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图形的相似自我评估
(本试卷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2.若△ABC∽△A′B′C′,∠A=30°,∠B=70°,则∠C′的度数为( )
A.30° B.70° C.100° D.80°
3.下列四组长度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
A.4 cm,5 cm,6 cm,7 cm B.3 cm,4 cm,5 cm,8 cm
C.8 cm,4 cm,1 cm,3 cm D.5 cm,15 cm,3 cm,9 cm
4.如图,AD∥BE∥CF,若AB=4,BC=8,DE=3,则DF的长是( )
A.1.5 B.6 C.9 D.12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如图,△ABC与△DEF位似,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若△ABC的周长是3,则△DEF的周长是( )
A.15 B.12 C.9 D.6
如图是小明所在实验小组成员在小孔成像实验中的影像,蜡烛在刻度尺50 cm处,遮光板在刻度尺70 cm处,光屏在刻度尺80 cm处,量得像高3 cm,则蜡烛的高为( )
A.5 cm B.6 cm C.4 cm D.4.5 cm
如图,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若S1表示以CA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S2表示长为AB,宽为CB的矩形的面积,则S1与S2的大小关系是( )
A.S1=S2 B.S1=2S2 C.S1=S2 D.S1=S2
8.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B=6,BC=8,AC=4,沿虚线剪下的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的是( )
A B C D 第8题图
如图,小红作出了边长为1的第1个等边三角形A1B1C1,算出了等边三角形A1B1C1的面积,然后分别取△A1B1C1三边的中点A2,B2,C2,作出了第2个等边三角形A2B2C2,算出了等边三角形A2B2C2的面积,用同样的方法,作出了第3个等边三角形A3B3C3,算出了等边三角形A3B3C3的面积,…,小丽看了说,按这样的方法作下去,我可以算出等边三角形A2024B2024C2024的面积为( )
A.× B.× C. × D.×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1,1),(1,5),(5,1),(7,1),若以C,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点E的坐标不可能为( )
A.(7,-2) B.(5,-1) C.(6,0) D.(7,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在一张比例尺为1∶20 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7 cm,则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________ m.
12.现给出下列4对几何图形:①两个圆;②两个菱形;③两个矩形;④两个正六边形.其中是相似图形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13.如图,已知∠B=∠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ADE,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4.如图,已知△ABC和△A′B′C是以点C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点A(-1.4,1.5)的对应点为A′(-0.2,-3),点C位于(-1,0)处,若点B的对应点B′的横坐标为3,则点B的横坐标为__________.
15.边长分别为1的正方形和长、宽分别为3和2的矩形按如图所示放置,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16.【数学文化】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就提出了一种测量日高的公式——“重差术”.如图,用长度为a的杆子(“表”)在间距为d的两个地点测日影,测得影长分别为s1,s2,用这种方式计算出的日高公式H=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d,s1,s2的代数式表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17.(6分)已知==.
(1)求的值;
(2)若x+y+z=18,求x的值.
(6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0,4),B(2,2),C(4,6).以点O为位似中心画一个三角形,使
它与△ABC位似,且相似比为1∶2.
第18题图
19.(8分)纸张尺寸是将纸张的长宽规范成固定的比例尺寸来使用.目前在国际间最常使用的是ISO所制定的标准,并将尺寸冠以编号,例如A4,B5等.在不同年代,全球各地也有当地通用的纸张尺寸.在书籍、卡片、信封以及日常书写用纸上,使用统一的纸张尺寸大大提高了生活便利性.
如图,An系列矩形纸张的规格特征是:①各矩形纸张都相似;②A1纸对裁后可以得到两张A2纸,A2纸对裁后可以得到两张A3纸,…,An纸对裁后可以得到两张A(n+1)纸.
(1)A1纸面积是A2纸面积的 倍,A2纸周长是A4纸周长的 倍;
(2)根据An系列纸张的规格特征,求该系列纸张的长与宽(长大于宽)之比.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0.(8分)如图,在△ABC中,AB=4,AC=3.
(1)请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线段AB上找一点D,使得△ACD∽△ABC;(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2)在(1)的条件下,求BD的长.
21.(8分)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在边AB,AC,BC上,连接DE,EF.已知四边形BFED是平行四边形,=.
(1)若AB=12,求线段AD的长;
(2)若△ADE的面积为1,求BFED的面积.
22.(8分)如图①,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点E,F分别在AB,AC上,连接DE,DF.
(1)若∠EDF=90° ∠A,求证:△BDE∽△CFD;
(2)如图②,在(1)的条件下,连接EF,若EF=9,BE=10,求DE的长.
① ②
第22题图
23.(10分)【学科融合】如图①,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解决问题】如图②,嘉嘉正在使用手电筒进行物理光学实验,地面上从左往右依次是墙、木板和平面镜,手电筒的光源在点G处,光从平面镜上点B处反射后,恰好经过木板的边缘点F,落在墙上的点E处,点A,B,C,D在同一直线上.已知点E到地面的距离DE=3.5 m,点F到地面的距离CF=1.5 m,光源与木板的水平距离AC=5.4 m,木板与墙的水平距离CD=4 m.
