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重难点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语文重难点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8 10: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赏析
1.(2025 贵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小题。
夜坐念边事
于谦
萧然一室如僧舍,秉烛焚香坐夜阑。
却笑酒酣毡帐暖,谁怜漏永铁衣寒。
安知天下无三杰【注】,但愿军中有一韩。
世事关心成感慨,旋移书卷就灯看。
【注】三杰,指“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夜深人静时刻,诗人仍在萧条冷清的居室里点烛焚香枯坐,其孤独清寂之感溢于言表。
B.颈联用典故和反问,表明当今天下拥有“三杰”般的人才,军中不缺韩信这样领兵作战的统帅。
C.尾联诗人因夜念边事而生无限感慨,试图从书中寻找救国之道,心系家国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诗熔记叙、描写和抒情于一炉,语言质朴,情感深沉,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2)本诗颔联与《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
2.(2025 厦门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注]石湖精舍(其一)
杨万里
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
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
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
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
[注]范至能参政,即范成大,字至能,曾任参知政事,后因言官弹劾被赋闲职,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石湖是因越王勾践凿石开渠而形成的,交代了石湖的历史由来。
B.颔联古今相照,昔日战场干戈声与当下的杖屦声形成反差,令人感慨。
C.本诗第六句与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一句意趣相近。
D.尾联中描绘春到石湖,芳草萋萋的美景,用绵延春草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范成大官拜宰辅仅70天就被赋闲职,杨万里在诗中是如何劝慰友人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2025 龙岩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桂州同僚饯别①)
张孝祥
窗户青红②尚湿,主人已作归期。坐中宾客尽邹枚③,盛事它年应记。
别酒深深但劝,离歌缓缓休催。扁舟明日转清溪,好月相望千里。
【注】①此词作于张孝祥即将离开桂州之际。②青红:此处指油漆。③邹枚:汉代名士邹阳和枚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尚”“已”二字,既有任职时间短暂的感慨,又流露出不舍分别之情。
B.词人盛赞在座的宾客都是才学出众之名士,并与他们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盛事。
C.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仍然描写饯别宴会上的情景,离歌缓缓,主客频频举杯劝酒。
D.这首词虽与《念奴娇 过洞庭》题材不同,但也展现词人清旷风雅的艺术风格。
(2)有人认为本词下片结尾两句表达的离别之情过于洒脱,不能体现出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4.(2025 南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舟中夜赋
陆游
千里风尘季子①裘,五湖烟浪志和②舟。
灯残复吐恼孤梦,雨落还收生旅愁。
城上霜筑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
牧之③未极诗人趣,但谓能轻万户侯。
【注】①季子,指苏秦,早年周游数国,一无所成,钱尽衣破而归。②志和,指张志和,弃官浪迹江湖,写有《渔歌子》。③牧之,指杜牧,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用“千首诗轻万户侯”赞美张祜蔑视功名。张祜,唐代诗人,平生转徙各地,求取功名却不得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借用典故,思接千载,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仕途奔波之苦和归隐之志。
B.颔联通过灯与雨的变化,写出诗人辗转难眠的孤寂,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绪。
C.颈联写筋声直冲云霄,汀州渔火明亮,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和平安宁的环境。
D.本诗写夜泊所见所感,意境深远,情感跌宕,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相近。
(2)诗歌尾联化用杜牧诗句,委婉批评杜牧未能真正理解张祜的志趣,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5.(2025 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北望感怀①
陆游
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
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月道。
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
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
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
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2025 毕节市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游
陆游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
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
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出游,“迢迢”二字描绘进山之路的遥远,暗示诗人高涨的出行热情。
B.颔联生动描绘了“山童卖果”“村女采花”的劳动场景,明丽的红绿色彩增加画面的美感。
C.颈联“朝”“午”暗含时间推移,以简笔勾勒“篝火就炊”“汲泉自煮”的山居生活画面。
D.尾联以议论收束全诗,诗人认为偶然相遇大家不妨一起畅快欢笑,体现了诗人的随性洒脱。
(2)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均表现了诗人的“闲”,但二者“闲”的内涵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7.(2025 肥城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叙寺殿年久失修,以致山风侵入,使得诗人寝卧不宁,紧扣了诗题。
B.颔联视听结合,以“月”“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了明净、幽寂的意境。
C.诗人虚写天明登途离开庐山之时,穿越长松林立的山路,应当会惆怅不已。
D.“忍更无诗”写出诗人流连忘返,又为没有诗来记述这次游览而烦闷懊恼。
(2)《红楼梦》中薛宝钗作《临江仙 柳絮》一词,其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本诗颈联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不同?
8.(2025 田家庵区校级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同诸子游山园分赋得衣字
钟吕
林麓深深隐翠微,山空灵籁响秋晖。
行穿竹里云连盖,坐倚松根露湿衣。
迎客犬从花径出,惊人鹤绕柳塘飞。
醉来不觉幽情放,散步狂歌踏月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诗歌创作的要求,体现了诗人的雅趣。
B.首联描绘了清幽静谧的秋日山林图,山林掩蔽青山,山谷幽深宁静,隐含着诗人的孤寂之情。
C.诗人在山中欣赏浓密浮云下的竹林,倚坐松下被露水打湿衣裳,松、竹等意象使诗歌含意丰富。
D.迎客犬从“花径”飞奔而出,与《客至》中的“花径”比较,前者活泼灵动,后者情深意浓。
(2)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两首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之处。
9.(2025 岳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庭芳 归去来兮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①,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 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疉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②。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③,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②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③柔柯:细枝,指柳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但表达的归情与陶渊明有所不同。
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情感氛围。
C.词人措辞含蓄,由对黄州风物的留恋转而寄情于眼下的秋风洛水,自适之意悄然取代了愁苦之情。
D.这首词结构浑然天成,用语不假雕饰,描写真切细致,充分体现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2)此词结尾的临别告语,新颖独特却又情真意切,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0.(2025 江苏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许推官行县①道中纪事
王禹偁chēng
禾头低映黍头昂,处处沟塍水面凉。村路扶携无冻馁,里门嬉戏有丁黄②。
鸡豚入市溪鱼美,梨枣登盘社酒香。岁乐田家风景好,待君模写奏明光。
【注】①行县:官员巡行县中之事。②丁黄:古代男女始生为黄,男二十一为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不仅说明了这首诗用韵的依据,还交代了本诗写作内容的由来。
B.“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农作物充满生机的生长状态。
C“鸡豚”“溪鱼”“社酒”等意象表明诗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村野。
D.诗歌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村的景物和风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有评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待君模写奏明光”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归去凤池夸”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1.(2025 东昌府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袁州嘉祐
窦叔向
少年轻会复轻离,老大关心总是悲。
强说前程聊自慰,未知携手定何时。
公才①屈指登黄阁②,匪服③胡颜上赤墀④。
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⑤。
[注]①公才:指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②黄阁:代指宰相。③匪服:不胜任,不称职。④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借指朝廷。⑤琼枝:传说中的玉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提及人们年轻时聚散的常见心态——轻会轻离,微微透露出懊悔之意。
B.颔联作者想到未来之路,姑且自我安慰,却又因不知何时能与朋友相见而伤感。
C.颈联前句写李嘉祐之才与三公相当,是作者对其才华的评价;后句写李嘉祐曾表示自己不能胜任在朝廷任职,是其自谦之语。
D.本诗以典雅语寄托真挚情,借酬唱之词写出了对人生复杂滋味的深切感受。
(2)尾联“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赏析。
12.(2025 湖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而有感
欧阳修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
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①。
【注释】①征骖:驾车远行的马。亦指旅人远行的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拂层檐”写柳枝繁茂、掩映楼檐,由此引发了诗人回忆“初栽”时的情景。
B.颔联表现了对“人昔共游”的怀念,承接了首联的情感,将回忆进一步展开。
C.颈联“壮心无复”“世事都销”对举,感叹年老无壮志,借酒消愁却无从解脱。
D.尾联诗人感叹“后日更来知有几”,用问句的方式表达对现状以及将来的感慨。
(2)本诗的“双柳”和《项脊轩志》里的“枇杷树”在意象表达上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2025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店山桥送马蹄为韵(其一)
陆游
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
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①;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
老来似少进,通兴颇倾泻;犹能起后生,黄河吞钜野②!
