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 探索勾股定理 第1课时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 探索勾股定理 第1课时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
第1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度量、数格子等方法,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发现勾股定理.
2.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借助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3.通过阅读勾股定理的相关文本,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感受古代中国在数学上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协作破冰
问题构建
情境启航
教师示范
巩固拓展
当堂检测
反思总结
作业设计
情境启航
从电线杆离地面 8m 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 6m,那么需要多长的钢索?
数学抽象
在Rt△ABC中,AC=8,BC=6,那么AB=?
问题构建
问题1:请大家在纸上画出上面的三角形,画完后,和小伙伴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大家画出来的三角形都全等.
追问1:全等的理由什么?你有怎样的猜想
SAS,当直角三角形有两边确定了以后,第三条边也随之确定.
追问2:确定的两边可以分为几种情况,都能确定第三条边吗
分两种情况.已知两条直角边,一条直角边和斜边.
不妨选取已知两条直角边的情况开始研究
在Rt△ABC中,AC=8,BC=6,那么AB=?
问题构建
问题2:度量你画的△ABC中AB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再换几个直角三角形度量一下试一试?
直角边 直角边 斜边 关系猜想
6 8 10 36+64=100
3 4 5 9+16=25
5 12 13 25+144=169
在Rt△ABC中,AC=8,BC=6,那么AB=?
协作破冰 36+64=100
问题3:观察你所列的几个算式?它们和原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都是原三角形边长的平方
追问1:对于某一条边的平方,你能联想到哪些知识?
正方形的面积
追问2:如果三条边都是正方形的平方,你能画出对应的图形吗?动手试一试.
协作破冰 36+64=100
问题4:观察你所画的正方形?哪些面积比较易于计算?哪些不容易计算?原因是什么?
以AC,BC为边长的好算,以AB 为边长的不好算,因为不知道边长等于多少.
追问1:如果把图形放置到方格纸中,你能尝试计算面积吗?
协作破冰
追问1:你怎样计算正方形ABCD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协作破冰
追问1:你怎样计算正方形ABCD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协作破冰
追问2:对比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于方格中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你有哪些思考?
1、都对图形的形状进行了割补法的操作.
问题5:为什么要进行割补?
把方格中不好算的面积转化为好算的
问题6:方格中怎样的面积是好算的?
从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角度观察,底和高都是水平的或竖直的且两个端点都在格点上
协作破冰
追问2:对比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于方格中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你有哪些思考?
2、都借助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问题7:方法一和方法二在面积转化上有什么相同点?
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两次转化产生的新正方形大小不同
问题8:方法一和方法二在面积转化上有什么不同点?
协作破冰
问题9:观察你所画的正方形,对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你有怎样的发现?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追问1:换一些其他类似的图形,验证你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协作破冰
发现:前面发现的结论依然成立.
思考:这种结论只在方格中的正方形才成立吗?
教师示范
思考:勾股定理借助图形的面积转化得到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将代数与几何结合在一起的思想,称之为数形结合思想,今后将得到广泛使用.
教师示范

在Rt△ABC中,AC=8,BC=6,那么AB等于多少?
巩固拓展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早期发现
古巴比伦:勾股定理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约公元前 2000 年的古巴比伦文明时期.当时巴比伦人使用了与勾股定理等价的数值关系,比如发现直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为 3和4时,斜边为5,并将其应用于土地测量和建筑工程,但没有给出几何证明.
中国: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约公元前 1120 年,商高答周公时提出“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记载于《周髀算经》,这是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也被称为商高定理.公元前7 - 6 世纪,中国学者陈子给出了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即“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巩固拓展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定理证明的发展
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研究勾股定理,创始人毕达哥拉斯被认为是勾股定理的发现者 ,该学派提出了基于直角三角形的几何证明.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得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详细讨论了勾股定理,给出多个证明方法,包括基于面积、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等,对勾股定理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勾股圆方图”(即赵爽弦图),用数形结合方法详细证明了勾股定理;魏晋时期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利用割补法,提出青朱出入图证明勾股定理;清朝末期数学家华蘅芳更是提出了二十多种证明方法.
其他地区: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布拉马古普塔在著作《布拉马法典》中提出勾股定理的特殊情况—— 勾股数,推动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和推广 .公元 11 世纪,波斯数学家尼什布尔发现了更一般的勾股定理,使勾股定理的应用范围从直角三角形扩展到任意三角形,推动了三角学的发展.
巩固拓展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影响:
数学思想层面:勾股定理是联系数与形的第一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使人们能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数学发展推动:其证明方法多达数百种,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推动了人类对数学几何更深的探索,由它还可推导出许多定理.此外,希帕索斯根据勾股定理发现了第一个无理数,导致第一次数学危机,深刻揭示了数与量的区别,即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差别.
实际应用方面:在建筑与工程、物理学以及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等众多领域均有广泛运用.
巩固拓展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的两边长为3和4,如果以另一边长为边长作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方法导引:本题易错点在于,只提供了直角三角形,无法确定所给边中是否有斜边的存在.需要借助分类讨论思想进行计算.
答案:7或25.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
1.研究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2.使用前要确认斜边,保证定理使用准确.
3.结果的形式与题目要求有关.
当堂检测
B
当堂检测
2.如图,某自动感应门的正上方A处装着一个感应器,当人体进入感应器的感应范围内时,
感应门就会自动打开.一名学生正对门,缓慢走到离门1.2米的C处时,感应门自动打开.
已知感应器离地面的高度AB为2.5米,这名学生身高CD为1.6米,则人头顶离感应器的距
离AD等于 米.
解:如图,过点D作DE⊥AB于点E.
∵AB=2.5米,BE=CD=1.6米,ED=BC=1.2米,
∴AE=AB-BE=2.5-1.6=0.9 (米),
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AD= 1.5(米).
故答案为:1.5米.
1.5
当堂检测
如图,在Rt△ABC中,∠C=90 ,AC=2.4,BC=1.8.
(1)求AB的长;
(2)求AB边上高线h的长.
当堂检测
反思: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两直角边的乘积除以斜边.
反思总结
1.本节课研究的定理和哪个图形有关?是怎样描述的?
2.本节课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你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有哪些期待?和同学交流.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作业:
P3 随堂练习1.2
二、素养类作业
阅读P6-7 《漫话勾股世界》
三、挑战类作业
P9 第6、7题
作业要求:书写规范、图形标准、按时上交、及时订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