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轻捷(jié) 书熟(shú)
觅食(mí) 倜傥(tǎnɡ)
B.云宵(xiāo) 竹筛(shāi)
秕谷(pǐ) 东方朔(shuò)
C.攒成(cuán) 蝉蜕(tuì)
盔甲(kuī) 拗过去(ǎo)
D.菜畦(xí) 斑蝥(máo)
皂夹(jiá) 确凿(zá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
花园中的每一朵花都像是大自然的杰作,让人不禁生出_______之心。那位_______的园丁总是微笑着,耐心地照料着这些生命。_______你在某个清晨来到这里,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花朵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此时,花园中_______,游客们都在赞叹着眼前的美景,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A.恭敬 和睦 倘若 人声嘈杂
B.敬畏 和蔼 倘若 人声鼎沸
C.恭敬 和蔼 即使 人声鼎沸
D.敬畏 和睦 即使 人声嘈杂
3(2025·沈阳浑南区期中)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①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②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③一个人能否获得大的能量,取得高的成就,关键是进行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④阅读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
A.“过程”“丰富”“关键”都是名词,“是”是动词。
B.“深邃”“巅峰”“高尚”都是形容词,“进行”是动词。
C.②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无误。
D.③句是病句,应该在“关键是”后面加“是否”。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等。
C.《朝花夕拾》的原题为《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D.《朝花夕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风气。
5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C )
A.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肖像描写)
B.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语言描写)
C.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动作描写)
D.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动作描写)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2、7段,完成问题。(12分)
6第2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对百草园进行描写 请结合文句列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4分)
答: 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 “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
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
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任选两条即可)
7作者描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时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这四件事。(4分)
答: ①找蜈蚣 ②玩斑蝥 ③拔何首乌 ④摘覆盆子
8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第2、7两段的描述中,“乐”体现在哪里 (4分)
答: ①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②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乐景、乐事)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4分)
缝纫机中的素年锦时
刘鹏
①我们兄妹特别幸福,有一位会裁缝的父亲,在节衣缩食的岁月里,我们过春节却一定能穿上父亲亲手为我们裁制的新衣。那些衣服上有温度、有关怀,也留存着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犹记得我八岁那年的春节前夕,雪季来得格外突然,父亲焦急地站在门口,说:“这雪怕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我还是出去一趟,买点儿棉布回来。”母亲正要拦住,父亲却已换了雨靴撑着伞出去了。天黑才见父亲拎着两包东西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厚厚的雪赶回来,到家后他就拿起软尺迫不及待在我们身上比画,比画完又平铺布匹,拿石膏笔在上面勾勒。线条每走一笔,布匹咝咝作响,宛若在和父亲私语。那画面那声音,至今记忆犹新。
②临近春节的前几天,每次开饭,母亲几乎都要三催四请,父亲才会放下手中的布。匆匆吃完,父亲又赶紧坐到缝纫机前按照画好的线路裁剪,摇动缝纫机穿针走线。那时候,我家还没有通电,都是用罩子灯照明。罩子灯摆放在窗台上,光照范围狭小,父亲不得不趴到布料上,才能看清走线与拷边。母亲想把罩子灯凑近缝纫机,又怕不小心打碎了灯盏或烧坏了布料,只能任父亲继续地熬着眼忙至更深的夜。就这样,我们兄妹又一年穿上了春节新衣,站在皑皑雪地里和父母合影,记录下那艰苦环境中的素年锦时。
③有一年开学,父亲给了我一只新书包。这书包不再是军绿色的帆布挎包,而是双肩背包。书包上印满漂亮的图案,有人造卫星、航天飞船,还有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我背着新书包上学时,一路上收到了无数艳羡的目光。我说:“我爸爸买的!”有同学不信:“你爸爸哪有钱买这么好的书包 ”我对他们的话嗤之以鼻,昂起头反问:“怎么就不能买了 怎么就买不起了 我爸会做缝纫,能用缝纫机赚好多钱,还能给我们做最好看的衣服!你们爸爸能用缝纫机吗 ”
④我们家的日子确实一天天好起来,父亲除日常工作之外,还经常接一些零散外包活儿,他做工精细,常被请去服装公司做大师傅。缝纫机虽小,但父亲却用它织出了我们全家的锦绣生活。
⑤素年或许艰难,但可以与父亲一起见证家境的变化,这份经历很珍贵。从我记事起的很多个夜晚,都是缝纫机旁的荧荧灯火伴我从睡梦中醒来,我常远远地、静静地看着父亲穿针引线,不知何时再度入眠。那晚,我清晰地看到他被针扎了手指,我们父子几乎同时“啊呀”出声,父亲一转头看到了我的惊恐,连忙忍住疼痛,让我快快睡觉。我不肯,说着已经走到父亲身边,“爸爸,你的手被针扎破了!”他明明很疼,反而笑着说:“没有没有,爸爸打铁烧炉子,皮厚着呢!”
