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时动物的“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1课时动物的“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04: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动物的“家”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1~2年级“生物与环境”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能观察常见动物的生活环境,描述其栖息地特征,初步理解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本课通过观察鸟巢、蚁巢、蟹洞、松鼠窝等典型动物居所,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利用自然材料建造住所的现象,感知自然界中生命体为生存而创造空间的本能行为,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同时结合“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领域的启蒙要求,初步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为后续学习材料知识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模型,说出至少三种动物“家”的名称及其居住者,如鸟巢是小鸟的家、蚁巢是蚂蚁的家、蟹洞是螃蟹的家、松鼠窝是松鼠的家;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这些“家”的外形特点,如“圆形”“隐蔽”“高悬”“地下”等;能列举出动物建“家”所使用的材料,如树枝、树叶、泥土、草茎等,并知道这些材料都来自大自然,未经人工加工,属于“自然物”;能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如果我们也用这些材料建房子会怎样”,初步意识到人类建房需要更坚固耐久的材料;在小组交流中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倾听同伴的意见,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学习重点 认识几种典型动物“家”的名称与形态特征,了解它们分别由哪些动物建造和使用;能够识别并说出动物建“家”所用的常见自然材料,如树枝、泥土、干草、树叶等;理解“自然物”是指直接来自大自然、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原材料这一基本概念;通过对比思考,初步感知动物与人类在建造居所时材料选择上的差异。
学习难点 准确理解“自然物”这一抽象概念,能将其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物”区分开来;在观察图片时能提取关键信息,如鸟巢的位置(树杈间)、结构(由细枝编织而成)、内部状态(有蛋或雏鸟)等,并进行有条理的描述;将零散的观察结果归纳为“动物用自己的方式建造适合生存的家”这一整体认知;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小动物(如蚂蚁、螃蟹)存在畏惧心理,影响观察兴趣,需加以疏导。
评价任务 1. 观察表达:能准确指出图中的四种动物“家”分别是什么,并说出对应的动物名称。
2. 材料列举:能说出每种“家”主要用了哪些材料,如“鸟巢用了树枝和干草”。
3. 概念辨析:能判断“泥土”“木头”“石头”是否属于自然物,并解释原因。
4. 对比推理:能简单回答“如果我们住进鸟巢会怎么样?”等问题,说明人类需要更大的、更结实的房子。
5. 参与态度: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能认真倾听他人观点,表现出合作学习的良好姿态。
资源
与建议 教材中的四幅组合图片(鸟巢、蚁巢、蟹洞、松鼠窝)是核心教学资源,教师应提前熟悉图像细节。可补充高清实景照片或短视频片段(无声播放)增强直观感受,但避免使用动画或拟人化表现以免误导。准备一些真实的自然材料样本,如一小段带叶的树枝、一团干草、一块湿润的泥土、几片落叶等,供学生近距离触摸感知。使用磁贴或卡片制作动物与“家”的配对游戏材料,用于课堂互动。建议采用两人结对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观察与讨论,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共同描述。提醒学生尊重生命,不破坏野外动物的巢穴。对于胆小的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如“小小观察员”)降低心理压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动物的“家”
小鸟 → 鸟巢 → 材料:树枝、干草、树叶……
蚂蚁 → 蚁巢 → 材料:泥土、沙粒……
螃蟹 → 蟹洞 → 材料:沙土……
松鼠 → 松鼠窝 → 材料:树枝、苔藓……
共同点:都用自然界的材料
自然物:来自大自然,没加工
人类建房:需要更坚固的材料



