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2课时我们的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2课时我们的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04:5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我们的家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领域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本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常见的建筑材料,认识其种类与基本特性。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材料的物理属性(如硬度、轻重、柔韧性),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探究技能。同时结合“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类为了满足更安全、舒适的生活需求,使用多种人造材料建造房屋,体会材料进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科学思维萌芽,为后续开展小房子建造项目奠定知识基础。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样本,说出人们常用砖、瓦、钢筋混凝土、玻璃、金属等材料建造房屋;能列举出至少三种建筑材料,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它们的特点,如“石头很硬”“木头较轻”“玻璃透明”;能运用“看一看、掂一掂、弯一弯、用指甲刻画”等方法比较两种材料(如金属与木头)在颜色、光泽、重量、硬度、柔韧性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人造物”是指经过人类加工制造出来的物品,知道建筑材料大多属于人造物;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与讨论,记录观察结果,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认识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木头、砖块、玻璃、金属、钢筋混凝土等,了解它们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位置(如墙体、屋顶、门窗、框架);掌握通过感官和简单操作进行材料比较的基本方法,即视觉观察外观、手感触觉轻重、弯曲测试柔韧度、指甲刻画检验硬度;理解“人造物”的概念,知道这些材料是经过人类加工处理后才用于建房的,与动物使用的自然物有本质区别;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比较金属与另一种材料》记录单,如实填写观察所得。
学习难点 准确理解“人造物”这一抽象术语,能将其与“自然物”明确区分,例如认识到虽然木材来自树木(自然物),但经过切割打磨成板材后已成为人造物;在进行材料比较实验时,如何规范操作以获得可靠结果,如“弯一弯”时力度要适中且一致,“刻画”时不损伤皮肤或材料表面;将零散的感官体验归纳为系统的材料特性描述,避免仅停留在“这个重那个轻”的简单判断上;部分学生可能对金属材料存在刻板印象(如认为所有金属都很重),需通过实际对比打破认知偏差。
评价任务 1. 名称识别:能正确指认出示的几种建筑材料样本,并说出其名称。
2. 特性描述:能用“坚硬”“光滑”“沉重”“透明”等词汇准确描述某一材料的典型特征。
3. 实验操作:能按照步骤完成“看、掂、弯、刻”四项比较活动,动作规范,注意安全。
4. 记录能力:能在《比较金属与另一种材料》记录单上清晰写出两种材料在各项测试中的表现差异。
5. 概念辨析:能判断某材料是否为人造物,并说明理由,如“玻璃是沙子熔化后制成的,所以是人造物”。
资源
与建议 准备真实或仿真的建筑材料小样,每组一套,包含:一小段原木或木条、一块红砖碎片(边缘打磨光滑)、一片安全玻璃(或亚克力板替代)、一块铁片或铝箔、一段钢筋截面、一张瓦片、一块泡沫板(代表保温层)。提供放大镜辅助观察。打印《比较金属与另一种材料》记录单,每人一份。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每组指定一名材料管理员负责领取和归还物品。强调实验纪律,特别是使用玻璃和金属时不得抛掷、敲击,刻画时只允许用指甲轻轻划动。可提前布置学生在家收集废弃的小建材样品(如碎瓷砖、旧钉子),增强参与感。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如“你家的窗子是什么做的?”“阳台栏杆摸起来怎么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我们的家
建筑材料:
木头 → 轻、易弯、能刻痕
砖块 → 硬、重、不易弯
玻璃 → 透明、光滑、脆
金属 → 有光泽、重、难弯、难刻画
比较方法:
看一看 → 颜色、光泽
掂一掂 → 轻重
弯一弯 → 柔韧性
刻画 → 硬度
人造物:经加工,性能更强