⑥“爸爸这又不是给我们自己做衣服,何苦这么一针一线地缝呢 ”父亲顾不得扎得流血的手指,立即严肃起来:“工作可马虎不得,你偷一时懒,天晓得的!别人取走衣服,穿在身上给大家看,顾客晓得的!经年日久,行里人讲究口碑,众人都晓得的!兢兢业业做事,孩子你自己的心要晓得的!”我似懂非懂地返回床上睡觉,躲在阴影里看他把那只刺破的手指含在嘴里,片刻后又坐下踩动缝纫机。素年匆匆,但父亲谆谆教导的话语与缝纫机工作的声音一起回响耳畔,以至于后来独自行走在外不曾也不敢遗忘,家教的力度为我的成长定格出一个个锦绣时刻。
⑦但后来,父亲害了青光眼,视力大为下降,再也无法坐在缝纫机前缝缝补补,织就他心中的锦绣生活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时常看到他在午后,用一块软布料小心擦拭那台缝纫机。在擦拭的过程中,那些美好的素年锦时就像一河清波荡漾在了我们的心头,潋滟着晴好暖阳,洋溢着美丽芬芳。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9“素年锦时”在文中指“朴实岁月里的美好时光、难忘事件”。请结合全文,概括本文记录的缝纫机中的“素年锦时”。(3分)
答: ①八岁那年的春节前夕,父亲为“我们”冒雪买布裁衣。②有一年开学时,父亲给“我”买来一只新书包。③父亲加班的一个深夜被针扎了手指,强忍疼痛,让“我”睡觉。
10阅读文章第①段时,小语和小雯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你认同谁的看法 为什么 (3分)
答: 示例一:我认同小语的看法。理由:第①段中刻画父亲“焦急”的语句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描写了父亲焦急为“我们”冒雪外出买布料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疼爱之情。示例二:我认同小雯的看法。理由:第①段中描写声音的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父亲拿石膏笔在布料上勾勒,为“我们”裁衣时的情景,父亲疼爱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11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母亲”所占篇幅很少,完全可以把相关片段删去。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不能删去。母亲的形象可以从侧面衬托出父亲为“我们”冒雪外出买布料的急切心情和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的情景,表现父亲疼爱孩子、吃苦耐劳的美德。如果删除,则没有这种效果。
12本文结尾留有余音,请你从语言运用和主题表达两个角度分析结尾段的妙处。(4分)
答: ①语言运用的角度:运用了动作描写及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父亲害了青光眼、不能做缝纫活以后经常小心擦拭缝纫机的情景和“我们”的感受。②主题表达的角度:文章结尾照应标题,总结全文,表现了父亲对缝纫机的珍惜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感恩、敬重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3假如你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请你根据下面情境设置完成任务。(6分)
(1)你发现“百草园”里存在乱丢垃圾、乱折花木等现象。假如你遇到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你会怎么劝说 请写出来。(2分)
答: 示例:这是一方美丽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
(2)“三味书屋”管理处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现向社会征集提示语,请你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2分)
答: 示例:留下文明,带走印痕。
(3)“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百草乐园,鸟语花香添童趣。
下联: 三味书屋,言传身教益启蒙。
【写法借鉴】
14作者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描写捕鸟的情景,让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仿佛可以听见他紧张的心跳、兴奋的欢呼,文章也因此具体丰满。请你也用“动作分解”的方法,具体描写一下做游戏或参加某种活动的过程,试着写一下吧!(100字左右)(4分)
答: 示例:他弯着腰,把篮球放在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轻捷(jié) 书熟(shú)
觅食(mí) 倜傥(tǎnɡ)
B.云宵(xiāo) 竹筛(shāi)
秕谷(pǐ) 东方朔(shuò)
C.攒成(cuán) 蝉蜕(tuì)
盔甲(kuī) 拗过去(ǎo)
D.菜畦(xí) 斑蝥(máo)
皂夹(jiá) 确凿(zá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花园中的每一朵花都像是大自然的杰作,让人不禁生出_______之心。那位_______的园丁总是微笑着,耐心地照料着这些生命。_______你在某个清晨来到这里,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花朵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此时,花园中_______,游客们都在赞叹着眼前的美景,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A.恭敬 和睦 倘若 人声嘈杂
B.敬畏 和蔼 倘若 人声鼎沸
C.恭敬 和蔼 即使 人声鼎沸
D.敬畏 和睦 即使 人声嘈杂
3(2025·沈阳浑南区期中)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②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③一个人能否获得大的能量,取得高的成就,关键是进行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④阅读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
A.“过程”“丰富”“关键”都是名词,“是”是动词。
B.“深邃”“巅峰”“高尚”都是形容词,“进行”是动词。
C.②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无误。
D.③句是病句,应该在“关键是”后面加“是否”。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等。
C.《朝花夕拾》的原题为《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D.《朝花夕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风气。
