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上3.1《乘加乘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三上3.1《乘加乘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乘加乘减》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运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起始内容,以“买足球和篮球一共用多少钱”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分步计算过渡到综合算式计算,明确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顺序;通过后续“想一想”的乘加、乘减练习,巩固运算顺序,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含括号、多步运算等)奠定基础。在编排上遵循“问题驱动—算法探究—巩固应用”的路径:先创设“购买体育用品”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用“分步计算”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将分步算式整合为综合算式,探究并明确“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想一想”的对比练习,强化“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规则,体现从“具体问题解决”到“抽象运算顺序掌握”的认知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表内乘法和百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具备用“分步计算”解决含“乘法与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经验,但对“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缺乏系统认知,易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直觉影响,出现运算顺序错误(如先算加减法,后算乘法)。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结合情境理解“先算乘法(如2个篮球的总价),再算加法(加足球的价格)”的逻辑,但将这种逻辑抽象为“乘加混合运算顺序”时,需要借助直观情境与对比练习来强化认知;自主归纳运算顺序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引导。
核心素养目标 1.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掌握“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提升运算的准确性与熟练度。2. 能结合“买球”的实际情境,推理出“先算乘法(求多个相同物品的总价),再算加减法(与另一物品价格合并或扣除)”的运算顺序合理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能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类似“购物总价”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4.建立“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模型,为后续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提供认知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先算加减法,后算乘法”的运算顺序错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算一算,连一连。2.看图列式。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带来两个体育用品谜语,考考大家!请看第一个谜语。课件出示:圆圆的身体,黑白相间,脚儿一踢,蹦蹦跳跳,能进大门,能夺荣耀。(打一体育用品)师:对啦,是足球!请看第二个。课件出示:外皮棕棕,像个小瓜,拍打蹦高,赛场争雄。(打一体育用品)师:没错,是篮球。小朋友们,周末大家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者商店买东西呀?师: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得算清楚一共花了多少钱?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商店买球的故事,咱们一起看看怎么算出买球的总花费。 学生独自猜一猜:足球。 学生独自猜一猜:篮球。 学生:有。 学生:是。 以足球、篮球的谜语导入,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点,迅速吸引注意力,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畏难情绪,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探究 “买足球和篮球一共用了多少元”课件出示:买足球和篮球一共用了多少元?师:看,图里的小朋友要去买足球和篮球。请大家仔细看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咱们帮图中的小朋友算算,买1个足球和2个篮球,一共得花多少钱?想想怎么计算总花费?咱们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和同桌讨论一下。师巡视指导,并了解交流情况,然后提问:谁来分享?师:说得很清楚!先算2个篮球的钱,再算足球和篮球的总钱数。课件出示:35×2=70(元) 70+45=115(元)师:那么咱们能不能把这两个步骤合并成一个算式?师:这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乘法,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对啦!数学里规定,在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现在咱们计算一下。师带领学生一起计算45+35×2:先算 35×2=70,再算45+70=115。师:怎样才能表示出运算的过程的先后顺序呢?师讲解脱式计算的格式和方法:计算时,先算哪一步就把哪一步的得数写在下面,不参加计算的局部直接写下来,左侧等号要对齐。45+35×2=45+70=115(元)师揭示:这样计算叫脱式计算。你瞧,和分步计算的结果一样,所以买足球和篮球一共用了115元。 学生1:每个足球45 元,每个篮球35元。学生2:要买1 个足球和2个篮球。学生:买足球和篮球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同桌讨论。学生:先算2个篮球多少钱,因为每个篮球35元,所以2个篮球就是35×2=70元;然后再加上1个足球的45元,70+45=115元。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45+35×2。学生:先算乘法35×2,再算加法45加它们的积。 以“买球”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明确问题,让学生感知“计算总花费”是实际生活需求,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探究欲望。先引导学生用“分步计算”(先算篮球总价,再算总花费)的方式解决问题,再自然过渡到“综合算式”,通过对比分步与综合的逻辑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突破“运算顺序为何如此规定”的认知难点。