【注】①土苴:渣滓,糟粕。②钜野:古湖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回顾束发时开始学诗,少年意气妄图达到《诗经》中“风”“雅”的水平。
B.诗人中年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对屈原、贾谊的诗境有了体会,希望学习他们的诗歌。
C.“聊欲”“宁知”对举中饱含愧疚之情,“犹能”中又有自诩之意,情感抑扬变化。
D.诗题中的“戏作”点明本诗风格,以故作谦卑、潇洒的姿态来写身世的忧愤之情。
(2)作者在诗中借比喻阐述了一些可以“起后生”的学诗体会,请简要列出。
14.(2025 齐齐哈尔三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蛇吟
沈鍊①
五蛇从龙晋叶昌②,乘车跨马游四方。
知机决策心所藏,日引月长生明光。
念兹夙夜不可忘。
【注】①沈鍊:明会稽人。为官清廉,疾恶如仇,因几次上疏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罪状,惨遭杀害。②五蛇从龙:“五蛇”指晋文公流亡时的五位贤臣——赵衰(谋略)、狐偃(外交)、贾佗(礼制)、先轸(军事)、魏犨(武力),《史记 晋世家》载五人“贤而有大志”。
(1)下列对《五蛇吟》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蛇从龙晋叶昌”借春秋晋文公复国典故,暗含对嘉靖朝君臣关系的理想化期许。
B.“乘车跨马游四方”表面是写功成后的逍遥,实则暗藏对君臣共患难后忘本的警示。
C.“日引月长生明光”以日月运行的自然规律,喻指政治智慧的渐进积累与光明磊落。
D.“念兹夙夜不可忘”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
(2)《五蛇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2025 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日还郊
王 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②赋,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mò)语:沉默。②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写春游时郊野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悠闲的心情,也在闲兴中寄寓了作者的沉思。
B.首联点明还郊原因,暗示诗人在现实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C.颔联从视觉出发,写出碧绿如带的景象,榆荚成串如古钱一般,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
D.尾联写田野的路边满树繁花,春色正浓,呼应标题“春日”,也将情思融入景中,情景交融。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也创设了“鱼”和“鸟”的意象,但其蕴含的情感与这首诗明显不同。试简要分析。
16.(2025 乌兰察布校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何修撰
郭印
向来只欲返荆扉,老大趋时意颇微。
官路波涛犹汹汹,家山桃李自依依。
刳心拟出阴阳表[注],委质难逃造化机。
寄语当年蓑笠友,樵渔素约敢相违。
[注]刳心,剖开心胸。阴阳表,这里指自然的规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来看,首句与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B.“老大”与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大”都寄寓着相似的人生感慨。
C.第七句直接点题,“当年”的“蓑笠友”与题目中的“何修撰”是同一个人。
D.最后一句的约定既是诗人的向往与追求,也暗含着对友人遥远的宽慰与共勉。
(2)诗歌中间两联写诗人面对两种不同的生活,内心充满着矛盾,请简要分析。
17.(2025 山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其四)[注]
章 甫
门静悠悠日,春愁淡淡天。
风尘殊未已,形影自相怜。
有客还诗债,无人与酒钱。
感时歌慷慨,忧国泪潺湲。
[注]在金军入侵南宋的战争中,章甫的家乡胥浦变成了战场。章甫在漂泊逃亡中,创作了《即事》组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悠悠日”“淡淡天”,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B.颔联写自己在这看不到尽头的离乱时代里客居他乡,只能独自感伤,顾影自怜。
C.颈联写诗人生活贫困,虽然有客人能帮自己还掉债款,但依然连酒钱都付不起。
D.“歌慷慨”“泪潺湲”等细节刻画,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体情绪,也渗透着家国情怀。
(2)钱锺书先生评价章甫《即事》组诗时说:“诗的风格极像杜甫。”请你结合本诗内容,从选材、艺术形象、情感抒发几方面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18.(2025 铁东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同志
刘克庄①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②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③未可太匆匆。
示同志
刘克庄
旋入洛中新保社④,稍增汾曲⑤旧田庐。
市朝幸免髡钳我,尸祝何须俎豆予。
静看芭蕉身不实,健忘椰子腹无书。
故人远致郫筒饷⑥,待约邻翁共破除。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正直耿介,爱国忧民,为南宋朝廷所不容,仕途多坎坷。②除目:指除授官吏的文书。③下山:指入仕为官。④新保社:新的社交团体。⑤汾曲:典出《诗经 魏风 汾沮洳》,指隐逸之地。⑥郫筒饷:郫县竹筒酒,指友人馈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首联两个“满”字,一个“叹”字,形象写出诗人栖居一所的生活状态。
B.第一首诗以叙事为主,语言虽平易质朴,但言之有物,内含感慨,颇有深意。
C.第二首诗颈联巧用比喻,用“芭蕉身不实”“椰子腹”喻诗人自己空虚无实,实则自谦,表明淡泊名利之志。
D.第二首诗最后一句与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刘克庄曾在诗中云:“忧时元是诗人识,莫怪吟中感慨多。”以上两首诗作流露出诗人颇多感慨,请找出其中相同的感慨,并简要分析。
19.(2025 吉州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
【北宋】王安石①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②,故有斯人慰寂寥。
孟子好辩
【南宋】陈普③
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
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④竟若何。
【注】①王安石:著名政治家,改革曾受阻挠。②迂阔:指思想行为不切实际。③陈普:著名理学家。④民彝:人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第二句直抒胸臆,表达读孟子遗书对其人品格顿生钦慕之情。
B.王诗第三句指责孟子思想脱离现实,也歌颂他不改初衷的坚定。
C.陈诗前两句指出孟子生活的时代特点,为孟子好辩提供背景原因。
D.陈诗后两句假想了孟子面对社会小人当道的现实若选择沉默的后果。
(2)两首诗都包含了对孟子的评论,但评论目的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025 济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新贺升卿携中原六图相过其论古名将出师道路形势可指诸掌为赋此诗
[宋]周必大【注】
历历山河一卷书,博闻疑是古潜夫。
金城未入职方考,玉座正披舆地图。
取虢不应须假道①,胜齐终恐用真儒②。
从来美玉劳三献③,岂比巾箱袭珷玞④。
【注】周必大,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南宋中期政坛与文坛的重要人物,官至宰相,谥号“文忠”。
①取虢假道用“假道伐虢”典故(春秋晋国借道虞国灭虢,返回时顺道灭虞)。②胜齐用真儒,暗引战国田单以火牛阵复齐的史事。③美玉三献用的卞和献玉的典故,和氏璧三献才被人发现是天下美玉。④“珷玞”似玉之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升卿携中原六图来访,他见识广博,论述古代名将用兵之事,山河往事就是一卷史书,诗人赞美其为隐逸智者。
B.“舆地图”指的是中原六图,诗歌通过品评地图、论古鉴今,抒发了对军事战略的深刻见解,反映了对边防的重视。
C.本诗多处用典,既显示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又让议论具有说服力,“玉座披图”“取虢假道”“卞和献玉”皆紧扣观点。
D.结尾两句用比喻、对比,写出“美玉”和“武玦”的不同遭遇,升华了诗歌的主题,显示了一位名相对人才选拔的忧思。
(2)本诗后四句用典正反、明暗结合,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5 贵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小题。
夜坐念边事
于谦
萧然一室如僧舍,秉烛焚香坐夜阑。
却笑酒酣毡帐暖,谁怜漏永铁衣寒。
安知天下无三杰【注】,但愿军中有一韩。
世事关心成感慨,旋移书卷就灯看。
【注】三杰,指“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交代夜深人静时刻,诗人仍在萧条冷清的居室里点烛焚香枯坐,其孤独清寂之感溢于言表。
B.颈联用典故和反问,表明当今天下拥有“三杰”般的人才,军中不缺韩信这样领兵作战的统帅。
C.尾联诗人因夜念边事而生无限感慨,试图从书中寻找救国之道,心系家国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诗熔记叙、描写和抒情于一炉,语言质朴,情感深沉,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2)本诗颔联与《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
【解答】(1)B.“军中不缺韩信这样领兵作战的统帅”错误,由“但愿”可知,诗人是希望军中有“一韩”,表明目前军中仍缺少韩信这样的统帅。
故选:B。
