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任意画两条直线并表示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OO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
是平行线 。 ( )
(3)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 )×××同一平面内直线同一平面内 直线m和n的关系是______;a和b是_______;a和n是 。平行平行相交ABCDO 观察∠1和∠2有什么位置关系?如图:两条直线,直线AB和直线CD交于点O.请你观察图中∠1和∠2这组对顶角,你发现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对顶角相等???已知:如图,直线AB与CD交于O.
求证:∠1=∠2
证明:∵∠1 +∠BOC =180° (平角定义)∠2 +∠BOC =180°(平角定义) ∴∠1 = ∠2 (等式性质)∴∠1 =180°-∠BOC ∴∠2 =180°-∠BOC 对顶角相等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D问题2: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AOC+∠AOE=_ 0 ∠BOD+∠AOE=_____°
2.∠AOC+∠BOC=_____°,∠AOC+∠AOD=____°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指问题1:①.因为∠1+∠2=90o,∠2+∠3=90o,所以∠1= .
② 因为∠1+∠2=180o,∠2+∠3=180o,所以∠1= .
③因为∠1+∠3=90o,∠2+∠4=90o,且∠1=∠2所以∠3= .
④因为∠1+∠3=180o,∠2+∠4=180o,且∠1=∠2所以∠3= .
∠3∠3同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4∠4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如图1-2-3,已知∠AOC与∠BOD都是直角,∠BOC=60°.
(1)求∠AOB和∠DOC的度数;
(2)∠A OB与∠DOC有何大小关系;
(3)若不知道∠BOC的具体度数,其他条件不变,这种关系仍然成立吗?请说明理由。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一、定义:
1、对顶角
2、互为补角,余角二、性质:
对顶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图1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1抽象成成图2,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图2-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3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如右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的度数是多少吗?为什么? 40°课后思考2:作业: 书P40页习题2.1
第 1, 3 题。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概念及其结论。
难点: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找出相应的角。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观察、试验、分析、得到对顶互余角、互补角之间的关系。
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台球反射问题发现互补角、互余角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学生画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四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五环节:课后思考 思维提升;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学生画图,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学生任意画两条直线,老师汇总展示学生的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 探究一, 结合小学学过的知识,老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很容易探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规范的总结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习题,学生快速回答:
走进生活:老师出示图片,学生指出相关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探究二,观察2.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 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巩固练习: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探究三: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巩固反馈: 老师出示一组习题(课件),学生解答。
探究四,①.因为∠1+∠2=90o,∠2+∠3=90o,所以∠1= ( ) , 理由是( . ) ② 因为∠1+∠2=180o,∠2+∠3=180o,所以∠1=( ) ,理由是( . ) ③因为∠1+∠3=90o,∠2+∠4=90o,且∠1=∠2,所以∠3= ( ) , 理由是( . ) ④ 因为∠1+∠3=180o,∠2+∠4=180o,∠1=∠2所以∠1=( ) ,理由是 ( . )
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如图(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回答下列问题: 1. ∠AOE的余角是 ( ) ;补角是( ) 。 2. ∠AOC的余角是 ( );补角是 ( );对顶角是( )。
第四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小结: 1.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 你还有哪些困惑?
第五环节:课后思考 思维提升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1抽象成成图2,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1=∠2
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的度数是多少吗?为什么?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将重点从课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
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相交和平行,知道对顶角,余角和补交的概念和运用。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对顶角、余角、补交的运用。
说教材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正确认识相交、平行、对顶角、余角、补交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相交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相交与平行、对顶角、余角、补交知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说教法和学法的建议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相交里的对顶角、余角、补交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说教学准备:
①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②学具:练习纸、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教学我将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通过学生画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四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五环节:课后思考 思维提升;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六、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和鼓励;学生思维暴露出问题时及时评价,矫正思维方向,调整教学思路;为了获得后反馈信息,布置作业,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方面的收获和不足,指导我今后教学.整个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