探究2:巩固运算顺序:“想一想”课件出示: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2×3+500 26×4-103师:现在看第一题12×3 + 500,按照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师:好,大家算一算。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12×3+500=36+500=536师:谁能完整的说说计算过程?师:再看第二题26×4-103,这里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该先算什么?师:再算什么?师:对的,计算既有乘法又有减法,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大家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师:谁来说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26×4-103=104-103=1 学生:先算乘法12×3。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12×3=36。学生:再算加法,36+500=536。学生:先算12乘3得36,再用36加500,结果是536。学生:先算乘法26×4。学生:再算减法。学生独自计算。学生:先算26×4=104,再算104-103=1。 通过“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两道练习题,分层巩固运算顺序——先聚焦“乘加”巩固“先乘后加”,再延伸到“乘减”,让学生迁移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完善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认知体系。多次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完整说说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运算逻辑,促使学生将运算顺序从“被动记忆”内化为“主动理解”的思维过程。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拓展应用师:现在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然后组内成员互相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师巡视指导,提示:编算式的时候,乘法部分可以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加法或减法部分数字简单一些。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你们编的算式和计算过程? 学生小组活动。小组1:我们编的是15×2+30,先算15×2=30,再算30+30=60。小组2:我们的算式是20×3-40,先算 20×3=60,再算60-40=20。 …… 让学生“编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运用“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知识进行创造,在编题与计算的过程中,深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连一连。(一只蜜蜂采一朵花)。2.先填一填,再列综合算式。3.看图列式。4. 圈出正确的答案。计算24+16×5,正确的运算顺序是( )。 5.小红从班级图书角借了一本书,这本书共380页,看了8天,每天看30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对!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这样的运算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像买东西算总价这样的实际问题。 学生1:我会计算乘加乘减了。 学生2:我还知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45+35×2 12×3+500 26×4-103=45+70 =36+500 =104-103=115(元) =536 =1 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填一填。(1)计算25+15×3时,先算( )法,再算( )法,结果是( )。(2)计算32×2 40,先算( )法,再算( )法,结果是( )。(3)每个笔记本8元,每支钢笔12元,买3个笔记本和1支钢笔,一共要花( )元,列式为( )。2.脱式计算。12×3+500 26×4-103 15×2+30 28×3-65能力提升:1.玲玲带了30元去买杯子。 陶瓷杯18元 塑料杯3元 玻璃杯5元结合上面提供的信息,选一选下面的算式解决的是哪个问题。 5×2+18( ) 30-3×8( ) ①买8个塑料杯,剩下多少元? ②买2个玻璃杯和1个陶瓷杯,应付多少元? ③买2个陶瓷杯,还差多少元?2.王老师做了些花奖励给明明和冬冬,明明得到16朵,冬冬得到的是明明的2倍,王老师一共做了多少朵花?拓展迁移: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来解决,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目标。结合课堂实施情况,反思如下:一、教学亮点生活情境自然导入,唤醒兴趣以“买足球和篮球计算总价”的生活场景切入,学生因熟悉而快速投入思考,自然感受到 “数学源于生活”。从分析物品价格、数量到思考总花费,为后续运算顺序的学习搭建了直观的现实桥梁。分步到综合的梯度设计,突破难点先引导学生“分步计算2个篮球的钱,再算足球与篮球的总钱数”,再过渡到综合算式,并聚焦“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契合学生认知规律,让“为什么先算乘法”的逻辑更易被理解,有效突破了运算顺序的教学难点。小组合作与拓展编题,促进主动建构小组合作编“乘加、乘减算式”的环节,让学生从“被动计算”转向“主动创造”,在互编互算中巩固运算顺序,同时培养了合作与创新意识。学生生成的“15×2 + 30”等算式,也体现出对知识的灵活迁移。二、存在问题个体差异兼顾不足课堂交流多聚焦积极发言的学生,对学习较慢的学生,缺乏针对性指导。部分学生虽能按“先乘后加减”计算,但对“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解不深,存在机械记忆的情况。生活应用的挖掘深度不够虽提及“找生活中的乘加问题”,但仅停留在简单举例,未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类问题的共性,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建模能力未充分培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