(2)①内容上:于谦的《夜坐念边事》颔联“却笑酒酣毡帐暖,谁怜漏永铁衣寒”,描绘了将领在毡帐中饮酒作乐、酣畅淋漓,享受着温暖舒适的生活,而士卒们却在漫漫长夜中,穿着冰冷的铁甲,忍受着严寒,坚守岗位。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展现了前方战场上战士们出生入死、奋勇杀敌,许多人战死沙场,而将领们的营帐中却有美人陪伴,歌舞升平,一片享乐景象。两诗都围绕“边事”展开,生动呈现出士卒戍守杀敌和将领寻欢作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②手法上:于谦诗中,“酒酣毡帐暖”描绘将领饮酒享乐、身处温暖毡帐的场景,“漏永铁衣寒”刻画士卒在寒夜中长时间戍守、铁甲冰冷的画面,将“毡帐暖”与“铁衣寒”“酒酣”与“漏永”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两者生活境遇的巨大差异。高适诗里,“军前”的战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帐下”的将领却与美人欣赏歌舞,将“军前”冒死杀敌的士卒与“帐下”醉生梦死的将领进行对比,强化了这种反差。两诗均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更加突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情感上:于谦通过对比,揭示了军中生活的不公平,对将领贪图安逸享乐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同时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戍边士卒的深切怜悯和关怀之情。高适同样借助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军中的不平等现象,对将领的腐败享乐予以讥讽,对士卒的悲惨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抒发了对战争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慨。两诗都借助描绘军中将士不同的生活状态,深刻揭示现实的不公,在情感表达上都包含了对将领的讥讽和对士卒的悲悯。
答案:
(1)B
(2)①内容上,两诗都聚焦“边事”,展现了士卒戍守杀敌和将领寻欢作乐的不同生活状态。
②手法上,两诗都采用对比手法,于诗将“毡帐暖”与“铁衣寒”“酒酣”与“漏永”进行对比,高诗将“军前”冒死杀敌的士卒与“帐下”欣赏歌舞的将领进行对比。
③情感上,两诗都借助军中将士不同的生活状态揭示现实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将领贪图享乐的讥讽,对士卒艰辛戍边的悲悯。
赏析:
《夜坐念边事》以深沉笔触勾勒诗人独坐忧国的形象。首联“萧然一室”营造孤寂氛围,颔联通过“毡帐暖”与“铁衣寒”的对比,暗讽将士苦乐不均。颈联借“三杰”“一韩”典故,既表人才渴求又显忧患意识。尾联“旋移书卷”的细节,生动展现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全诗将个人夜坐与边关战事巧妙勾连,在简练语言中寄寓深厚家国情怀。
2.(2025 厦门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注]石湖精舍(其一)
杨万里
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
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
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
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
[注]范至能参政,即范成大,字至能,曾任参知政事,后因言官弹劾被赋闲职,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写石湖是因越王勾践凿石开渠而形成的,交代了石湖的历史由来。
B.颔联古今相照,昔日战场干戈声与当下的杖屦声形成反差,令人感慨。
C.本诗第六句与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一句意趣相近。
D.尾联中描绘春到石湖,芳草萋萋的美景,用绵延春草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范成大官拜宰辅仅70天就被赋闲职,杨万里在诗中是如何劝慰友人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1)D
(2)①诗人借吴越相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替、人生荣辱的感慨,劝慰友人不必执于功名;②诗人用石湖的优美景色,比况友人清正的品格,劝慰友人静享自然的清韵;③诗人以盛衰兴亡、万物更替的自然之理,劝慰友人要以超脱的心境面对一时的变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理解全诗,再准确地答出使用的技巧,结合诗句作分析。
【解答】(1)D.“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有误,尾联“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这里的春草主要是用来感慨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兴废,而不是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故选D。
(2)首联“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大意是“眼前这万顷碧波的石湖,像是由巨石雕琢而成,至今还留存着当年越国的堡垒,与吴国的旧城遥遥相对”,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石湖的优美景色,比况友人清正的品格,劝慰友人享受这优美的自然美景,不要太执着于得失;颔联“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大意是“这片曾是豪杰们征战厮杀的干戈之地,如今怎么回荡着先生悠然的杖屦之声”,这里是借用了吴越争霸的典故来劝慰友人,往昔的金戈铁马与如今的悠然漫步形成鲜明反差。再厉害的英雄人物也会成为过往,被历史掩埋,所以不必太过执着于人生的得失和功名,表达出一种对历史兴替、人生荣辱的感慨;颈联“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大意是“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真的就像一场虚幻的梦,而石湖的湖光与月色,却依旧那般澄澈清明”。诗人发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人世不过一场幻梦,盛衰兴亡、万物更替一直存在,以这样的自然之理劝慰友人要看淡一切,要有超脱的心境,要看淡人生的荣辱得失。
译文:
眼前这万顷碧波的石湖,像是由巨石雕琢而成,至今还留存着当年越国的堡垒,与吴国的旧城遥遥相对。这片曾是豪杰们征战厮杀的干戈之地,如今怎么回荡着先生悠然的杖屦之声。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真的就像一场虚幻的梦,而石湖的湖光与月色,却依旧那般澄澈清明。东风不懂得谈论历史的兴衰变迁,每年春天,只有那春草依旧按时生长。
赏析:
诗的开篇描绘石湖的形成与周边的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且富有历史沧桑感的氛围。“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石湖的浩大与古老的军事堡垒相互映衬,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沉淀。随着诗句推进,诗人将视角从宏大的历史场景转向当下石湖精舍中的范成大,“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今昔对比,凸显出一种静谧与悠然,往昔的金戈铁马与如今的悠然漫步形成鲜明反差。后半部分“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则在对历史与自然的思索中,营造出一种空灵、超脱又略带惆怅的意境,历史如梦般虚幻,而自然却永恒不变,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整首诗借石湖的景色、历史遗迹以及自然现象等景物,抒发诗人对历史、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如“湖光月色自双清”,既是对石湖美景的描绘,又寄托了诗人对纯净、超脱境界的向往;“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在写景中蕴含着对历史兴衰的无奈和对自然永恒的喟叹,情景交融,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3.(2025 龙岩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桂州同僚饯别①)
张孝祥
窗户青红②尚湿,主人已作归期。坐中宾客尽邹枚③,盛事它年应记。
别酒深深但劝,离歌缓缓休催。扁舟明日转清溪,好月相望千里。
【注】①此词作于张孝祥即将离开桂州之际。②青红:此处指油漆。③邹枚:汉代名士邹阳和枚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词开篇“尚”“已”二字,既有任职时间短暂的感慨,又流露出不舍分别之情。
B.词人盛赞在座的宾客都是才学出众之名士,并与他们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盛事。
C.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仍然描写饯别宴会上的情景,离歌缓缓,主客频频举杯劝酒。
D.这首词虽与《念奴娇 过洞庭》题材不同,但也展现词人清旷风雅的艺术风格。
(2)有人认为本词下片结尾两句表达的离别之情过于洒脱,不能体现出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1)B
(2)观点一:同意。①“扁舟”“清溪”“好月”等意象勾勒出宁静优美之景,氛围超脱闲适,无哀伤之感。
②“好月相望千里”体现豁达心境,寄情明月维系情谊,未展现离别时的痛苦不舍,洒脱有余,难见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
观点二:不同意。①洒脱表象实掩离别愁绪。“扁舟明日转清溪”暗示独行漂泊,藏有淡淡哀愁。
②“好月相望千里”虽显豁达,却透露出难相见的无奈,是以含蓄之法表达内心深处的哀伤。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公演点,再结合相关词句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1)B.“并与他们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盛事”错误。“盛事它年应记”应是多年后我们还应该记得这次饯别盛事。
故选B。
(2)观点一:同意。
