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搭石》第二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搭石》第二课时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22: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搭 石
< 第二课时 >
行走搭石——赏“景”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描写走搭石的重点语段,想象画面。
2、体会走搭石时体现的“协调有序”、“谦让”、“敬老”等美,理解“搭石联结故乡情感”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从‘摆’搭石中,看到了乡亲们(为人着想)的美。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走’搭石,感受更多的美。
课文赏析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第一句话总领本段,点明了走搭石的方法——紧走。
[走搭石]
第二句话把“嗒嗒的声音”比作“轻快的音乐”,表现了走搭石的节奏美;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景象比作“一幅画”,表现了表搭石的画面美。
思考:什么要紧走搭石?
因为搭石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所以要紧走搭石。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止步”“招手”等动词,淳朴的乡亲们互相谦让的美好品质。
“理所当然”一词表明乡亲们把背老人走搭石看作很自然、合乎常理的事情,表现了乡亲们尊老敬老的美德。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是本文中的中心句。
表面上是在赞美搭石,实际上是借搭石赞扬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作者描写搭石的意图。
[赞搭石]
借物喻人
深度理解、联系生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联结的是实实在在的路,为什么还说联结着情感 ?
搭石上有人们的互帮互助、谦让敬老,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这些美好情感通过搭石传递、延续。
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像‘搭石’一样,虽然平凡,却联结着大家情感的事物或事情?
例如:村头的大树、共享的农具、谁家有事大家都去帮忙……
2、村口的早餐摊。清晨热雾氤氲中,邻居们自然围坐,一句“早啊”开启晨光,成了日子里最暖的人情纽带。
1、村口老槐树,绿荫如盖。老人下棋,孩童嬉戏,过路人歇脚。岁月在年轮里流淌,故事在树荫下生根。
课文结构


介绍搭石
摆放搭石
走搭石
赞美搭石 任人踩踏,美好的情感
小溪里有一排搭石
无论……只要……一定
放 找 踏 离去
协调有序
招手礼让
年轻人背老人
心想他人
无私奉献
课文主旨
本文通对家乡环境介绍,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泥土、蜡烛、粉笔、老黄牛、桥、石子……
学以致用
“在我们村里,也有许多像“搭石”一样平凡却充满温情的事物或场景”
学习写法,尝试练笔
写作小锦囊:
①它是什么?;(例:村口共享的打气筒、老井边的公用桶、雨天邻居收的衣服……)
②它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方便?;
③从这件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美好情感?
示例
老井边的公用桶
村口的老井边,永远挂着一只深棕色的杉木桶。桶身被岁月磨得光滑,铁箍泛着暗沉的光。
每日清晨,打水的叮当声是村庄苏醒的序曲。农人归家时,总会在此停下,俯身掬一捧清冽入口,疲乏顿消。井台边总有闲话家常——谁家收了新谷,谁家孩儿考了学。一桶井水,润了喉,更润了人心。
这桶不属任何一家,却仿佛属于每一个人。它以最朴素的方式,连起了散落的屋檐,让一村人喝出了同一种甘甜。
课后作业
1、抄写第2自然段,老人摆“搭石”过程的文字。
2、学习写作手法,完成小练笔《村里的“搭石”》字数在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