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 七年级下册的(2024)下册 第二单元 猛听得金鼓响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音乐 七年级下册的(2024)下册 第二单元 猛听得金鼓响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17 21: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音乐文化背景知识,但对于中国传统学情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过京剧。这个唱段比较长,学唱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可选择其中的几个乐句来教唱,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京剧的韵味、能有韵味地演唱这几个乐句即可。本节课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营造戏曲文化氛围,弘扬传统国粹文化。
【教材分析】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该剧讲述穆桂英重披战甲,率军出征的故事。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到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第一句“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画角声震”是从板上起唱的,第二句“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是过板起唱的。这个唱段适合独唱。
【设计思路】
国粹京剧文化正在和我们尤其是青少年渐行渐远。因此,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仅仅一节音乐课根本无法面面俱到。
所以,本课我仅围复习些简单的京剧的基本知识和易于学生学习的
知识点作为入门学习京剧的敲门砖,让学生从唱腔、唱词体会京剧艺术的美感,感受京剧的韵味,拉近学生与国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
了解传统风格特点。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
教学过程和方法
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西皮流水板式;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 具】
多媒体、钢琴、二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范唱 感受京剧
老师为学生演唱戏曲,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戏曲剧种。
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伴奏,教师演唱
生回答,引出本节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戏曲片段,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兴趣。
吊嗓练习 入门京剧
(情绪、唱腔)再次聆听名家演唱,边听边思考此唱段情绪和京剧唱腔的特点。
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并回答。
教师带领学生做吊嗓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穆桂英挂帅》背景故事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情,通过思考京剧唱腔的特点为后面吊嗓和演唱做铺垫。
体验尝试 学唱京剧 (约25分钟)
(节拍)教师引导,带领同学们打节拍,简单过“西皮流水板式”知识点。
带领学生跟钢琴音频伴奏打一遍前四句的节拍。
【设计意图】体验戏曲的风格,增强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节奏感。打准确西皮流水1/4拍节奏型为后面演唱做基础。
(旋律)教师带领同学们用“yi”音模唱找到京剧假嗓音高的位置。
教师弹琴带领学生逐句教唱。
(上口字)教师再次范唱,学生小组讨论找到这遍哪些字的读音发生改变。
学生跟音频伴奏演唱一遍,加入上口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聆听,对比,讲授京剧上口字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后续演唱中代入京剧韵味。
(装饰音)教师讲授装饰音知识点并带领学生演唱乐句。
(动作表演)教师教授学生典型的几个京剧旦角表演动作。以预备动作和“壮志凌云”为例。
请学生到前面来展示。教师与全班同学带表演再次演唱前4句。
【设计意图】学习京剧典型的几个旦角动作并自由发挥即兴创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的特点,更加热爱传统戏曲文化。
结语
板书设计: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有板无眼 上口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围绕京剧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展开,从感受京剧,了解京剧到学唱京剧。开始部分设计成教师演唱京剧选段,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为了唱好这几首京剧选段,我认真的练习了很久。学唱京剧不同与学唱歌曲,除了学会唱外,还要找到京剧的“味”,这个在课堂教学中,是个难点问题,在课堂上也给学生强调了京剧演唱的发音及韵味,本节课基本是按教案设计的内容完成的,学唱部分占主要时间,学生学习的兴趣较高,为青少年普及、弘扬了中国国剧—传统戏曲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