①从意象和氛围来看,“扁舟”“清溪”“好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的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在这样的情境下,氛围是超脱闲适的,很难让人感受到那种离别的哀伤情绪。比如“扁舟”在“清溪”上,给人一种悠然自在之感,与离别的悲伤氛围不相符。
②“好月相望千里”这句诗,词人借助明月来寄托情谊,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通常在离别的时候,人们会有痛苦不舍的情绪,但这里词人更强调的是豁达,没有突出与同僚分别时那种深沉的哀伤,洒脱的意味更浓。
观点二:不同意。
①表面上的洒脱掩盖了内心的离别愁绪。“扁舟明日转清溪”,“扁舟”意味着词人即将独自踏上行程,“转”字也暗示着漂泊之感,在这看似悠然的情境下,其实隐藏着淡淡的哀愁,只是没有直接表达出来。
②“好月相望千里”虽然展现出豁达的一面,但实际上,千里相隔只能靠明月相望,也透露出一种相见难的无奈。这种无奈背后,正是内心深处对离别的哀伤,只是用了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答案:
(1)B
(2)观点一:同意。①“扁舟”“清溪”“好月”等意象勾勒出宁静优美之景,氛围超脱闲适,无哀伤之感。
②“好月相望千里”体现豁达心境,寄情明月维系情谊,未展现离别时的痛苦不舍,洒脱有余,难见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
观点二:不同意。①洒脱表象实掩离别愁绪。“扁舟明日转清溪”暗示独行漂泊,藏有淡淡哀愁。
②“好月相望千里”虽显豁达,却透露出难相见的无奈,是以含蓄之法表达内心深处的哀伤。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场宴席上的离别场景。首句“窗户青红尚湿”,通过对室内环境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稍显潮湿的氛围,可能是因为酒宴上使用了许多热菜或是天气原因。紧接着,“主人已作归期”表明宴席即将结束,主人已经开始准备告别。“坐中宾客尽邹枚”,这里的宾客们似乎都有些不舍得离开,这种集体的情感状态被形象地比喻为“邹枚”,即手中的筷子纠结不放,生怕错过最后一刻的欢聚。这种描写增添了离别场景的温情与沉重。“盛事它年应记”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一种寄托和回忆,似乎在暗示即便今日分别,也要将这份情谊深深铭记,以待来日相聚时可以追忆。“别酒深深但劝,离歌缓缓休催”,主人或宾客中的人可能在劝酒,但这种劝酒并非急促,而是悠长的,让人在每一口酒中都能感受到这份不舍。同时,“离歌”也被唱得很慢,以此来拉长离别的时间,延缓分别的痛楚。“扁舟明日转清溪”,这里预示着次日将有一艘扁舟在清澈的溪流中航行,或许是某位宾客的离去方式。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自然景色,也暗示了一种别离后的孤独与寂寞。最后,“好月相望千里”,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即便远隔千里,也能在同一轮明月下感受到彼此的思念。这样的结尾,不仅抚慰了心中的不舍,更赋予了诗歌一种超越时空的深情与寄托。综上所述,此诗通过对宴席离别场景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温馨的情感氛围,是一首情意浓烈、意境深远的佳作。
4.(2025 南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舟中夜赋
陆游
千里风尘季子①裘,五湖烟浪志和②舟。
灯残复吐恼孤梦,雨落还收生旅愁。
城上霜筑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
牧之③未极诗人趣,但谓能轻万户侯。
【注】①季子,指苏秦,早年周游数国,一无所成,钱尽衣破而归。②志和,指张志和,弃官浪迹江湖,写有《渔歌子》。③牧之,指杜牧,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用“千首诗轻万户侯”赞美张祜蔑视功名。张祜,唐代诗人,平生转徙各地,求取功名却不得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诗人借用典故,思接千载,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仕途奔波之苦和归隐之志。
B.颔联通过灯与雨的变化,写出诗人辗转难眠的孤寂,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绪。
C.颈联写筋声直冲云霄,汀州渔火明亮,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和平安宁的环境。
D.本诗写夜泊所见所感,意境深远,情感跌宕,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相近。
(2)诗歌尾联化用杜牧诗句,委婉批评杜牧未能真正理解张祜的志趣,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和平安宁的环境”错,颈联“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笳声在霜夜中冲入云霄,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渔火在烟霭中闪烁,烘托出环境的幽寂,并非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和平安宁的环境。
故选C。
(2)①诗中提到张祜“平生转徙各地,求取功名却不得志”,而诗人陆游同样奔波于仕途,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却始终壮志未酬。他们都有着在追求功名道路上的坎坷经历,以及对自身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所以诗人认为自己和张祜处境、志向相近。
②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然而他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难实现,周围的人或许并不真正理解他的这份执着和热忱。就像杜牧没有真正理解张祜一样,诗人觉得自己也处于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境地。陆游借委婉批评杜牧未能真正理解张祜的志趣,实则是在感慨自己的报国之情也不被世人所理解。
答案:
(1)C
(2)①诗人奔波仕途,渴求建功立业,和张祜的处境,志向相近;②陆游委婉批评杜牧不能真正理解张祜,实际上感叹世人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报国之情。
译文 :
我身着季子般的裘衣,穿越千里的风尘,如今在五湖的烟浪中,如同志和一般泛舟。
残灯复明,却恼人孤梦难续,雨落又停,更添旅途的忧愁。
城头上霜色的笳声直冲云霄,烟雾中渔火照亮着汀洲。
杜牧虽未尽显诗人的情趣,但说他能轻视万户侯的功名富贵,却也贴切。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陆游在船中夜晚的心境。他身穿季子裘,经历了千里的风尘劳顿,乘坐着志同道合的船只在五湖之间往返。夜晚,灯火残照下,他的孤独梦境再次被唤醒,雨水的落下也收拾起他旅途中的忧愁。
诗中描绘了城上吹奏的笳声穿过霄汉,烟雾中的渔火映照着耿耿的汀洲。这里牧人的生活还没有达到极致,但诗人认为能够轻松地超越万户侯的权势地位。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陆游在舟中夜晚的心境,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诗歌的热爱,以及对世俗权势的淡漠态度。他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追求内心的愉悦,而不是追逐权势和地位。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陆游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冷漠和不屑。整首诗词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展示了陆游独特的诗人趣味和思想境界。
5.(2025 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北望感怀①
陆游
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
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月道。
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
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
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
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山河沦陷,禾黍悲秋,忧虑故国残破。②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愤慨复国大计被误。③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以隐晦的表达方式”错,颔联和尾联表达的见解很直白。
故选D。
(2)“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写荣河温洛是指荣河和温洛两地,帝王州是皇帝的领地。诗中说这些地方七十年来都有好收成的禾黍。表达了山河沦陷,禾黍悲秋,忧虑故国残破。
“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月道。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写大事竟因为朋党之争而误了国家大事,使得遗民们只能空叹岁时的繁华逝去。乾坤恨入新丰酒,指上天也在悲伤着这些离乱的局面,新丰酒是上天宴会的美酒,这里代表上天的忧愁。表达了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愤慨复国大计被误。
“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写食粟本同天下责,意味着赋税应该公平地分担于全国。然而,孤臣不敢独自废除这深深的忧虑,暗示他对朝政的忧虑和无奈。表达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
答案:
(1)D
(2)①山河沦陷,禾黍悲秋,忧虑故国残破。②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愤慨复国大计被误。③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
