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阅读7《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新课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阅读7《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20:41:5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7.《古诗二首》教案
课题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统编版 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2课时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语言简洁凝练,意境雄浑。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以夸张、比喻的手法展现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想象力。 两首诗均为写景抒情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知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古诗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古诗朗读能力,能借助拼音认读生字,但对古诗中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较困难,如“穷”“疑”等古今异义字。 学生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见过太阳下山、河流等,但对鹳雀楼、庐山瀑布的地理背景了解较少,缺乏相关生活体验,可能影响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有趣的教学方式,对抽象的人生哲理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具辅助教学。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唐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了解王之涣、李白的创作风格及鹳雀楼、庐山瀑布的文化地理背景,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认同与热爱。 语言运用:认识并会写“依、尽、穷、层、炉、烟、遥、川、直、银”,积累相关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关键诗句及“依、穷、遥、疑”等字词含义。 思维能力:通过圈画景物梳理诗中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感知《登鹳雀楼》的哲理、《望庐山瀑布》的夸张与比喻手法,提升信息提取与审美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感受不同诗歌风格的审美价值;可通过绘画、配乐朗诵等方式,将对诗歌的理解转化为创作,深化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把握诗歌节奏;熟练背诵两首古诗;理解两首诗中关键诗句的含义,梳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 难点: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真切感受两首诗分别展现的“山河壮阔”与“瀑布雄奇”的意境,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任务一 了解资料 引入古诗 第一课时 提问:你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吗? 出示中国四大名楼图片(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今天我们要走进其中一座——鹳雀楼,看看诗人王之涣在楼上看到了什么。 3.介绍鹳雀楼,讲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山西省永济市)和名称由来(常有鹳雀停留),以及王之涣登楼创作《登鹳雀楼》的背景。 4.板书课题《登鹳雀楼》,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强调“登”的读音(dēng)。 观察四大名楼图片,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对鹳雀楼产生好奇心。 倾听教师讲解,了解鹳雀楼和诗歌创作背景。 跟随教师齐读课题,读准“登”的字音。
评价任务 课堂参与积极性:☆☆☆ 对鹳雀楼背景的了解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四大名楼和鹳雀楼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解古诗奠定背景知识基础,同时自然引入课题。
学习任务二 初读古诗 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带拼音),提出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教师范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如“欲yù、穷qióng、层céng”)和节奏,再组织分组读、齐读。 4.讲解识字技巧: 加一加:“依(亻+衣)、欲(谷+欠)、穷(穴+力)、层(尸+云)” 字理识字:展示“依”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演变过程,讲解“依”的含义(依存、依靠),组词“依靠、依赖”。 5.介绍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其诗被制成乐曲广为传唱,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 按照要求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读准字音和节奏。 认真倾听教师范读,模仿教师的停顿和语气。 积极参与朗读,根据教师的纠正调整读音和节奏;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指正。 运用“加一加”方法记忆生字,通过字理识字理解“依”的含义,积累词语。 倾听教师介绍,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代表作。
评价任务 古诗朗读情况:☆☆☆ 生字认读和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熟悉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运用多样化的识字方法,降低识字难度,提高识字效率;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主体,丰富文化知识。
学习任务三 品读古诗 了解诗意 1.提出问题: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用圈一圈的方式找出景物。 2.学生圈画后,指名回答,板书景物(白日、山、黄河、海),展示对应的图片(夕阳、西山、黄河、大海),帮助学生直观感知。 3.逐句讲解诗句含义: (1)“白日依山尽”:结合图片,讲解“白日”(傍晚落山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尽”(消失),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最后消失不见)。 (2)“黄河入海流”:讲解“入海流”(流入大海),让学生想象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景象,理解诗句(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更远的景色)、“一层楼”(更高的楼),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并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4.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要求读出景物的壮阔和对哲理的感悟。 再读古诗,认真圈画诗句中的景物,思考后积极回答教师问题。 观察景物图片,结合教师讲解,理解“白日、依、尽”等字词的含义,初步感知诗句描绘的画面。 倾听教师逐句讲解,通过想象黄河奔流入海的景象,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参与讨论,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评价任务 景物提取准确性:☆☆☆ 诗句含义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圈画景物,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借助图片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突破难点;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蕴含的哲理,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习任务四 拓展延伸 学写生字 1.拓展延伸:提问“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学习上想更优秀、遇到困难不退缩),并举例说明“当我们想提高成绩时,可以对自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导背诵:出示古诗背诵填空(“()依山尽,()入海流。欲穷(),更上()”),组织学生填空背诵,先指名背,再齐背。 3.指导写字: (1)出示“依、尽、穷、层”四个生字,讲解每个字的音序、笔画、结构、部首、组词(如“依”:音序Y,笔画8,左右结构,部首亻,组词“依靠、依次”)。 (2)强调书写提示:“依”的“衣”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尽”的“尺”罩住下方两点,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穷”的穴宝盖第五笔是点,“力”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层”的“尸”从左上包围“云”,“云”的上横在横中线上。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书写姿势和笔画。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拓展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回答,如“学习上想考更好的成绩,就要更努力,像‘更上一层楼’一样”。 根据背诵填空提示,尝试背诵古诗,主动举手指名背诵,再跟随集体齐读背诵。 认真倾听生字讲解,记住每个字的音序、结构、部首和组词。 观察教师范写,注意笔画顺序和书写位置。 在练习本上认真描红、临写,按照教师的指导调整书写。
评价任务 拓展思考的合理性:☆☆☆ 古诗背诵情况:☆☆☆ 生字书写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延伸,将诗歌哲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古诗名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指导背诵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规范的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
背诵任务:将《登鹳雀楼》美美地背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评价。 实践任务: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把诗中描绘的景象画下来,下节课分享。 识字任务:在练习本上规范书写“依、尽、穷、层”,每个字写3遍,并组1个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借“四大名楼”图片、鹳雀楼背景讲解导入,激发兴趣,为理解诗意铺垫,落实文化自信目标。 2.用“加一加”“字理识字” 教生字,多形式朗读指导节奏,多数学生掌握生字且能流利读诗。 3.从圈画景物到逐句解词,再讨论哲理,逐步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思维。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 “站得高看得远” 哲理理解浅,未联系生活。 2.“层”“穷” 字书写细节指导不足,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 3.拓展提问参与度低,未设小组交流,知识迁移弱。 3.改进方向 1.用“看黑板”“踮脚取物” 等生活体验帮学生悟哲理。 2.拆解易错字书写,加同桌互查,强化规范。 3.拓展环节改小组讨论,提升参与度,加强知识与生活联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7.古诗二首
第四单元·阅读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二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了解资料,引入古诗
学习任务一
激趣导入
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吗?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了解资料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学习任务二
初读课文
朗读要求: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读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dēng