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引出主题。
教师以亲切平实的语言开启课堂:“同学们,每天放学后我们都回到一个温暖的地方,那里有爸爸妈妈,有我们的床和玩具,我们叫它‘家’。其实啊,不只是人类有家,很多动物也有自己的家。你们见过哪些动物的家呢?”让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在公园、乡下或电视上看到过的动物居所。当学生提到“鸟窝”“蚂蚁窝”时,及时肯定并追问:“你能说说那个窝是什么样子的吗?在哪里看到的?”通过生活经验唤醒已有认知,营造轻松对话氛围。接着出示教材第4页的小女孩蹲坐观察房屋模型的插图,引导学生注意她的动作和神情,“你看,这个小朋友也在仔细观察一个小房子,她可能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好奇动物是怎么建家的?”由此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动物的“家”。
(2)、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驱动问题。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动物的‘家’”,并用引号强调这个“家”不是人类意义上的住宅,而是动物生活的场所。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当一回小小动物学家,一起来观察几种有趣的动物‘家’,看看它们长什么样,是谁住在那里,最重要的是——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然后提出两个贯穿始终的驱动性问题:“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它们用哪些材料建造自己的家?”将问题写在黑板一侧,告诉学生待会儿每观察一种“家”都要试着回答这两个问题,帮助他们带着目的去探究。
二、观察探索,认识动物之家。 (1)、整体观察四类动物的家。
指导学生翻开教材第4页,聚焦于中间的四幅组合图片。先让学生整体浏览一遍,不要急于说话。随后采用“我说你指”的方式检验初步认知:“请找到鸟巢在哪一幅图?用手轻轻点一下。”确认全班都能定位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教鞭指出位置,并尝试描述:“这是鸟巢,看起来圆圆的,挂在树上。”教师适时补充:“对,通常建在高高的树杈之间,这样比较安全。”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引导学生识别蚁巢(地下的小土堆)、蟹洞(沙滩上的小孔)、松鼠窝(树上的大团树枝)。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谁的家”这一对应关系,建立名称与图像的联系。
(2)、分组细察,记录发现。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重点研究一幅图。发放观察记录单模板,内容包括“动物名称”“家的名字”“位置在哪里”“形状像什么”“用了哪些材料”五个栏目。要求小组成员共同看图,边讨论边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角度:“看看鸟巢外面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看到里面的蛋?”“蚁巢周围有没有散落的泥土颗粒?”“蟹洞口的沙子是不是被挖出来了?”“松鼠窝里面的树枝是怎么缠在一起的?”鼓励学生用放大镜(如有)模拟科学观察。五分钟后组织全班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根据回答在黑板对应位置补充关键词,如“树枝编织”“泥土堆积”“沙土挖掘”“树枝缠绕”等,逐步完善板书内容。
三、研讨交流,提炼核心概念。 (1)、聚焦材料,引入“自然物”。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发现:“我们发现小鸟用树枝和干草做鸟巢,蚂蚁用泥土建蚁巢,螃蟹在沙土里挖洞,松鼠用树枝搭窝。这些树枝、泥土、沙土、干草,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明白这些都是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的,不需要工厂生产或人工制造。此时正式引出“自然物”这一科学词汇,写在黑板上,并给出定义:“像草、泥、树枝、树叶这样,来自大自然、没有经过加工的东西,我们叫它‘自然物’。”举例巩固:“那么石头是自然物吗?水呢?空气呢?”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加深理解。
(2)、对比反思,引发深层思考。
提出研讨问题:“如果我们人类也用这些自然物来建房子,比如用树枝和泥巴盖一间屋子,住在里面会怎么样?”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可能出现的回答有:“下雨天会漏雨”“风一吹就倒了”“不够大,一家人挤不下”“容易有虫子爬进来”等。教师总结:“看来,虽然动物们很聪明,能用自己的方式建家,但这些自然物做的房子对我们来说还不够坚固、不够舒适。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好的材料来建造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房子。”顺势埋下伏笔:“那人们到底用了哪些材料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3)、拓展延伸,拓宽视野。
布置课外任务:“除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四种,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自己的特别的家吗?比如蜘蛛网、蜜蜂的蜂巢、兔子的洞穴等等。你可以回家查一查资料,或者问问爸爸妈妈,下次上课带来和大家分享。”同时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附近的树林或花园里寻找真实的鸟巢(只许看不许碰),体验自然观察的乐趣,但必须强调安全与保护动物的原则。



程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观察与描述活动:学生独立翻阅教材图片,按照教师提示的观察顺序,逐一识别四种动物的家,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外观和位置特点。
2. 小组合作填表:在小组内分工协作,一人负责读题,一人执笔填写,其他人提供意见,共同完成《动物的家观察记录单》,锻炼团队配合能力。
3. 分享与倾听练习:每位小组代表站在讲台上清晰陈述本组发现,其余同学保持安静倾听,听完后可举手补充或提问,培养良好的表达与倾听习惯。
4. 概念辨析游戏:教师出示若干物品卡片(如木块、塑料瓶、铁钉、棉花、玻璃杯、石子),学生判断哪些属于自然物,并说明理由,即时巩固新知。



测 1. 连线题:将左边的动物与右边对应的“家”正确连接。
小鸟 蚁巢
蚂蚁 蟹洞
螃蟹 鸟巢
松鼠 松鼠窝
2. 填空题:燕子用______和______等建造它的巢,这些材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______。
3. 判断题:下列哪些是自然物?在括号内打“√”。
( )泥土
( )砖头
( )树叶
( )塑料袋



容 1. 回家向家人讲述今天学到的四种动物的“家”,重点说明它们分别用了什么材料建造。
2. 在小区或公园散步时,试着找一找有没有鸟巢或其他小动物的痕迹(禁止触碰或破坏),回来画一幅简单的观察图。
3. 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选择在哪里建你的巢?为什么?


性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认识动物如何利用自然物建家”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导入环节通过生活化提问激活旧知,迅速切入主题;观察环节通过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落实“能识别并描述”的目标;研讨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达成“理解自然物”和“对比人类需求”的认知提升;作业设计延续课堂探究,鼓励家庭互动与实地观察,体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所有评价任务均指向学习目标的关键行为表现,确保教学评一致。



思 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尤其是小组观察环节气氛活跃,但个别小组出现争抢发言权的情况,今后应在合作规则上进一步明确轮流表达的要求。
2. “自然物”概念的引入较为顺利,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但仍有少数学生混淆“棉花”(虽来自植物但经过加工)是否属于自然物,需在后续课程中通过更多实例加以澄清。
3. 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建议下次可将部分讨论移至下一课时开头作为复习导入,保证本课主体内容的完整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