6.(2025 毕节市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游
陆游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
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
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出游,“迢迢”二字描绘进山之路的遥远,暗示诗人高涨的出行热情。
B.颔联生动描绘了“山童卖果”“村女采花”的劳动场景,明丽的红绿色彩增加画面的美感。
C.颈联“朝”“午”暗含时间推移,以简笔勾勒“篝火就炊”“汲泉自煮”的山居生活画面。
D.尾联以议论收束全诗,诗人认为偶然相遇大家不妨一起畅快欢笑,体现了诗人的随性洒脱。
(2)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均表现了诗人的“闲”,但二者“闲”的内涵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要在理解两首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闲”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解答】(1)A.有误,“迢迢”写山路遥远,但没有暗示诗人高涨的出行热情。
故选A。
(2)①《出游》:“系驴野人家”“汲泉自煮午瓯茶”等场景,展现诗人融入山野、随性闲游的状态;“闲游本自无程数”直接点明行程自由,无拘无束。通过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如观山童卖果、村女采花),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满足,“闲”是主动选择的悠然心境,充满生活乐趣。
②《临安春雨初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写闲情雅趣,却用“闲”“戏”暗示无奈;“小楼一夜听春雨”以景衬情,暗藏内心烦乱。陆游志在报国却被投闲置散,只能以写字、分茶打发时光,“闲”是理想落空后的被迫排遣,看似淡然,实则蕴含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愁闷。
答案:
(1)A
(2)①《出游》的“闲”体现在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诗中选取“系驴野人家”“汲泉煮茶”等场景,展现了诗人融入山野的悠然心境,尾联直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满足。全诗体现诗人沉醉田园的闲适与喜悦。
②《临安春雨初霁》的“闲”暗藏才华难以施展的苦闷。“闲作草”“戏分茶”表面写闲情雅趣,实则暗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自嘲。全诗是诗人政治失意下的被动消遣,表面闲适淡然,实则忧愁苦闷。
译文:
漫不经心的边走边逛不知不觉来到一山谷,把驴拴好到一户山野人家歇歇脚。一个小孩儿挑着刚摘下来的山楂在叫卖,村里的几个几个女孩儿正沿着竹篱采花。与老乡就着篝火吃过早饭,中午又取来泉水煮一壶香茶。闲来出游本就没有什么计划,偶然遇到大家不妨一起谈笑风生。
赏析:
《出游》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诗人行路途中偶遇山野人家的温馨场景:系驴休憩,山童卖果,村女采花,篝火煮饭,汲泉煮茶,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中强调闲游无固定行程,偶遇的欢笑更显珍贵,表达出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富有田园诗意和人情味。
7.(2025 肥城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直叙寺殿年久失修,以致山风侵入,使得诗人寝卧不宁,紧扣了诗题。
B.颔联视听结合,以“月”“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了明净、幽寂的意境。
C.诗人虚写天明登途离开庐山之时,穿越长松林立的山路,应当会惆怅不已。
D.“忍更无诗”写出诗人流连忘返,又为没有诗来记述这次游览而烦闷懊恼。
(2)《红楼梦》中薛宝钗作《临江仙 柳絮》一词,其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本诗颈联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不同?
【答案】(1)D
(2)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面上写柳絮乘风高飞,实际上表达了薛宝钗借力而上、渴望谋得高名位的人生追求。
②“迹入尘中惭有累”表现出诗人因被俗务羁绊而感到惭愧,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而“心期物外欲何求”则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D.“又为没有诗来记述这次游览而烦闷懊恼”错误,“忍更无诗”写出诗人觉得如果不留下一首诗来记述这次游览,会觉得很遗憾,是一种想要用诗来记录美好情境的想法,而不是“烦闷懊恼”。
故选D。
(2)①《临江仙 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表面看是写柳絮借助风的力量飞上青天,结合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深层含义来看,体现了她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如家族势力、封建礼教等,来实现自己在封建等级社会中获取高名位、追求荣华富贵等目标,是一种积极入世、追求世俗功利的人生态度。
②《游庐山宿栖贤寺》颈联相关诗句:
“迹入尘中惭有累”,诗人觉得自己陷入尘世的事务中,被俗事所累,内心感到惭愧,说明诗人对自己身处世俗、被世俗事务所羁绊的状态是不满的,体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心期物外欲何求”则直接表明了诗人内心期望超脱于尘世之外,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不再有其他过多的世俗追求,与薛宝钗那种积极追求世俗名利的人生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1)D
(2)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面上写柳絮乘风高飞,实际上表达了薛宝钗借力而上、渴望谋得高名位的人生追求。
②“迹入尘中惭有累”表现出诗人因被俗务羁绊而感到惭愧,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而“心期物外欲何求”则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译文:
古老的僧房寂静萧瑟,我躺卧难安;披上破旧的皮衣坐起身,心中愁思满怀。群山之上,明月当空,天地间仿佛一片白昼;山谷中泉水轰鸣,宛如秋日风雨声。自惭身入尘世,为俗务所累;心向往超然物外,又有何求?明日踏上松间小路,必将满心惆怅,怎能无诗留在此地?
赏析:
王安国的《游庐山宿栖贤寺》以夜宿僧寺的所见所感,勾勒出一幅清幽而略带怅惘的山水画卷。首联“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以“古屋”“弊裘”点明环境的简朴与旅人身份,“卧不周”“起坐”的细节,暗藏难以入眠的愁绪,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颔联“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堪称神来之笔。“月午”写出月色的皎洁如昼,“乾坤昼”以阔大的视角渲染月光的普照;“泉鸣”拟作“风雨秋”,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季节感,山月的静与泉声的动相映,既显庐山夜境的清幽,又暗含天地间的生机,境界豁然开阔。颈联由景入情,“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直抒胸臆。诗人自惭于深陷尘世羁绊,对比眼前的超然之景,生出对物外之境的向往,却又坦言“欲何求”,暗含对归隐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无奈,情感真挚深沉。尾联“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以留诗作结,将离别之愁与对山水的眷恋融为一体。“惆怅”二字呼应首联的“绸缪”,首尾圆合;而“无诗向此留”的反问,既显对庐山胜境的珍视,又以诗意消解愁绪,余韵悠长。全诗以景寓情,由情入理,在山水之美中寄寓人生感慨,尽显宋诗“理趣”与“意趣”的融合。
8.(2025 田家庵区校级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同诸子游山园分赋得衣字
钟吕
林麓深深隐翠微,山空灵籁响秋晖。
行穿竹里云连盖,坐倚松根露湿衣。
迎客犬从花径出,惊人鹤绕柳塘飞。
醉来不觉幽情放,散步狂歌踏月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诗歌创作的要求,体现了诗人的雅趣。
B.首联描绘了清幽静谧的秋日山林图,山林掩蔽青山,山谷幽深宁静,隐含着诗人的孤寂之情。
C.诗人在山中欣赏浓密浮云下的竹林,倚坐松下被露水打湿衣裳,松、竹等意象使诗歌含意丰富。
D.迎客犬从“花径”飞奔而出,与《客至》中的“花径”比较,前者活泼灵动,后者情深意浓。
(2)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两首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之处。
【答案】(1)B
(2)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异:①钟诗通过“醉”“狂歌”等词句表达了尽兴而归的洒脱之情;
②王诗则使用“王孙”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希望远离官场、洁身自好,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技巧,再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技巧,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解答】(1)B.“隐含着诗人的孤寂之情”错误。首联一“深”一“空”表现了山林的幽深宁静,表现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
故选:B。