程 一、复习导入,建立联系。 (1)、回顾前知,引发对比。
教师先带领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昨天我们认识了小鸟、蚂蚁、松鼠这些动物的‘家’,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引导学生回答“树枝、泥土、干草”等自然物。接着提问:“那我们人类的房子又是用什么材料盖的呢?你见过哪些?”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出现的回答有“砖头”“水泥”“玻璃”“铁门”等。教师顺势总结:“没错,人们的房子用了更多样的材料,而且很多都不是直接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是经过人工制造的。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我们的家。”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我们的家”,并与上节课的“动物的‘家’”并列,形成鲜明对比,激发探究欲望。
(2)、展示图片,丰富认知。
出示教材第5页的背景图,其中包括传统木屋、石墙房、土坯房以及现代高楼大厦等多种房屋类型。引导学生观察:“你看这张图里有哪些不一样的房子?它们分别用了什么材料?”逐幅讲解:茅草屋顶木屋主要用木材和茅草;石墙房屋用天然石材堆砌;土坯房屋由晒干的泥块垒成;而远处的高楼则明显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和大面积玻璃幕墙。指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不断改进材料,让房子变得更坚固、更明亮、更高大。”引出“人造物”概念:“像砖、水泥、玻璃这些,都是把自然界的原料拿去工厂加工后做出来的,我们叫它‘人造物’。”
二、探索实践,比较材料特性。 (1)、明确任务,介绍方法。
向学生宣布今天的探究任务:“我们要当小小材料检测员,亲自来试试几种常见建筑材料有什么不一样。”介绍四种基本检测方法:第一,“看一看”——观察材料的颜色、纹理和是否有光泽;第二,“掂一掂”——用手感受材料的轻重;第三,“弯一弯”——小心尝试弯曲材料,看它能不能变形;第四,“用指甲刻画”——轻轻在材料表面划一下,看看会不会留下痕迹。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弯的时候不要太用力,防止断裂伤手;刻画只能用指甲,不能用笔尖或其他尖锐物。”
(2)、分组实验,动手比较。
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材料样本(含金属片、木条、塑料片、玻璃片等)和一张《比较金属与另一种材料》记录单。要求每组选择金属作为固定对象,再任选一种其他材料进行对比。指导学生按顺序完成四项测试,并在表格中填写观察结果。例如,在“特点”栏下分别记录“金属:银白色、有光泽、很重、很难弯、刻画无痕”“木头:黄色、无光泽、较轻、能轻微弯曲、容易刻画出印”。教师巡视各组,及时纠正不当操作,提醒学生如实记录,不凭想象填写。对于难以弯曲的材料,可提示“哪怕一点都没弯,也要写‘不能弯”。
(3)、汇报交流,归纳特征。
实验结束后组织全班分享。邀请几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记录单,并讲述比较过程和发现。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现象,如“铁片比木头重得多”“玻璃一掰就响,不敢再用力”“塑料可以弯成弧形还能弹回去”。教师根据汇报内容在黑板上系统整理各类材料的特性,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特别强调金属的共性:“大多数金属都有亮闪闪的光泽,比较重,不容易被折弯,也很难被划伤,所以常用来做大门、栏杆、屋顶支架。”
三、研讨深化,理解材料用途。 (1)、探讨复合使用的好处。
提出研讨问题:“人们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同的材料来建房子呢?只用一种行不行?”引导学生思考单一材料的局限性。例如,“如果整栋楼都用木头,遇到火灾怎么办?”“要是全用玻璃做墙,冬天冷夏天热,也不安全。”得出结论:不同材料各有优点,组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让房子更安全、更舒适、更耐用。这就是“多种材料建房的好处”。
(2)、分析特定部件的选材原因。
聚焦具体应用场景:“如果要造一扇大门,用金属和用木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结果分析:金属门更结实防盗,但可能生锈、导热快;木头门美观温馨,但不够坚固、易受潮腐烂。进一步拓展:“窗户为什么通常用玻璃?”因为玻璃透明,能让阳光照进来,屋里更明亮;同时也比较平整光滑,便于清洁。通过这些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建立“材料决定用途”的科学观念。
(3)、拓展知识,认识合金。
补充讲解:“常见的金属有铜、铁、铝等。人们还会把不同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制造出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叫做‘合金’。”举例说明:“比如不锈钢杯就是用铁和其他金属做成的合金,不容易生锈,适合装水喝。”展示一个真实的不锈钢杯,让学生传看感受其质感,强化印象。



程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观察与命名活动:学生观看房屋类型图片,尝试说出每种建筑的主要构成材料,锻炼信息提取能力。
2. 小组合作实验:在组长协调下,组员分工完成四项检测任务,一人操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安全,轮流轮换角色。
3. 记录与表达练习:每位学生独立填写记录单,并准备在小组内口头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4. 情境问答互动:参与“大门选材”“窗户为何透明”等情境讨论,学会结合实验证据进行合理解释。



测 1. 连线题:将左边的建筑材料与其典型特征正确连接。
木头 透明、易碎
玻璃 轻、能弯曲
金属 重、坚硬、有光泽
砖块 粗糙、吸水性强
2. 填空题:人们把不同金属熔在一起制造出的新材料叫______,例如______就是一种常见的合金。
3. 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玻璃是天然形成的矿物,所以是自然物。
( )用铁和铬等金属制成的不锈钢属于人造物。
( )所有金属都很重,不可能有轻的金属。



容 1. 在家中找三个由金属制成的物品,记录下它们的名称,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适合使用金属材料。
2. 观察自家的窗户和门,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试着用手摸一摸,感受它们的光滑程度和温度变化。
3. 和父母一起讨论:如果让你选一种材料来建房子,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性 本课教学紧密围绕“认识建筑材料及其特性”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导入环节通过与上节课的对比,自然引出新知;探索环节通过动手实验落实“能比较材料特性”的目标;研讨环节通过问题驱动促进深度理解,达成“认识人造物”和“理解材料用途”的认知提升;作业设计延续课堂探究,鼓励家庭观察与对话,体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所有评价任务均指向学习目标的关键行为表现,确保教学评一致。



思 1. 实验环节学生兴趣浓厚,但个别小组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今后应在分发前明确“轮流操作、共同观察”的规则。
2. “人造物”概念的理解总体较好,但仍有学生将“木头”误认为自然物,需在下一课时通过“木材加工流程”示意图进一步澄清。
3. 记录单填写较为规范,反映出学生已初步具备如实记录的科学意识,后续可逐步增加定量描述的要求,如估计重量等级(轻/中/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