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0往事依依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10往事依依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05:28

文档简介

10 往事依依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寂寞(mò)  浩渺(miǎo)
徜徉(shànɡ ) 走头无路(tóu)
B.慷慨(ɡǎi) 携刻(juān)
雕镂(lòu) 历历在目(lì)
C.婵娟(chán) 素娥(é)
凝视(nínɡ) 谆谆教导(zhūn)
D.水浒(xǔ) 铭刻(mínɡ)
橘绿(jú) 眼花瞭乱(liá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往事如陈年佳酿,_______了我们的心田;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瞬间,仿佛拥有魔力,不经意间便能_______心弦;它们为我们的生活_______了无尽的韵味与色彩;而当我们_______这些往事时,总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与感动。
A.注满  推动  增强   凝注
B.填满  触动  增强  凝思
C.填满  推动  增添  凝思
D.注满  触动 增添  凝注
3(2025 沈阳沈河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①正确认识美育,培育美好心灵。②如今,不少家长将儿童绘画作为家庭美育的“入门课”,鼓励孩子从小拿起画笔尽情挥洒。③但一些家长对绘画的认识产生误区,将画得“像”等同于画得“好”,使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难以施展。应当注意,美术不只是一门造型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活动。④这样,孩子们才能逐渐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发展。⑤美育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画画唱歌、跳舞等技能,而是帮助孩子们感受世界,从而增强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A.加点的“培育”和“培养”是近义词。
B.第⑤句中“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应将“鉴赏美”和“表现美”互换位置。
C.从排序上看,第④句与第⑤句的顺序应互换。
D.画线句有语病,应将“培养”改为“树立”。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
A.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
B.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C.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D.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青女素娥俱耐冷”中,青女指嫦娥,素娥指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五月榴花照眼明”出自唐代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榴花,指石榴花。
D.《南归》是田汉创作于1929年的剧作。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5分)
6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与国文老师相关的往事 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
答: 共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的授课情景。①第一位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大声朗诵,特别是朗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深情的朗诵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②第二位是年轻的喜欢教白话文的老师,他通过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演绎田汉《南归》中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了学生,使作者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响:这些往事培养了作者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力量。
7作者读《千家诗》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对作者有何启示 (4分)
答: 感受:①作者提到读《千家诗》时,领略了四季风光,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②通过吟诵这些诗句,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启示: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通过文学作品去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 
8文中“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这句话有何作用 (4分)
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上文,强调书籍对作者成长的重要影响,同时引出下文对作者阅读经历的进一步描述。②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还突出了书籍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后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回忆这些往事的目的和意义。(4分)
答: 目的:表达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往事的深深怀念。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和与国文老师的深情交往,作者展现了文学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祖国及文学的深厚感情。
意义:这些往事不仅丰富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还激发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为作者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1分)
老师窗前的灯光
韩少华
①如果说人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
②记得那是抗战胜利的时候,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作文簿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由古槐树冠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
③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
④“进来。”老师的声音低而弱。我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
⑤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嗫嚅地说:“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我骗、骗……”
⑥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站起来,到靠后墙那架线装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
⑦还能说什么呢 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
⑧“怎么,你是不是想:抄名家的句子,是谓‘剽窃’,为什么还给打红圈 ”
⑨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
⑩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随之用他那低而弱的声音说:“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 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吗 ”
“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吗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吗 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
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
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吗——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
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半年以后,我告别了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当我拿着入中学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心中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在这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10结合语境,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句。(3分)
