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默写(24分)
1直接默写(8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 (1分)
(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3)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分)
(4)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1分)
(5)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1分)
(6)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7)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分)
(8)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1分)
2理解默写(16分)
(1)刘禹锡《秋词(其一)》中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抒写了作者的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分)
(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2分)
(3)(新考法)请将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2分)
上联:闲访幽胜,芒鞋竹杖寻梅去
下联:醉卧沙场, 铁马冰河入梦来
(4)《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不解平 。(2分)
(5)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美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2分)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的名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2分)
(7)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自己虽然身处恶劣环境,仍要报效祖国的句子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2分)
(8)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描写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衬托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的句子是: 终古高云簇此城 , 秋风吹散马蹄声 。(2分)
二、阅读(12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秋词(其一)》《山中》的作者都是唐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其一)》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秋词(其一)》《山中》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春日京中①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②独游秦③,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④应尽兴,将军西第⑤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京中:指西京长安。②游寓:寓寄他乡。③秦:指长安。④南桥:洛阳城中的一个游览处。⑤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其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梁大将军西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⑥风日:指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夜雨寄北》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B.《春日京中有怀》首联中“独游秦”三个字,含蓄而充沛地表现出诗人独在异乡的寂寥情怀。
C.《夜雨寄北》虚写将来回家与妻子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春日京中有怀》实写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反衬自己的孤寂。
D.《夜雨寄北》前两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包含着作者的苦涩与无奈。《春日京中有怀》写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思归之切。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宋朝诗人陆游。
B.这两首诗都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C.乙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全诗以悲为主,基调是哀伤的。
D.甲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乙】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甲诗次句从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B.甲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犹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C.乙诗“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
D.乙诗末句作者以昆仑山喻指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阶段测评 请做 “阶段素养测评卷(二)
(第四~六单元)”
“辽宁期末备考卷(第一~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默写(24分)
1直接默写(8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1分)
(2)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3)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分)
(4)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1分)
(5)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1分)
(6)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7)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分)
(8)河流大野犹嫌束, 。(谭嗣同《潼关》)(1分)
2理解默写(16分)
(1)刘禹锡《秋词(其一)》中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抒写了作者的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 。(2分)
(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2分)
(3)(新考法)请将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2分)
上联:闲访幽胜,芒鞋竹杖寻梅去
下联:醉卧沙场,
(4)《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 , 。(2分)
(5)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美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 , 。(2分)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的名句是: , 。(2分)
(7)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自己虽然身处恶劣环境,仍要报效祖国的句子是: , 。(2分)
(8)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描写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衬托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的句子是: , 。(2分)
二、阅读(12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词(其一)》《山中》的作者都是唐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其一)》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秋词(其一)》《山中》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春日京中①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②独游秦③,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④应尽兴,将军西第⑤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京中:指西京长安。②游寓:寓寄他乡。③秦:指长安。④南桥:洛阳城中的一个游览处。⑤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其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梁大将军西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⑥风日:指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夜雨寄北》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B.《春日京中有怀》首联中“独游秦”三个字,含蓄而充沛地表现出诗人独在异乡的寂寥情怀。
C.《夜雨寄北》虚写将来回家与妻子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春日京中有怀》实写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反衬自己的孤寂。
D.《夜雨寄北》前两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包含着作者的苦涩与无奈。《春日京中有怀》写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思归之切。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宋朝诗人陆游。
B.这两首诗都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C.乙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全诗以悲为主,基调是哀伤的。
D.甲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3分)
【甲】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乙】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次句从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B.甲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犹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C.乙诗“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
D.乙诗末句作者以昆仑山喻指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