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 21张ppt+内嵌视频 )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 21张ppt+内嵌视频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道德与法治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夯实法治基础
——九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判案识法】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 该人却要求国王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
你会怎么判此案?为什么?
鲁国国王断案:“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随即,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人治 法治
基础 个人专制和独裁(“人治”与专制相合) 民主(“法治”与民主相容,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特点 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强调“权大于法”“法自权出”) 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强调“权自法出”“法大于权”)
原则 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平等原则 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原则
后果 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维护民意,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法治的内涵:
依法治理。
学习目标
1、法治的价值(作用)。
2、法治的要求。
3、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树立法治意识。
★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交通井然有序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
法庭审判
活动1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讲解1
Ⅰ.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思考
谈谈你的感悟。
观看视频《大智立法》
活动2
课堂笔记:法治的历程
救亡图存
变法改制
01
02
03
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
努力推进
依法治国
02
描绘法治蓝图
法治建设 基本方略 法治道路
探究思考:P48——相关链接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
1
2
3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进程的主要内容。
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治进程有延续,步步深入推进
法治建设有目标,有要求,有统一领导
法治建设种种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思考:从党的四位领导人的讲话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法治的作用: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法治的作用?(国家角度)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
人治社会
变法改制
依法治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我国的法治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法治的作用(国家角度)
人 治 法 治
基础
特点
表现
影响
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
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
“国王即法律”“朕即法律”
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制约权力、保障权利
带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
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专制国家:人比法大
民主国家:法比人大
思考:从长远看,哪一种对国家发展更有利?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美国宪法》
1789年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449年
《法国民法典》
1804年
《中国宪法》
1982年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实行人治。
1840年鸦片战争
1849年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
选择法治
人治社会
变法改制
依法治国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邓小平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习近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78年
颁布并实施现行宪法
1982年
1997年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
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201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
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2018年
2020年
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
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二 描绘法治蓝图
探究三 依法治国
2002年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007年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1)地位:
(2)总目标:
(3)基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严格执法
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
十六字方针实施的主体分别是谁?
每一个不同的主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
主体 目标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人大
司法机关
政府
公民
◆使每一项立法得到人民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得到严格执行;
◆使每一个司法案例体现公平正义;
◆使每一个公民成为法治的崇尚者、
遵守者和捍卫者。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各自定位、相互关系和重要作用的深刻阐述。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走法治道路需要坚持什么?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