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18: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史记》载:“(晋) 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晋国的三个大夫) 共杀知伯( 晋国的政治家),尽并其地。……(晋) 幽公之时,晋畏,反朝(朝拜) 韩、赵、魏之君。”这段材料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
A. 田氏代齐 B. 桂陵之战 C. 三家分晋 D. 长平之战
2.下面是战国形势图,与图中序号对应的诸侯国依次是(  )
A.秦、燕、齐、楚 B.楚、秦、齐、燕
C.齐、楚、秦、燕 D.秦、楚、燕、齐
3.读下表, 这表明战国时期(  )
时代 战争 人数
春秋 晋、楚城濮之战 晋、楚各投入兵力数万人
战国 秦与韩、魏的伊阙之战 秦军全歼韩魏联军2 4 万人
秦、赵长平之战 赵军被歼4 0 多万人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战争规模扩大
C.诸侯国数量变少 D.铁制兵器普及
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先后进行变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目的是(  )
A.号令诸侯 B.富国强兵
C.推广技术 D.尊王攘夷
5.下图是商鞅变法中颁布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该文物可以印证商鞅变法推行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 B.确立县制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6.小明在记历史笔记的时候漏了两个字:“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建成之后 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 倡导极端专统治 B. 法主专制制度
C. 尊重臣民的自由 D. 反的行为
7.诗人岑参在《石犀》中写道:“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B.加强管理,并提倡以法治国
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8.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不过六七万人。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以步兵为主,实行募兵制
B.战争以兼并为目的,各国想统一天下
C.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D.战争以争霸为目的,各国都试图获取霸主地位
9.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1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 推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促进诸子百家局面的出现 D. 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12.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都江堰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材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B.代表了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C.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与联系
D.促进了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13.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下列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D.人民深受战争灾难之苦,起义不断爆发
14.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又被称为“三晋之地”。“三晋之地”这一名称的来源是( )
A.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战国初年晋国被一分为三
C.人们的约定俗称 D.曾被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
15.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战国七雄中位置处于西方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燕国
16.史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当时的秦国( )
A.重视农业,奖励耕织 B.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
C.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D.严明法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17.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青铜冰鉴,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也是考古发现的已知最早的“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8.“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都江堰可以用来防洪 B.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都江堰可以用来灌溉 D.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19.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20.“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大运河 B.长城
C.都江堰 D.赵州桥
21.小明在历史课上学到了“三家分晋”的典故,其中“三家”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楚、赵      B.燕、齐、韩
C.魏、蜀、吴 D.赵、魏、韩
2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形势应属于(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争霸
C.战国七雄 D.五代十国
23.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2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5.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商君书》载,斩敌方甲士首级一颗,就“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此外,为了充实军事供给,秦国还制定了“徕民”政策,即吸引和招徕“三晋”的人口到秦国来耕种,当时给予他们的优惠条件是“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也就是说不但给予土地让其耕种,还要免除他们三代的赋税徭役。
材料二: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奉命修建都江堰。……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采用“深淘滩,低作堰”的指导思想,率领当地民众一同治理岷江。采用“深淘滩”的方法,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保证在发生洪灾时大量的水流也能够安全通过。都江堰变害为利,让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它是世界上年代最久且仍被使用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实现“强秦之计”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冰父子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秦国走向富强的因素。
27.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
(2)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3)材料三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法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答案
1-5CDBBA 6-10DDCAA 11-15ADCBC 16-20CDBBC 21-25DCDAB
(1)措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免除赋税徭役;招徕他国人口入秦耕种秦国土地。作用: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得到秦王的支持;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当地民众齐心协力。
(3)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兴修水利工程。
27.(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或使用)并推广。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顺应了历史潮流,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变法措施的坚决及无畏的精神。
(4)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