(2)同:两首诗的尾联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借春天的芳菲虽歇,秋景更佳,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秋日同诸子游山园分赋得衣字》中的“醉来不觉幽情放,散步狂歌踏月归”则通过描绘醉酒后的狂歌踏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尽兴而归的洒脱之情。两首诗的尾联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王维的诗句中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钟吕的诗句则表现出在自然中的自在和快乐。
异:①钟诗的尾联“醉来不觉幽情放,散步狂歌踏月归”写诗人醉酒后不觉孤寂之情消失,一路狂歌踏月而归,表达诗人对山林美景的热爱与陶醉,“醉”“狂歌”等词句表达了尽兴而归的洒脱之情。
②王维的诗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任凭春天的花草消散,诗人愿意留在秋日的山中。使用“王孙”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官场、洁身自好,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1)B
(2)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异:①钟诗通过“醉”“狂歌”等词句表达了尽兴而归的洒脱之情;
②王诗则使用“王孙”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希望远离官场、洁身自好,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游山园的宁静与雅致。首联“林麓深深隐翠微,山空灵籁响秋晖”以深邃的林木和空旷的山峦起笔,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氛围,翠微与秋晖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颔联“行穿竹里云连盖,坐倚松根露湿衣”进一步描绘了行走在竹林中的情景,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相连,而坐在松树根旁,露水沾湿衣裳,更添了几分自然的清新与凉意。
颈联“迎客犬从花径出,惊人鹤绕柳塘飞”则通过动物的活动,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一只狗从花间小径中迎接客人,惊起了一群鹤在柳塘上空飞翔,动静结合,生动有趣。尾联“醉来不觉幽情放,散步狂歌踏月归”表达了诗人陶醉于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直到月光洒满归途,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心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游园活动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9.(2025 岳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庭芳 归去来兮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①,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 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疉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②。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③,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②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③柔柯:细枝,指柳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但表达的归情与陶渊明有所不同。
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情感氛围。
C.词人措辞含蓄,由对黄州风物的留恋转而寄情于眼下的秋风洛水,自适之意悄然取代了愁苦之情。
D.这首词结构浑然天成,用语不假雕饰,描写真切细致,充分体现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2)此词结尾的临别告语,新颖独特却又情真意切,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
(2)①词人嘱托黄州父老照顾雪堂细柳、勤晒蓑衣待其重返故地。
②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以及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与上片情意呼应。
③临别告语一反传统别情诗词的伤感基调,将离别时所感受到的浓浓的人世温情以幽默的拉家常,化解了离别的感伤,婉转道出其眷恋惜别之意与归隐田园之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寄情于眼下的秋风洛水”错。“秋风洛水”并非眼下之物,而是词人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风物。
故选C。
(2)词中“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和“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黄州雪堂及邻里父老的深厚情感。他叮嘱父老们照顾好雪堂前的细柳,不要剪去其柔嫩的枝条,同时也要时常晒晒渔蓑,等待他日重返。这种细致入微的嘱托,体现了他对黄州生活的深深留恋和对未来归隐的期待。而且,词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堂前细柳”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柳树也在惦念着他,这种写法既新颖又独特。实际上,这是词人借柳树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深深留恋和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与上片中“山中友, 豚社酒,相劝老东坡”所描绘的温馨场景相呼应,共同展现了词人与黄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传统的别情诗词往往充满伤感之情,而苏轼在这首词的结尾却以幽默的拉家常方式来表达离别时的感受。他通过嘱托父老照顾细柳、晒渔蓑等日常琐事,将离别时的感伤化解于无形之中,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眷恋惜别之意和归隐田园之志。这种写法既新颖独特又情真意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答案:
(1)C
(2)①词人嘱托黄州父老照顾雪堂细柳、勤晒蓑衣待其重返故地。
②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以及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与上片情意呼应。
③临别告语一反传统别情诗词的伤感基调,将离别时所感受到的浓浓的人世温情以幽默的拉家常,化解了离别的感伤,婉转道出其眷恋惜别之意与归隐田园之志。
译文: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我将离开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向雪堂的两三位邻居告别,恰好友人李仲览从自江东来与我告别,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送给李仲览。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何以依恋如许多?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赏析:
苏轼作词,有意与“花间”以来只言闺情琐事的传统相异,而尽情地把自己作为高人雅士、作为天才诗人的整个面貌、胸怀与学问从作品中呈现出来。一部东坡词集,抒情方式与技巧变化多端,因内容的需要而异。其中有一类作品,纯任性情,不假雕饰,脱口而出,无穷清新,它们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创造发明,却专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然天成的结构取胜。这首留别黄州父老的词即其一例。
上片开头三句,起势十分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乡情浓郁感人。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这三句中,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让读者自去想象补充,这就是: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己吟唱“归去来兮”仅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上片的后半,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这里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楚语吴歌,铿然在耳;鸡豚社酒,宛然在目。黄州的语言风俗,黄州的父老乡亲对东坡先生敬之爱之的热烈场面,以及东坡临别依依的情怀,都在这一段真切细致的描写中展露出来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爽的可爱性格。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己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一笔汤开,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项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最后一个抒情层次,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东坡到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的眷顾,居民的亲近,加以由于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却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实之情。此篇的优良,就在“情真意切”这四个字上。尤其是上下两片的后半,不但情致温厚,属辞雅逸,而且意象鲜明,宛转含蓄,是构成这个抒情佳篇的两个高潮。