(1)求平面镜与木板的水平距离BC的长;
(2)求光源到地面的距离AG的高.
① ②
第23题图
(12分)【基础巩固】
(1)如图①,在△ABC中,D为BC上一点,连接AD,E为AD上一点,连接CE.若∠ABD=∠CAE,CD=CE,求证:△ABD∽△CAE;
【尝试应用】
(2)如图②,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为OC上一点,连接BE,∠BCE=∠CDO,BE=DO.若BD=16,OE=12,求AC的长;
【拓展提升】
(3)如图③,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为BC的中点,F为DC上一点,连接AE,OE,AF,∠AEO=∠CAF.若=,AC=8,求菱形ABCD的边长.
① ② ③
第24题图
图形的相似自我评估 参考答案
答案详解
三、17.解:设===k,则x=2k,y=3k,z=4k.
(1)==2.
(2)因为x+y+z=18,所以2k+3k+4k=18,解得k=2.
所以x=2k=4.
18.解:如图,△A1B1C1和△A2B2C2即为所求作.
第18题图
解:(1)2 2
(2)设A1纸的长和宽分别为m,n,则A2纸的长和宽分别为n,m.
因为A1纸与A2纸相似,所以.整理,得m2=2n2.
所以m∶n=∶1,即该系列纸张的长与宽(长大于宽)之比为∶1.
解:(1)如图所示,点D即为所求作.
第20题图
(2)因为△ACD∽△ABC,所以.
因为AB=4,AC=3,所以,解得BD=.
所以BD的长为.
21.解:(1)因为四边形BFE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E∥BF.
所以∠ADE=∠ABC,∠AED=∠ACB.所以△ADE∽△ABC.所以===.
因为AB=12,所以AD=AB=3.
(2)因为△ADE∽△ABC,所以===.所以S△ABC=16S△ADE=16.
因为四边形BFE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AB.所以∠CEF=∠CAB,∠CFE=∠CBA.所以△EFC∽△ABC.
由(1),知=,所以.所以==.所以S△EFC=S△ABC=9.
所以SBFED=S△ABC-S△ADE-S△EFC=16-9-1=6.
22.(1)证明:因为AB=AC,所以∠ABD=∠ACD=(180°-∠A)=90°-∠A.
因为∠EDF=90°-∠A,所以∠ABD=∠ACD=∠EDF.
因为∠EDC=∠ABD+∠BED,∠EDC=∠EDF+∠CDF,所以∠BED=∠CDF.
所以△BDE∽△CFD.
(2)解:因为△BDE∽△CFD,所以.
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BD=CD.所以.所以.
又因为∠B=∠EDF,所以△BDE∽△DFE.所以,即,解得DE=3(负值舍去).
所以DE的长为3.
解:(1)由题意可知FC∥ED,所以∠BCF=∠BDE,∠BFC=∠BED,所以△BCF∽BDE.
所以,即,解得BC=3.
答:平面镜与木板的水平距离BC的长为3 m.
(2)因为AC=5.4 m,所以AB=AC﹣BC=2.4(m).
由光的反射定律,易得∠ABG=∠CBF.
又因为∠BAG=∠BCF,所以△ABG∽△CBF.
所以,即,解得AG=1.2.
答:光源到地面的距离AG的高为1.2 m.
24. (1)证明:因为CD=CE,所以∠CDE=∠CED.
因为∠CDE=∠ABD+∠BAD,∠CED=∠CAE+∠ACE,∠ABD=∠CAE,所以∠BAD=∠ACE.所以△ABD∽△CAE.
(2)解: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O=CO=AC,BO=DO=BD=×16=8.
所以BE=DO=BO=8.所以∠BEO=∠BOE.所以∠BCE+∠CBE=∠CDO+∠OCD.所以∠CBE=∠OCD.
因为∠BCE=∠CDO,所以△BEC∽△COD.所以=.
设CO=x,则CE=CO-OE=x-12.
所以=,解得x=16或x=-4(舍去).
所以CO=16.所以AC=2CO=32.
(3)解:如图,延长AF,BC交于点G.
因为=,所以设DF=3t,FC=2t,则CD=5t.
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B=AD=BC=CD=5t,AD∥BC,AO=AC=×8=4,AC⊥BD.
所以∠CGF=∠DAF,∠GCF=∠ADF.所以△CGF∽△DAF.
所以=,即=,解得CG=t.
在Rt△BOC中,因为E为BC的中点,所以OE=CE=BC=t.所以∠COE=∠ACE.所以∠AOE=∠ACG.
又因为∠AEO=∠CAF,所以△AOE∽△GCA.所以=,即=,解得t=±(负值舍去).所以CD=5t=4,即菱形ABCD的边长为4.
第24题图
答案速览
一、1.A 2.D 3.D 4.C 5.C 6.B 7.C 8.B 9.C 10.A
二、11.1400 12.①④ 13.∠C=∠E(答案不唯一) 14.-3 15. 16.
三、解答题见“答案详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