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同步辅导讲义(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同步辅导讲义(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10:57:50

文档简介

由一道中考题说十字架模型
中考题呈现 (2023·黄石)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且BM=CN,AN与DM相交于点P.
(1)求证:△ABN≌△DAM;
(2)求∠APM的度数.
思路点拨:(1)由正方形的性质,利用SAS证明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的性质可知∠MAP=∠ADM,由∠MAP+∠AMP=∠ADM+∠AMP即可求得∠APM的度数.
方法总结:分别连接正方形两组对边上任意两点,若连线互相垂直,则连线相等,此结论称为正方形中的十字架模型,总结如下:
图 示 证 明
十字模型 已知ABCD为正方形,若AF⊥BE(EG⊥FH),则AF=BE(EG=FH) 方法一 方法二
分别将FH,EG平移至AM,BN位置(作平行线),证明△BAN≌△ADM 过点E作EM⊥BC于点M,过点F作FN⊥AB于点N,证明△EMG≌△FHN
E
D
H
B
G
E
D
E D
0
变形
F
B
C
B
G
NE
D
H
M
E
H
N
B
M利用对角线的性质巧计算
一、利用矩形对角线的性质计算
例1 如图1,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BC的中点.若∠OBC=25°,则∠BOE= .
分析:易知△OBC为等腰三角形,从而可求出∠BOC,进而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求∠BOE.
解:在矩形ABCD中,BO=OC,所以∠OBC=∠OCB=25°.
所以∠BOC=130°.
在等腰△OBC中,点E是BC的中点,所以∠BOE=∠COE=65°.
二、利用菱形对角线的性质计算
例2 如图2,菱形ABCD中,∠ADC=140°,CF⊥DB,则∠DFC= .
分析:由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可求出∠FDC,进而利
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可求∠DFC.
解:在菱形ABCD中,∠ADC=140°,所以∠FDC=∠ADC
=70°.在Rt△DFC中,∠DFC=90°-∠FDC=20°.
三、利用正方形对角线的性质计算
例3 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一点,BE⊥PC,垂足为E,AP=3,BE=4,则△BPC的面积是 .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知PC=AP=3,从而
易求△BPC的面积.
解:连接AC,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对角线AC与BD互相垂直平分.所以PC=AP=3,所以S△BPC=PC·BE=×3×4=6.
例4 如图4,点E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点,EF⊥AB,EG⊥BC,垂足分别为F、G.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10,则四边形EFBG的周长为 .
分析:由正方形性质,易知△AEF和△EC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有CG=EG,又EF=GB,所以四边形EFBG的周长=2(EG+EF)=2(CG+GB)=2CB.
解:因为EF⊥AB,EG⊥BC,所以∠EFB=90°,∠EGB=90°.
又∠B=90°,所以EF∥GB,EG∥BF,所以四边形EFB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GB.
因为∠ACB=45°,所以△AEF和△EC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CG=EG.
所以四边形EFBG的周长=2(EG+EF)=2(CG+GB)=2CB=20.
图1
A
B
D
C
O
E
A
B
C
D
图2
F
C
A
B
C
D
P
图3
E
D
C
B
A
E
G
F
图4矩形折叠问题解法展示
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中考中,矩形的折叠问题因其知识面覆盖广、操作性强、解法灵活等,深受命题老师的喜爱,下面举例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例 如图1,数学实践课上,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老师要求大家对矩形ABCD进行如下操作:①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大于BC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E,F,作直线EF交BC于点O,连接AO;②将△ABO沿AO翻折,点B的对应点落在点P处,作射线AP交CD于点Q.若AD=5,AB=3,求线段CQ的长.
解析:方法一:连接OQ,如图2.
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AB=CD=3,AD=BC=5,∠B=∠C=∠D=90°.
由作图,知OB=OC.
由折叠的性质,得AP=AB=3,OP=OB,∠APO=∠B=90°,所以OP=OC,∠QPO=∠C=90°.
又因为OQ=OQ,所以Rt△QPO≌Rt△QCO(HL).所以PQ=CQ.
设PQ=CQ=x,则AQ=3+x,DQ=3﹣x.
在Rt△ADQ中,由勾股定理,得AD2+DQ2=AQ2,即52+(3﹣x)2=(3+x)2,解得x=.
所以线段CQ的长为.