10.(2025 江苏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许推官行县①道中纪事
王禹偁chēng
禾头低映黍头昂,处处沟塍水面凉。村路扶携无冻馁,里门嬉戏有丁黄②。
鸡豚入市溪鱼美,梨枣登盘社酒香。岁乐田家风景好,待君模写奏明光。
【注】①行县:官员巡行县中之事。②丁黄:古代男女始生为黄,男二十一为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不仅说明了这首诗用韵的依据,还交代了本诗写作内容的由来。
B.“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农作物充满生机的生长状态。
C“鸡豚”“溪鱼”“社酒”等意象表明诗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村野。
D.诗歌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村的景物和风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有评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待君模写奏明光”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归去凤池夸”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表明诗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村野”错误,诗中“岁乐田家风景好,待君模写奏明光”可见,诗人希望许推官将“岁乐田家风景”报于皇帝,并没有表现自己要归隐村野的愿望。
故选C。
(2)本诗最后一句“待君模写奏明光”是诗人希望许推官将民间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上奏皇帝,既表达了对许推官勤于政事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满足;
而柳永的《望海潮》中“归去凤池夸”一句是诗人想象孙何回到朝廷后向朝廷夸赞钱塘美景,以此表达对孙何的祝愿,同时寄托了自己对孙何的期许和希望。
二者都运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既表达了对对方的赞美和期许,也表达了对美好景象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答案:
(1)C
(2)①两句诗都表达了对官员的期许。“待君模写奏明光”意为期待许推官将乡村的美好景象描绘出来呈给皇上,“归去凤池夸”意为孙何回到朝廷夸耀杭州美景。②两句诗都借对官员的期许,表达对当地美景、美政的赞美之情。“待君模写奏明光”借对许推官的期许,表达对农家生活安乐、风景优美的赞美,“归去凤池夸”借对孙何的期许,表达对杭州美景和太守美政的赞美。
11.(2025 东昌府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袁州嘉祐
窦叔向
少年轻会复轻离,老大关心总是悲。
强说前程聊自慰,未知携手定何时。
公才①屈指登黄阁②,匪服③胡颜上赤墀④。
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⑤。
[注]①公才:指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②黄阁:代指宰相。③匪服:不胜任,不称职。④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借指朝廷。⑤琼枝:传说中的玉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提及人们年轻时聚散的常见心态——轻会轻离,微微透露出懊悔之意。
B.颔联作者想到未来之路,姑且自我安慰,却又因不知何时能与朋友相见而伤感。
C.颈联前句写李嘉祐之才与三公相当,是作者对其才华的评价;后句写李嘉祐曾表示自己不能胜任在朝廷任职,是其自谦之语。
D.本诗以典雅语寄托真挚情,借酬唱之词写出了对人生复杂滋味的深切感受。
(2)尾联“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技巧,再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技巧,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解答】(1)C.“后句写李嘉祐表示自己不能胜任在朝廷任职,是其自谦之语”错误。“匪服胡颜上赤墀”的意思是,如果不称职,怎会有脸面进入朝廷?这是在作者表达对李嘉祐的才能的赞美,对其的敬佩。
故选C。
(2)“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在诗人笔下,①首先将友人比喻成琼枝,②再运用想象,写友人一到长安,他美妙的诗文定会被人们广泛传诵,说不定还会再现洛阳纸贵的景观呢!当整个京城都为友人的诗文如痴如醉的时候,朝廷上下有谁会不想一睹友人的风采呢?③这样写,一方面进一步表现了友人高妙的才华和美好的未来,一方面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热情赞美、深情祝福与深切期待。
答案:
(1)C
(2)①比喻:将友人(贤才)比作琼枝。
②想象(虚写):想象友人一到长安,他美妙的诗文定会被人们广泛传诵,朝廷上下都想一睹友人的风采。
③诗人以此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对其美好前程的祝愿。
译文: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别离平常相聚容易,年纪大了,面临离别总是牵肠挂肚满腹悲愁。
强颜欢笑谈论着前程,姑且安慰自己,但不知何时能与你再次携手。
你的才华足以屈指可数,登上宰相之位,不是身着官服怎敢踏上皇宫的红色台阶。
想到在长安吟咏你的佳句,满朝文武谁不思念你美好的才华。
赏析:
窦叔向的《酬李袁州嘉祐》通过对人生聚散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李嘉祐的深切思念和赞美。诗中运用典雅的语言和典故,展现了对友人才能的高度评价和对未来重聚的期盼,情感真挚而深沉。
12.(2025 湖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而有感
欧阳修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
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①。
【注释】①征骖:驾车远行的马。亦指旅人远行的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拂层檐”写柳枝繁茂、掩映楼檐,由此引发了诗人回忆“初栽”时的情景。
B.颔联表现了对“人昔共游”的怀念,承接了首联的情感,将回忆进一步展开。
C.颈联“壮心无复”“世事都销”对举,感叹年老无壮志,借酒消愁却无从解脱。
D.尾联诗人感叹“后日更来知有几”,用问句的方式表达对现状以及将来的感慨。
(2)本诗的“双柳”和《项脊轩志》里的“枇杷树”在意象表达上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欧诗柳树成荫,归文枇杷如盖,都借树木的繁茂生长,表达时光的流逝;
②柳树、枇杷均为手植,强化了物与人的联结,情感更加紧密;
③欧诗中故友离散,归文里爱妻亡故,与树的生长形成反差,强化了离别之痛、孤独之感;
④柳树与枇杷的繁茂,含有对亲友长久的纪念,暗含对未来的期许。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要注意以意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意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分析物象意象对诗歌内容结构、情感表达、意境氛围及效果特色的作用。
【解答】(1)C.“借酒消愁却无从解脱”错误。“世事都销”并非表达“借酒消愁却无从解脱”,而是指诗人历经沧桑后对世事的淡然(“销”即消解、看淡)。后半句“酒半酣”更显旷达,而非愁苦。
故选:C。
(2)①时光流逝的见证:欧诗“树犹如此我何堪”与归文“今已亭亭如盖”,均以树木的繁茂生长暗示岁月的流逝。欧阳修眼见双柳从初栽到“拂层檐”,不禁感慨“人昔共游今孰在”,暗用《世说新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典,将柳荫成景与故友离散并置,凸显生命易老、聚散无常。归有光笔下枇杷树从亡妻手植到“亭亭如盖”,树的长青与人的早逝形成尖锐对比,无声传递出“死者长已矣”的永恒遗憾。
②物人联结的情感载体:两文中的树木皆为“手植”,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记忆。欧阳修“去思堂手植双柳”,柳树成为与故友共游的见证(“却忆初栽映碧潭”),凝结着往昔欢聚的时光;归有光之妻“手植枇杷”,树的存在成为夫妻情深的唯一遗存。这种亲手栽种的关联,使树木超越自然物象,成为情感的具体寄托,强化了物在人亡、触景伤怀的痛楚。
③生死离别的反衬:双柳与枇杷的繁茂,反衬出人事的凋零,倍增孤寂。欧阳修笔下柳枝“拂层檐”,但昔日同游者已四散(“人昔共游今孰在”),柳之生机与人之离散形成张力;归文枇杷“如盖”的浓荫,恰与“室坏不修”的破败庭院、亡妻音容的消逝构成对照。树木愈是葱郁,愈凸显人世沧桑、生死隔绝的悲凉。
④纪念与期许的双重意蕴:树木不仅是伤逝的符号,亦暗含对情谊永恒的希冀。欧诗尾联“攀条莫惜驻征骖”,以柳条挽留远行者的姿态,寄托渺茫的重逢期待;归文虽未直言,但枇杷树的繁茂生长,本身便是对亡妻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树在,则记忆不死。二者皆以植物的生命力,为沉重的悼亡主题注入一丝慰藉,形成哀而不伤的美学境界。
答案:
(1)C
(2)①欧诗柳树成荫,归文枇杷如盖,都借树木的繁茂生长,表达时光的流逝;
②柳树、枇杷均为手植,强化了物与人的联结,情感更加紧密;
③欧诗中故友离散,归文里爱妻亡故,与树的生长形成反差,强化了离别之痛、孤独之感;
④柳树与枇杷的繁茂,含有对亲友长久的纪念,暗含对未来的期许。
赏析:
欧阳修此诗以“双柳”为时空锚点,展开生命沉思。首联柳荫拂檐与初栽碧潭形成时间褶皱,颔联“树犹如此”暗用桓温典故,物是人非之慨愈显沉痛。颈联以“壮心”“世事”对举,酒半酣的节制反而强化了衰老虚无感。尾联“攀条驻骖”的细节,将人生逆旅的仓促与柳枝的绵长并置,较之归有光“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同具“草木无情有时飘零”的哲学意味。
13.(2025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店山桥送马蹄为韵(其一)
陆游
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
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①;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
老来似少进,通兴颇倾泻;犹能起后生,黄河吞钜野②!