5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肖像描写)
B.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语言描写)
C.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动作描写)
D.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动作描写)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2、7段,完成问题。(12分)
6第2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对百草园进行描写 请结合文句列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4分)
答:
7作者描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时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这四件事。(4分)
答:
8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第2、7两段的描述中,“乐”体现在哪里 (4分)
答: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4分)
缝纫机中的素年锦时
刘鹏
①我们兄妹特别幸福,有一位会裁缝的父亲,在节衣缩食的岁月里,我们过春节却一定能穿上父亲亲手为我们裁制的新衣。那些衣服上有温度、有关怀,也留存着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犹记得我八岁那年的春节前夕,雪季来得格外突然,父亲焦急地站在门口,说:“这雪怕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我还是出去一趟,买点儿棉布回来。”母亲正要拦住,父亲却已换了雨靴撑着伞出去了。天黑才见父亲拎着两包东西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厚厚的雪赶回来,到家后他就拿起软尺迫不及待在我们身上比画,比画完又平铺布匹,拿石膏笔在上面勾勒。线条每走一笔,布匹咝咝作响,宛若在和父亲私语。那画面那声音,至今记忆犹新。
②临近春节的前几天,每次开饭,母亲几乎都要三催四请,父亲才会放下手中的布。匆匆吃完,父亲又赶紧坐到缝纫机前按照画好的线路裁剪,摇动缝纫机穿针走线。那时候,我家还没有通电,都是用罩子灯照明。罩子灯摆放在窗台上,光照范围狭小,父亲不得不趴到布料上,才能看清走线与拷边。母亲想把罩子灯凑近缝纫机,又怕不小心打碎了灯盏或烧坏了布料,只能任父亲继续地熬着眼忙至更深的夜。就这样,我们兄妹又一年穿上了春节新衣,站在皑皑雪地里和父母合影,记录下那艰苦环境中的素年锦时。
③有一年开学,父亲给了我一只新书包。这书包不再是军绿色的帆布挎包,而是双肩背包。书包上印满漂亮的图案,有人造卫星、航天飞船,还有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我背着新书包上学时,一路上收到了无数艳羡的目光。我说:“我爸爸买的!”有同学不信:“你爸爸哪有钱买这么好的书包 ”我对他们的话嗤之以鼻,昂起头反问:“怎么就不能买了 怎么就买不起了 我爸会做缝纫,能用缝纫机赚好多钱,还能给我们做最好看的衣服!你们爸爸能用缝纫机吗 ”
④我们家的日子确实一天天好起来,父亲除日常工作之外,还经常接一些零散外包活儿,他做工精细,常被请去服装公司做大师傅。缝纫机虽小,但父亲却用它织出了我们全家的锦绣生活。
⑤素年或许艰难,但可以与父亲一起见证家境的变化,这份经历很珍贵。从我记事起的很多个夜晚,都是缝纫机旁的荧荧灯火伴我从睡梦中醒来,我常远远地、静静地看着父亲穿针引线,不知何时再度入眠。那晚,我清晰地看到他被针扎了手指,我们父子几乎同时“啊呀”出声,父亲一转头看到了我的惊恐,连忙忍住疼痛,让我快快睡觉。我不肯,说着已经走到父亲身边,“爸爸,你的手被针扎破了!”他明明很疼,反而笑着说:“没有没有,爸爸打铁烧炉子,皮厚着呢!”
⑥“爸爸这又不是给我们自己做衣服,何苦这么一针一线地缝呢 ”父亲顾不得扎得流血的手指,立即严肃起来:“工作可马虎不得,你偷一时懒,天晓得的!别人取走衣服,穿在身上给大家看,顾客晓得的!经年日久,行里人讲究口碑,众人都晓得的!兢兢业业做事,孩子你自己的心要晓得的!”我似懂非懂地返回床上睡觉,躲在阴影里看他把那只刺破的手指含在嘴里,片刻后又坐下踩动缝纫机。素年匆匆,但父亲谆谆教导的话语与缝纫机工作的声音一起回响耳畔,以至于后来独自行走在外不曾也不敢遗忘,家教的力度为我的成长定格出一个个锦绣时刻。
⑦但后来,父亲害了青光眼,视力大为下降,再也无法坐在缝纫机前缝缝补补,织就他心中的锦绣生活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时常看到他在午后,用一块软布料小心擦拭那台缝纫机。在擦拭的过程中,那些美好的素年锦时就像一河清波荡漾在了我们的心头,潋滟着晴好暖阳,洋溢着美丽芬芳。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9“素年锦时”在文中指“朴实岁月里的美好时光、难忘事件”。请结合全文,概括本文记录的缝纫机中的“素年锦时”。(3分)
10阅读文章第①段时,小语和小雯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你认同谁的看法 为什么 (3分)
11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母亲”所占篇幅很少,完全可以把相关片段删去。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2本文结尾留有余音,请你从语言运用和主题表达两个角度分析结尾段的妙处。(4分)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3假如你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请你根据下面情境设置完成任务。(6分)
(1)你发现“百草园”里存在乱丢垃圾、乱折花木等现象。假如你遇到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你会怎么劝说 请写出来。(2分)
(2)“三味书屋”管理处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现向社会征集提示语,请你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2分)
(3)“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百草乐园,鸟语花香添童趣。
下联:
【写法借鉴】
14作者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描写捕鸟的情景,让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仿佛可以听见他紧张的心跳、兴奋的欢呼,文章也因此具体丰满。请你也用“动作分解”的方法,具体描写一下做游戏或参加某种活动的过程,试着写一下吧!(100字左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