方法二:将△ABO绕点O旋转180°至△RCO处,如图3.
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AB=CD=3,AD=BC=5,∠B=∠BCD=∠D=90°.
由旋转的性质,得RC=AB=3,∠R=∠BAO,∠OCR=∠B=90°.
所以∠OCR+∠BCD=180°,即点D,C,R共线.
由折叠的性质,得∠BAO=∠QAO,所以∠QAO=∠R.所以QA=QR.
设CQ=x,则QA=QR=3+x,DQ=3﹣x.
在Rt△ADQ中,由勾股定理,得AD2+DQ2=AQ2,即52+(3﹣x)2=(3+x)2,解得x=.
所以线段CQ的长为.
牛刀小试
如图4,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点A落在点P处,折痕为EF. 若CD=4,EF=5 ,求BC的长为 .
牛刀小试答案:用好性质破解菱形计算
一、求线段的长
例1 如图1,菱形ABCD的周长是4 cm,∠ABC=60°,那么这个菱形
的对角线AC的长是(  )
A. 1 cm B. 2 cm
C. 3 cm D. 4 cm
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AC是对角线,所以AB=BC=CD=AD.
因为∠ABC=60°,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C=AC.
因为菱形ABCD的周长是4 cm,所以AB=BC=AC=1 cm.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菱形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2 如图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A作AH⊥BC
于点H,已知BO=4,S菱形ABCD=24,则AH=   .
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BO=DO=4,AO=CO,AC⊥BD,所以BD=8.
因为S菱形ABCD=AC·BD=24,所以AC=6.
所以OC=AC=3,所以BC==5.
因为S菱形ABCD=BC·AH=24,所以AH=.
故填.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菱形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菱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二、求面积
例3 把图3-①中的菱形沿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将这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拼成如图3-②,图3-③所示的正方形,则图3-①中菱形的面积为   .
图3
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OA=OC,OB=OD,AC⊥BD.
设OA=x,OB=y.
根据题意,得解得
所以AC=2OA=6,BD=2OB=4.
所以S菱形ABCD=AC·BD=×6×4=12.
故填12.
点评:菱形的对角线将图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对称助力 轻松解题
菱形、矩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在求解与之有关的问题时,应用其对称性,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1 如图1,菱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与坐标原点O重合,点A(﹣2,5),则点C的坐标是(  )
A.(5,﹣2) B.(2,﹣5) C.(2,5) D.(﹣2,﹣5)
图1
思路点拨:由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可知A,C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从而可得点C的坐标.
例2 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线交AD,BC于点E,F.若AB=3,BC=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图2
思路点拨:由矩形是以对角线交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可知将△BOF旋转可得到△DOE,将△ABC旋转可得到△CDA,从而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矩形ABCD面积的一半.
例3 如图3,BD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E是BD上一点,F是C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CE,EF,AF.若DE=DC,EF=EC,则∠AFE的度数为 .
图3
思路点拨:如图3,连接AE,由正方形的对称轴为对角线所在直线可得AE=CE=EF,∠DEC=∠DEA,∠BDC=∠ADC=45°,由DE=DC,EF=EC,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AEF的度数,进而可求得∠AFE的度数.
答案:例1 B 例2 6 例3 45°精彩菱形 在变式中绽放
【课本原题】如图1,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且AC=16,BD=12,求菱形ABCD的高DH.(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教材P9习题1.3第3题)
图1
思路分析:先由菱形的性质得出AC⊥BD,OA=OC=8,OB=OD=6,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10,最后根据菱形的面积公式得出S菱形ABCD=·AC·BD=AB·DH,即可求得DH=9.6.
变式1 如图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8,BD=6,OE⊥BC,垂足为E,则OE= .
图2
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AC⊥BD,OB=OD=BD=3,OA=OC=AC=4.
在Rt△OBC中,由勾股定理,得BC==5.
因为OE⊥BC,所以OE BC=OB OC,解得OE=.
变式2 如图3,在菱形ABCD中,AC,BD交于点O,DE⊥BC于点E,连接OE,若∠ABC=140°,则∠OED=   .
图3
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OBC=∠ABC=70°,OB=OD.
因为 DE⊥BC,所以∠BED=90°.
在Rt△BED中,OE为斜边BD上的中线,所以OE=BD=OB.所以∠OEB=∠OBE=70°.
所以∠OED=∠BED-∠OEB=90°-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