【注】①土苴:渣滓,糟粕。②钜野:古湖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句诗人回顾束发时开始学诗,少年意气妄图达到《诗经》中“风”“雅”的水平。
B.诗人中年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对屈原、贾谊的诗境有了体会,希望学习他们的诗歌。
C.“聊欲”“宁知”对举中饱含愧疚之情,“犹能”中又有自诩之意,情感抑扬变化。
D.诗题中的“戏作”点明本诗风格,以故作谦卑、潇洒的姿态来写身世的忧愤之情。
(2)作者在诗中借比喻阐述了一些可以“起后生”的学诗体会,请简要列出。
【答案】(1)A
(2)①学习态度应该严肃认真,不宜轻率、肤浅,否则得到的往往是糟粕。
②学习要不断钻研,境界要不断深入,否则难以得到更多的精华。③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这样学问最终能够形成黄河奔涌之势。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少年意气妄图达到《诗经》中‘风’‘雅’的水平”错误。薄,接近。“风雅”既可以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也可以指代诗歌或与诗文相关的事。联系整首诗作者“学诗”的经历可知,这里应该是泛指诗歌或与诗文相关的事。
故选A。
(2)①由“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可知,诗人在束发(古代男子成童之年,约十五岁)之时刚开始学习诗歌创作,便“妄意薄风雅”——轻率地认为自己可以轻视《诗经》中的“风”“雅”传统。这种态度是不严肃、肤浅的。而“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则表明,诗人后来才知道自己当初的做法过于粗疏草率,最终所获得的不过是“土苴”(即渣滓、糟粕)。这一过程清晰地体现出,若以轻率、肤浅的态度对待学诗,结果只能是收获糟粕,从而从反面强调了学习态度应严肃认真的重要性。
②从“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可知,诗人将学诗比作入海寻宝。如果入海不够深,就无法获得更多珍贵的“珠玑”(珍珠,比喻诗歌创作的精华)。这里的“未深”对应着学习钻研不够、境界未能深入的状态,而“珠玑不盈把”则形象地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精华少之又少。这一比喻直接阐述了学习需不断深入钻研,才能获取更多精华的道理,若停留在表面,便难以有更深的收获。
③由“老来似少进,通兴颇倾泻;犹能起后生,黄河吞钜野”可知,诗人到了老年,似乎在诗歌创作上才有了些许进步,此时创作兴致勃发,文思如水流般倾泻而出,甚至能够激励后学之人,其学问的气势如同黄河奔腾,足以吞没钜野泽。这里“老来似少进”体现了长期积累的过程,从年少时的粗浅到老年时的“通兴颇倾泻”,是持之以恒学习积累的结果。而“黄河吞钜野”的壮阔比喻,则生动地展现出通过长期积累,学问最终形成的磅礴之势,从而说明学习需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能达到高深的境界。
答案:
(1)A
(2)①学习态度应该严肃认真,不宜轻率、肤浅,否则得到的往往是糟粕。
②学习要不断钻研,境界要不断深入,否则难以得到更多的精华。③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这样学问最终能够形成黄河奔涌之势。
译文:
人与人之间的相知,关键在于知晓彼此的内心;只有心灵相通、道气相合,情谊才会愈发深厚。你跨越重山远路,不觉得行程遥远,穿着草鞋、佩着长剑前来寻访我。感激你见到我时开怀大笑,握住我的手臂,邀我畅谈治国的王道。几次谈论精深微妙的道理,都让彼此心意契合,激动时甚至把杯子扔在地上,推开桌案高声呼喊。治国之道暂且放下不再言说,且让音乐奏响,催促着举起大酒杯畅饮。人生的通达与困顿难以预料,不要让琐事萦绕心间。兴尽之时你忽然告辞离去,此时挑亮灯烛,夜色已深几何?我们弹起琴来双双起舞,拍手高歌以抒情怀。我们本就没有世俗之人的情态,不会让离别的愁恨爬上眉梢。
赏析:
这首诗以坦诚直白的笔触,勾勒出北宋士人相交相知的精神图景。开篇“人之相知须知心”如哲言醒世,将友情建立在“心通”“道合”的基础上,奠定了全诗重精神共鸣的基调。诗人以“凌山跨陆”“蹑屩佩剑”的意象,极写友人宋严来访的艰辛与赤诚,与“开口笑”“把臂谈”的动作描写相呼应,既展现出士人间相见的欣喜,又透露出他们对“王道”理想的共同追求——当谈论治国精微之理时,“投杯着地推案叫”的放浪形骸,正是士人热血情怀的极致迸发。诗中“人生通塞未可保”一句,将个人遭际置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中审视:既承认仕途坎坷的常态,又以“莫将闲事索心田”的旷达,消解世俗纷扰的束缚。这种态度在离别场景中尤为鲜明:“兴尽忽告去”的率性,“弹琴起双舞”的洒脱,与“不教离恨上眉多”的宣言相呼应,打破了传统送别诗的伤感范式——他们以“长歌”“起舞”的方式告别,将离别的愁绪转化为对精神自由的坚守,凸显出北宋士人“既怀经世之志,又具超脱之姿”的人格特质。全诗以议论起笔,以场景叙事铺陈,最终落于精神境界的升华,在直白的语言中蕴藏着士人文化的深邃张力。
14.(2025 齐齐哈尔三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蛇吟
沈鍊①
五蛇从龙晋叶昌②,乘车跨马游四方。
知机决策心所藏,日引月长生明光。
念兹夙夜不可忘。
【注】①沈鍊:明会稽人。为官清廉,疾恶如仇,因几次上疏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罪状,惨遭杀害。②五蛇从龙:“五蛇”指晋文公流亡时的五位贤臣——赵衰(谋略)、狐偃(外交)、贾佗(礼制)、先轸(军事)、魏犨(武力),《史记 晋世家》载五人“贤而有大志”。
(1)下列对《五蛇吟》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五蛇从龙晋叶昌”借春秋晋文公复国典故,暗含对嘉靖朝君臣关系的理想化期许。
B.“乘车跨马游四方”表面是写功成后的逍遥,实则暗藏对君臣共患难后忘本的警示。
C.“日引月长生明光”以日月运行的自然规律,喻指政治智慧的渐进积累与光明磊落。
D.“念兹夙夜不可忘”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
(2)《五蛇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表达了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如晋文公与五贤臣的协作),以及对明代现实政治中君臣离心、权臣当道的批判与忧虑。②如追慕理想:“五蛇从龙晋叶昌”借晋国典故,暗含对古代明君贤臣共治的赞颂。如批判现实:“乘车跨马游四方”表面写功成后优游,实则讽喻嘉靖朝君臣沉迷享乐、背离初心。如坚守气节:“夙夜不可忘”直抒诗人虽遭贬谪仍不忘忠君报国的赤诚之心。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对个人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说法错误。“夙夜”化用《诗经》典故意象,结合沈鍊因弹劾权奸被贬的经历,此句实为对政治理想与忠臣气节的坚守,而非追求名利。
故选D。
(2)①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五蛇从龙晋叶昌”用《史记》典故,写晋文公得五贤臣辅佐而晋国兴盛,以古喻今,暗颂“君明臣贤、上下同心”的政治理想,寄托对清明治世的憧憬。
②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忧虑:“乘车跨马游四方”表面写贤臣功成优游,实则影射明代嘉靖朝君臣(如严嵩父子)沉迷享乐、荒废朝政,以典故场景与现实的反差,暗含对权臣当道、君臣离心的讽刺。
③诗人的忠君报国之志:“念兹夙夜不可忘”化用《诗经》“夙夜在公”,直抒胸臆:即便身处逆境,仍日夜不忘忠君报国。此句与沈鍊弹劾严嵩的生平呼应,彰显其坚守气节的赤诚。
答案:
(1)D
(2)①表达了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如晋文公与五贤臣的协作),以及对明代现实政治中君臣离心、权臣当道的批判与忧虑。②如追慕理想:“五蛇从龙晋叶昌”借晋国典故,暗含对古代明君贤臣共治的赞颂。如批判现实:“乘车跨马游四方”表面写功成后优游,实则讽喻嘉靖朝君臣沉迷享乐、背离初心。如坚守气节:“夙夜不可忘”直抒诗人虽遭贬谪仍不忘忠君报国的赤诚之心。
15.(2025 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日还郊
王 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②赋,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mò)语:沉默。②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诗写春游时郊野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悠闲的心情,也在闲兴中寄寓了作者的沉思。
B.首联点明还郊原因,暗示诗人在现实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C.颔联从视觉出发,写出碧绿如带的景象,榆荚成串如古钱一般,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
D.尾联写田野的路边满树繁花,春色正浓,呼应标题“春日”,也将情思融入景中,情景交融。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也创设了“鱼”和“鸟”的意象,但其蕴含的情感与这首诗明显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
【解答】(1)C.“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推断过度,“榆青缀古钱”把榆荚比作成串的古钱,是写出其茂密的状态。
故选:C。
(2)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思是“笼中之鸟怀念以前生活的树林,池塘之鱼思念旧日嬉戏的深潭”,这里诗人用“鸟”和“鱼”来比喻天性自然却被羁绊住的自己,借“鸟”“鱼”对于树林、渊池的思恋写出了作者身在官场,身心被约束不得自由而渴望回归自然的急迫心情。
本诗诗句“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意思是“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这里的“鱼”和“鸟”是指自然中真实的景物,“鱼”和“鸟”形态舒展自由,共同营造了山水的生动灵气,烘托了作者闲散的心情以及对山林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答案:
(1)C
(2)①陶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鸟”和“鱼”用来比喻天性自然却被羁绊住的自己,借“鸟”“鱼”对于树林、渊池的思恋写出了作者身在官场,身心被约束不得自由而渴望回归自然的急迫心情。②本诗中的“鱼”和“鸟”指自然中真实的景物,“鱼”和“鸟”形态舒展自由,共同营造了山水的生动灵气,烘托了作者闲散的心情以及对山林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赏析: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 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