总数不变,份数与每份数量的关系。这一规律的发现,是对平均分知识的深度拓展,帮助学生从具体分物上升到数量关系推理,解决只会操作不会推理的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度。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把12根胡萝卜平均放在3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 )根。2.填一填。 3.填一填。(1)把这些桃每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 )盘。(2)把这些桃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4.有两盘梨,每盘6个,把这两盘梨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用○代替苹果分一分) 5.15朵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分步操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3个。大家要记住,平均分的时候,可以逐步给每份分同样多的数量,直到分完为止。这样就能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了。 学生1:我知道了平均分就是要让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还知道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份数越少,每份数越多。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平均分(2) 1个1个分 每份分到3个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分一分,填一填。平均每个篮子放( )个玉米。2.如果有2个盒子,平均每个盒子可以装( )个乒乓球。能力提升:1.摆一摆,填一填。(1)10支铅笔,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2)10支铅笔,每( )支一份,能分( )份。2.分一分,记录下来。拓展迁移:和家人分享今天学均分分步操作方法。
教学反思 从分橘子的动手操作,到不同分法的方法拓展,再到生活应用的规律探究,全程以操作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本质、方法与规律。课堂上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操作,且能清晰表达分的过程与理由,说明具象操作有效促进了抽象概念的理解。但是在课堂操作和讨论中,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未能及时得到针对性指导,导致在小组汇报时参与度低;少数学生对份数与每份数量关系的推理仍依赖多次分物操作,未能抽象到除法运算层面。后续教学中,可借助简单的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将分物操作与数学运算建立联系,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的表内除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表内除法(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除法的起始阶段,是表内乘法的延伸与拓展,又为后续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内容奠基。单元分为两部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以平均分为核心,通过分饼干、橘子、竹笋等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进而抽象出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的初步概念。
用1~6 的乘法口诀求商:依托乘除互逆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1~6的乘法口诀,快速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紧密联系,初步形成用口诀求商的技能。
(三)学生认知情况
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分物品的生活场景兴趣浓厚,且具备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基础上,学生已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为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平均分与乘法的关联提供了认知铺垫。但从实际分物操作抽象到除法算式表达,以及从乘法口诀正向应用到逆向求商,是学生思维的关键跨越,需借助大量直观体验和练习逐步突破。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通过操作完成按指定份数平均分、按每份数量平均分的任务。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理解被除数、除数、商的意义,能结合平均分情境解释算式各部分含义。
3.掌握用1~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快速、正确地计算除法算式。
4.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平均分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5.经历实际分物→概括平均分→抽象除法算式→用口诀求商的过程,发展直观操作→数学抽象→技能应用的思维能力,初步体会数学建模与逆运算思想。
6.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分析总数、每份数、份数的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7.在分物、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除法的意义;掌握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从平均分的两种操作形式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双重含义。
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逆向求商,体会乘除互逆的本质。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情境为载体,直观操作做支撑
以班级秋游分物品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通过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等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直观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意义,降低抽象概念的学习难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操作—抽象—应用的层次
编排逻辑符合学生“具体→抽象→概括→应用”的认知发展:
(1)先通过多样分物操作,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形式;
(2)再基于平均分自然引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是对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3)最后利用乘除互逆系,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实现从理解概念到掌握技能的提升。
3.突出乘除联系,强化知识体系构建
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部分,始终紧扣乘法口诀是求商的工具,通过想乘法,做除法,强化乘除互逆的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将表内乘法与表内除法整合为统一的知识体系。
4.练习设计生活化、多样化,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练习题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并通过填空、计算、解决问题、游戏等多样形式,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3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1~6的表内除法 平均分(1) 1
平均分(2) 1
认识除法(1) 1
认识除法(2) 1
用乘法口诀求商(1) 1
用乘法口诀求商(2) 1
解决问题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平均分(1)》 目标: 能准确判断是否为平均分,能根据给定条件确定物品总数、每份数量和份数,熟练进行按每份几个的平均分操作。 探究1:认识平均分 → 探究2: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把6块糖分成3份,知道每份同样多最公平,认识平均分。 2.能把饼干按每几个一份平均。 3.能判断、填空描述平均分和按不同每份数量分物品。
3.2《平均分(2)》 目标: 能掌握把一定数量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分步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准确得出每份的数量。 探究1:1个1个分 → 探究2:探究不同的分法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把18个橘子1个1个平均分成6份。 2.能按不同的分法把18个橘子平均成6份。 3.能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3《认识除法(1)》 目标: 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根据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探究1:实际操作,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 探究2:认识除法算式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得出结论。 2.能用连减和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4《认识除法(2)》 目标: 能理解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 探究1:实际操作,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 探究2: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把15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并用连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能尝试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5《用乘法口诀求商(1)》 目标: 学生能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乘法口诀快速计算除法算式的商。 探究1:分桃子,感受分物过程 → 探究2:用乘法口诀求商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用除法表示求份数,并用连减求商。 2.能用想乘算除和乘法口诀求商,并完成“想一想”。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6《用乘法口诀求商(2)》 目标: 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完成乘法、除法算式的计算,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探究1:从乘法到除法,提出问题并列式 → 探究2:对比分析,理解乘除互逆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并用口诀正确计算。 2.能发现三个算式的联系,知道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3.能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3.7《解决问题》 目标: 学生能理解除法在“平均分”和“包含除”两种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正确列出除法算式并计算。 探究1:解决每份是几的问题 → 探究2:解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 → 探究3:迁移应用 → 1.能解决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的问题。 2.能解决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每份数的问题,并说说这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解决哪种包装的袜子每双的价钱便宜些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