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8 13: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四上第二单元第2篇精读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文章讲述了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与蝙蝠探路的原理类似。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而统编教材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下面,我将基于“学习任务”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我从文本特质的角度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继三上“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视域下,《夜间飞行的秘密》重在引导学生尝试从多角度提问。细看文本,有如下特质:
层次清晰。1-2段叙述飞机在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3-7段讲述了科学家通过三次科学实验解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详写第一次实验,略写后两次实验;最后一段揭示了飞机安全夜航的答案。
助学系统丰富。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提问的策略,这篇课文已形成完整而丰富的助学系统。课题下方有一则阅读提示,大致规划了本课学习的两大重点:一是通过学习伙伴的提问案例,为学生作提问的示范,课文旁批和尾批的问题,课后“小组问题清单”都能成为学习多角度提问的好助手;二是在读懂学习伙伴的基础上,尝试多角度提问,课后第3题的文本,也为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提供了迁移运用的平台。
(二)学情分析
我们从学的视角进行学情研判。“提问”是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二下《语文园地六》写话板块,就让孩子把心中的问号写下来。孩子已初步拥有“提问”的意识,但这样的提问缺乏系统的训练。基于上一课的学习,学生的提问也往往局限于“内容”的角度,缺乏多角度提问的意识,尤其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提问的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回顾旧知,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自主提问。
2.依托范例,尝试从内容、写法、启发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借助问题理清课文内容。
3.联读片段,将课内学习的提问策略运用到课外语段上,巩固提问策略。
其中,目标2、3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为达成目标,我以三个板块分两课时引领学生学习,三大板块分别对应三条目标。
板块一:回顾方法,自读提问
这一板块,我主要引领学生学习字词、梳理课文、运用旧知提问。
1.回顾情境:出示单元篇章页,回顾本单元的主题情境——争当小小提问家。
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预设学生可能会问:这个秘密和谁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秘密?怎样发现这个秘密的?提示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大声朗读课文,并尝试解决。
3.字词学习:
(1)苍蝇 铃铛 证明 障碍物 荧光屏
呈现的第一组词都含“后鼻音”的生字,重点强调“苍蝇”“铃铛”是轻声词汇。
(2)随后,进行多音字“系”的教学,呈现字典页,辨析不同的读音,并指导书写,强调起笔撇要写得“平”。
4.梳理文本:在学生交流问题答案的同时,相机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板书两个关键词:蝙蝠、雷达。
5.自读提问:让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所学的提问方法开展——
学习任务一: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把问题写在问题条上。
自主交流,并相机追问这是针对课文局部还是全文提出的问题。
【这一板块,我从单元学习目标的视角设置了特定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并采用组块化教学扫清阅读障碍。学习任务一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联系思维,激活提问的兴趣,唤醒提问的意识。】
板块二:聚焦范例,再学提问
这一板块是核心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聚焦范例,尝试多角度提问,分4步骤展开。
1.聚焦范例:启发学生还能从什么角度进行提问?阅读课后第2题中的问题和泡泡,发现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进行提问。(板书:多角度提问、内容、写法、启示)
2.梳理问题:
(1)自主梳理:首先,梳理课文旁批和尾批的4个问题,将其分类贴在问题清单上。接着,小组合作梳理自己提出的问题。布置——
学习任务二: 整理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粘贴在问题清单上,删去重复的问题,还可以继续补充问题。
(2)交流汇报: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问题分类是否正确,如有错给予相应指导。之后,把学生的问题清单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感悟提问的多角度。
3.解决问题:从“内容”“写法”“启发”三个维度中各挑选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重点聚焦在如下两个问题:
(1)内容:雷达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引导学生默读7-8自然,借助作业本第4题(2)(3)小题,在勾画、批注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语句、联结图片、画示意图等方式明白完成作雷达与蝙蝠探路的相似之处,在黑板上呈现这样的图示。(板贴:图示)
(2)写法: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对比呈现教师补充的二、三次的实验过程,学生交流感受。预设学生会发现如果再把两次实验具体细致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嗦,这样的表述更为简洁,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特色。
4.畅谈发现:让孩子们看着问题清单说说多角度提问的好处,进而明白提问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这一板块,我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过程中,从梳理、探究,再到发现、感悟,学的过程充分展开,直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同时,利用“问题清单”物化了“争当小小提问家”这一主题情境的学习成果,让学习看得见、摸得着、悟得到。】
板块三:迁移运用,巩固提问
这一板块重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巩固提问策略。
1.联结片段,尝试提问。出示:
学习任务三: 1.默读课后习题中的片段,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写在问题清单上。 2.选择一个问题,在组内展开交流。
自主交流:说清问题分类。
筛选问题:师生共同选出有助于理解片段的问题,加以解决。例如:为什么叫“变态茎”?作者在介绍变态茎的种类时,为什么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呢?怎么区分植物的变态茎。
2.回顾全文,浅谈收获:让学生聊聊自己是“小小提问家”了吗?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师要努力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板块的设计,再次深化学生心中关于提问策略的图式,实现知识的高通路迁移。】
四、板书设计
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既有内容上的概括,又有方法的梳理,直观清晰,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强调的设计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主题情境的统领下,在层层推进、相互关联的三个学习任务中,初步学会多角度地提问,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