  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答: 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1分)写出了老师对“我”后来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点明文章主旨。 
11文中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从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答: ①慈祥和蔼、宽容仁慈。如“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②对学生做文章和做人善于引导。如“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吗”。 
12文章题目中“窗前的灯光”有何含义 (4分)
答: 指“我”读书时看到的崔老师窗内的那盏油灯的亮光;具有象征意义,因为老师熬了自己的生命,也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暗示了老师对学生一生的无私奉献。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13班级以“好书共读”为主题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跨学科学习·艺术]【推荐配图】请从下列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读书活动的配图。你会推荐哪一张 请你说明推荐理由。(3分)
答: 示例:我推荐图片①作为读书活动的配图。图中太阳从摊开的书中升起,直观展现了读书的重要性。太阳象征知识、智慧和启迪,书则是获取这些的源泉。这张图片能激励我们积极阅读,迎接美好未来。 
(2)【邀请老师】班级定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班级内举行“电子阅读面面观”辩论赛,特邀请语文老师担任评委。作为邀请人,你见到李老师,该怎样说 (4分)
答: 示例:李老师,您好!咱们班级定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班内举行“电子阅读面面观”辩论赛,特邀请您担任评委。您有时间吗   10 往事依依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寂寞(mò)  浩渺(miǎo)
徜徉(shànɡ ) 走头无路(tóu)
B.慷慨(ɡǎi) 携刻(juān)
雕镂(lòu) 历历在目(lì)
C.婵娟(chán) 素娥(é)
凝视(nínɡ) 谆谆教导(zhūn)
D.水浒(xǔ) 铭刻(mínɡ)
橘绿(jú) 眼花瞭乱(liá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往事如陈年佳酿,_______了我们的心田;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瞬间,仿佛拥有魔力,不经意间便能_______心弦;它们为我们的生活_______了无尽的韵味与色彩;而当我们_______这些往事时,总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与感动。
A.注满  推动  增强   凝注
B.填满  触动  增强  凝思
C.填满  推动  增添  凝思
D.注满  触动 增添  凝注
3(2025 沈阳沈河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正确认识美育,培育美好心灵。②如今,不少家长将儿童绘画作为家庭美育的“入门课”,鼓励孩子从小拿起画笔尽情挥洒。③但一些家长对绘画的认识产生误区,将画得“像”等同于画得“好”,使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难以施展。应当注意,美术不只是一门造型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活动。④这样,孩子们才能逐渐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发展。⑤美育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画画唱歌、跳舞等技能,而是帮助孩子们感受世界,从而增强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A.加点的“培育”和“培养”是近义词。
B.第⑤句中“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应将“鉴赏美”和“表现美”互换位置。
C.从排序上看,第④句与第⑤句的顺序应互换。
D.画线句有语病,应将“培养”改为“树立”。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
B.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C.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D.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青女素娥俱耐冷”中,青女指嫦娥,素娥指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五月榴花照眼明”出自唐代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榴花,指石榴花。
D.《南归》是田汉创作于1929年的剧作。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5分)
6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与国文老师相关的往事 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
7作者读《千家诗》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对作者有何启示 (4分)
8文中“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这句话有何作用 (4分)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回忆这些往事的目的和意义。(4分)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1分)
老师窗前的灯光
韩少华
①如果说人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
②记得那是抗战胜利的时候,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作文簿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由古槐树冠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
③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
④“进来。”老师的声音低而弱。我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
⑤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嗫嚅地说:“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我骗、骗……”
⑥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站起来,到靠后墙那架线装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
⑦还能说什么呢 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
⑧“怎么,你是不是想:抄名家的句子,是谓‘剽窃’,为什么还给打红圈 ”
⑨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
⑩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随之用他那低而弱的声音说:“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 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吗 ”
“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吗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吗 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
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
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吗——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
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半年以后,我告别了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当我拿着入中学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心中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在这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10结合语境,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句。(3分)
  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答:
11文中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从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答:
12文章题目中“窗前的灯光”有何含义 (4分)
答: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13班级以“好书共读”为主题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跨学科学习·艺术]【推荐配图】请从下列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读书活动的配图。你会推荐哪一张 请你说明推荐理由。(3分)
答:
(2)【邀请老师】班级定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班级内举行“电子阅读面面观”辩论赛,特邀请语文老师担任评委。作为邀请人,你见到李老师,该怎样说 (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