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上3.2《除减混合运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三上3.2《除减混合运算》(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除减混合运算》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掌握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四则运算顺序规则;发展运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拓展与梳理内容。以“1个书包比1个文具盒贵多少元”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分步计算(先算1个文具盒的价格,再算差价)”过渡到“除减综合算式”的运算,明确“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的顺序;通过“试一试”的对比练习,整理出“先乘除后加减,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规则,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含括号等)奠定基础,是四则运算顺序系统化认知的关键环节。 教材在编排上遵循“问题解决→运算顺序探究→规则整理”的路径:先创设“购物比较价格”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用分步计算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将分步算式整合为除减综合算式,探究并明确“先除后减”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试一试”的四类算式(除减、乘加、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练习,梳理出“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通用规则,体现从“具体问题解决”到“抽象运算顺序建构”的认知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运算,且熟悉“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具备用分步计算解决含“除法与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经验,但对“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迁移应用需要强化,且对“先乘除后加减”的普适性及“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规则理解尚不深入。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先算1个文具盒的价格(除法),再算书包与文具盒的差价(减法)”的逻辑,但将这种情境逻辑抽象为“除减混合运算顺序”时,需借助对比练习巩固;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同级从左到右”规则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引导。
核心素养目标 1.能正确进行除减混合运算,掌握“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提升运算的准确性与熟练度。2.能结合“买文具”的实际情境,推理出“先算除法(求1个文具盒的价格),再算减法(求差价)”的运算顺序合理性,进而归纳出“先乘除后加减,同级从左到右”的通用规则,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能运用四则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类似“价格比较”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4.建立“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模型,为后续四则混合运算学习提供认知框架。
教学重点 掌握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应用“先乘除后加减,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四则运算顺序规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放鞭炮。2.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5+41×2 70-15×4 20×5-20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平时大家会和家长一起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吧?师: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要比较价格,看看谁贵谁便宜。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文具店的小故事,咱们一起看看。课件出示: 学生点头。 结合学生“与家长逛文具店买学习用品”的生活经历,唤醒其对“比较商品价格”的生活体验,快速激发探究兴趣。以“判断物品价格贵贱”为问题切入点,自然引出“1个书包比1个文具盒贵多少元”的核心问题,让数学学习扎根于生活实际,为后续探究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营造出熟悉且富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探究“1个书包比1个文具盒贵多少元”课件出示:1个书包比1个文具盒贵多少元?师:看,图里的阿姨买了书包和文具盒。请大家仔细看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咱们帮她算算差价吧!想想要知道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得先知道什么?和同桌讨论一下。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提问:谁来分享想法?师:说得特别清楚!那咱们先算1个文具盒的价格,42÷6=7(元);再算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55-7=48(元)。课件出示:42÷6=7(元) 55-7=48(元)师:咱们能不能把这两个步骤合并成一个算式?师:这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减法,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对啦!数学里规定,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现在计算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55-42÷6=55-7=48(元)师:和分步计算结果一样,所以1个书包比1个文具盒贵48元。 学生:买6个文具盒一共42元,买1个书包用了55元。学生:1个书包比1个文具盒贵多少元?学生同桌讨论。学生:先算出1个文具盒多少钱,因为知道6个文具盒42元,所以用42÷6就能算出1个文具盒的价格,然后用书包的价格55元减去文具盒的价格,就是贵的钱数。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55-42÷6。学生:先算除法 42÷6,再算减法,55减它们的商。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回答:计算55-42÷6,先算42÷6=7,再算55-7=48。 以“买书包、文具盒算差价”的生活场景为载体,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激发探究“如何计算差价”的内在需求,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先通过“分步计算(先算文具盒单价,再算差价)” 搭建逻辑基础,再过渡到“综合算式”,对比分步与综合的计算逻辑,帮助学生理解“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的运算顺序,降低抽象规则的理解难度。