jìn

qiónɡ
cénɡ
tánɡ




亻+衣
谷+欠
穴+力
尸+云
识字技巧
加一加
识字技巧
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依”的演变过程:
字理识字
了解作者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很多诗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品读古诗,了解诗意
学习任务三
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整体感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


黄河
白日依山尽,
白日: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尽:消失。这里指太阳依傍着西山渐渐西沉,最后都看不见了。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下沉。
远景
黄河入海流。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入海流:流入海。
近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再读这两句古诗,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虚数,指更远。
一层:虚数,指更高。
要是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所思所想
深化主题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学写生字
学习任务四
思考: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拓展延伸
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
背诵古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 )依山尽,
( )入海流。
欲穷( ),
更上( )。


qióng

jìn

左右结构
céng

书写指导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音序:Y 笔画:8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亻
组词:依靠 依次 依恋
书写提示:“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jìn
音序:J 笔画:6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尸
组词:尽头 尽力 尽情
书写提示:“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qióng
音序:Q 笔画:7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穴
组词:穷尽 穷人 变幻无穷
书写提示:穴宝盖起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点不是捺。“力”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要稍穿插进穴宝盖中。
céng
音序:C 笔画:7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尸
组词:云层 层次 层出不穷
书写提示:“尸”从左上包围“云”;“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黄河入海流
登楼所见
白日依山尽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登楼所思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布置作业
1.背一背——把这首诗美美地背给家长听。
2.画一画——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
学好语文 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