探究2:试一试课件出示: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1)110-81÷9 (2)425-40+215 55+36×4 24×3÷8师:看第一组算式,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师:好,大家算算这两道题。反馈:计算110-81÷9,先算81÷9=9,再算110-9=101。110-81÷9=110-9=101计算55+36×4,先算36×4=144,再算55+144=199。55+36×4=55+144=199师:谁来总结这类算式的运算顺序?师:再看第二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师:大家计算一下。反馈:计算425-40 + 215,先算425-40=385,再算385 + 215=600。425-40 + 215=385 + 215=600计算24×3÷8,先算24×3=72,再算72÷8=9。 24×3÷8=72÷8=9 师:谁来总结这类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1:110-81÷9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学生2:55+36×4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展示反馈。学生:像这样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学生1:425-40 + 215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学生2:24×3÷8只有乘除法,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展示反馈。学生: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算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通过“除减、乘加”“只有加减、只有乘除”两组算式,分层巩固运算顺序——第一组深化“先乘除后加减”,第二组回顾“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构建完整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认知体系。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提炼运算规律,将运算顺序从“被动接受”内化为“主动概括”的思维成果,提升抽象概括能力。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3:课堂活动师:咱们就用“对口令”的游戏,来考考大家对运算顺序的掌握,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好不好?课件出示:对口令。师:咱们先看第一个例子,男生说的算式是64÷8+32,女生是怎么对口令的?师:谁能说说,女生对口令时,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师:对啦,因为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所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就是“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现在老师说算式80-5×9,谁能像刚才那样,把计算步骤对口令说出来?师:非常棒!步骤说得很清楚,运算顺序也对了。那现在老师说计算步骤,大家来猜算式,好不好?师:听好啦!5×9=45,80-45=35,对应的算式是……?师:答对了!看来大家已经熟悉“先说运算步骤,再对应算式”的对口令方式了。现在咱们分成4人小组,进行“对口令”竞赛。课件出示——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混合运算算式,小组内成员轮流:一人说算式,其他人说运算步骤;或者一人说运算步骤,其他人猜算式。师巡视指导,提示:出算式时,要确保含乘除和加减;说步骤要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讲清楚。师: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师:这个小组配合得特别好,步骤清晰、算式准确,给他们加一颗星!其他小组也都积极参与,同样值得表扬。 学生:好。学生:64÷8=8,8+32=40。学生: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学生:5×9=45,80-45=35。学生:好。学生:80-5×9。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分组展示。 以“对口令”游戏形式巩固运算顺序,将枯燥的计算规则转化为趣味互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极大提升参与度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熟练掌握运算顺序。设计“说算式→说步骤”“说步骤→猜算式”两种形式,从正反两个维度深化对“先乘除后加减”的理解与应用,训练逆向思维。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2.先填一填,再列综合算式。3.选一选。56÷8+2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 4. 书香校园活动中,安安比小雨每天多读多少页? 5.乐乐在计算“30+( )÷6”时,一时粗心弄错了运算顺序,先算加法后算除法了,算得结果是10,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这些运算顺序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像比较价格这样的实际问题。 学生1:我知道了计算除减,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生2:我还知道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除减混合运算55-42÷6=55-7=48(元) 计算除减,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算一算。56÷8+34 100-63÷9 78+12÷4 81÷9-42.在○里填上“>”“<”或“=”。 12-6÷2○12÷2+6 45-45÷9○45+45÷9 3+12÷2○3+6×5 32+24÷8○24+32÷8能力提升:1.一辆玩具小汽车和一个皮球一共多少元?2.壮壮在计算“12-□÷3”时弄错了运算顺序,先算了减法后算除法,结果得数是2,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拓展迁移:找一找生活中需要用“先乘除后加减”或者“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问题,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生活问题—运算探究—游戏巩固”为主线,整体教学流畅,学生参与度较高。学生能通过分步计算理解“先除后减”的顺序,也能准确总结不同算式的运算顺序,“对口令”游戏更让课堂氛围活跃。但存在不足:少数学生“说运算顺序”时语言表达不简洁,对“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表述模糊;小组活动中个别小组分工不明确,出现“少数人参与”的情况。后续可提前明确小组分工,并用“句式模板(先算……,再算……)”帮助学生规范表达,提升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