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课堂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测量长度和时间 同步课堂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06:41:43

文档简介

1.2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识点1】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1
【知识点2】分度值对精确度的影响 2
【知识点3】常见的长度及估测 3
【知识点4】刻度尺的测量方法 3
【题型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5
【题型2】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6
【题型3】刻度尺的使用 7
【题型4】长度的估测 9
【题型5】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11
【知识点1】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1.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1s=1000ms
测试学生对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例:下列单位换算及其过程正确的是(  )
A.
B.2h=2×3600s=7.2×103s
C.600s=600×10-6=6×10-4μs
D.30min=30min×=0.5h
分析:30min=30min×=0.5h
解析:解:A、15min=15×h=0.25h,故A错误;
B、2h=2×3600s=7.2×103s,故B正确;
C、600s=600×106μs=6×108μs,故C错误;
D、30min=30×h=0.5h,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单位的换算,属于基础题。
注意时间单位的进率。
【知识点2】分度值对精确度的影响
1.一选: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
2.二看: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3.三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
4.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
5.五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理解分度值的概念及其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
例:如图所示,乙的分度值是______,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______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______cm。
分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其分度值,物块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块的长度,由图示求出物块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解析:解:甲刻度尺,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5mm,
乙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1mm,使用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物块左侧与乙刻度尺的“0.5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66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块的长度为L=3.66cm-0.50cm=3.16cm。
故答案为:1mm;乙;3.16。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读数,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1.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越高。
【知识点3】常见的长度及估测
1.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估测长度,比如使用手掌的宽度、步长、或者已知长度的物体作为参照。
1.基本概念: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以及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估测技巧:通过实际问题或情景,考察学生使用估测技巧的能力,如利用手掌宽度、步长等进行估测。
例:下列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10dm
B.手掌宽度约为10cm
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10μm
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m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
解析:解: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8dm,故A不符合实际;
B.手掌宽度约为10cm,故B符合实际;
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8cm=2.8×105μm,故C不符合实际;
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1.忽视单位换算中的进率。
2.估测时过于依赖直觉,缺乏参照物。
3.测量时不注重读数的准确性。
【知识点4】刻度尺的测量方法
1.一选: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
2.二看: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3.三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
4.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
5.五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下面关于刻度尺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没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物体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测量时,刻度尺必须与被测物体的左端对齐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先看一下刻度尺零刻度线、知道刻度尺的量程、确定分度值;
(2)被测物体一端点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则另一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是物体的长度;
如果物体端点与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则物体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3)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垂直;
解析:解:A、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说法正确;
B、可以使用没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物体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等于物体的长度,故B说法错误;
C、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说法正确;
D、测量时,刻度尺与被测物体的左端不一定要对齐,
如果物体与刻度尺左端对齐,则物体另一端所对应刻度尺示数是物体的长度,
如果没有对齐,则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等于物体的长度,故D说法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是一道基础题,应当掌握。
正确放置刻度尺,精确读取并记录数值,多次测量取平均以减少误差,注意估计读数和误差分析,避免视线误差。
【题型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典型例题】甲、乙、丙、丁四位学生用5~15厘米长、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尺去量一本书的厚度。学生甲得5.1毫米,学生乙得5.14毫米,学生丙得5.0毫米,学生丁得5毫米。则测量结果书写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举一反三1】某次实验中小明五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分别是6.31 cm、6.81 cm、6.33 cm、6.32 cm、6.33 cm,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该物体的长度分别为(  )
A.1 mm 6.3225 cm B.1 mm 6.32 cm C.1 cm 6.33 cm D.1 cm 6.42 cm
【举一反三2】甲、乙、丙、丁四位学生用5~15厘米长、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尺去量一本书的厚度。学生甲得5.1毫米,学生乙得5.14毫米,学生丙得5.0毫米,学生丁得5毫米。则测量结果书写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举一反三3】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2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B.5次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
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45cm
D.只要小华认真操作,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举一反三4】某同学测一物体的长度时,数据分别为16.5cm、16.6cm、16.4cm、16.5cm,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所测木块长度是______cm。
【举一反三6】如图中用刻度尺测量人手“一作”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读数 cm。
【题型2】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为(  )
A.小时(h) B.秒(s) C.分钟(min) D.摄氏度(℃)
【举一反三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
A.米 B.秒 C.千米 D.小时
【举一反三2】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的成绩平了110 m栏的世界纪录。“12.91”是表示时间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时 B.分 C.秒 D.毫秒
【举一反三3】下列工具不能用来计时的是(  )
A. 电子手表
B. 卷尺
C. 日晷
D. 沙漏
【举一反三4】下列长度与时间单位是国际制基本单位的是(  )
A.米,秒 B.毫米,秒 C.千米,小时 D.米,分钟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的钟表,其分度值为 ,显示的时刻为1 5h 9 min s。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一款实验用电子停表。当功能调整为可读到0.01 s时,图中所示此次记时读数为 。
【举一反三7】摆钟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的,某摆球来回摆动60次所用的时间为3分钟,则该摆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 秒。
【举一反三8】我国古代将一天时间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小时。
【题型3】刻度尺的使用
【典型例题】读八年级的小宇为了测量身高,应选用的刻度尺是(  )
A.量程0~20m,分度值1cm
B.量程0~15cm,分度值1mm
C.量程0~30cm,分度值1cm
D.量程0~5m,分度值1mm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测几次求平均值、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C.长度测量时在已有的测量工具中都应该选择分度值最小的测量工具
D.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 d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举一反三2】下列刻度尺的使用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3】下列图中,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4】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
A.分度值是1cm、量程为50m的皮卷尺
B.分度值是1mm的1.5m钢卷尺
C.分度值是1mm的米尺
D.分度值是1cm、量程为3m的硬杆长尺
【举一反三5】在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时,第一学习小组的5位同学用相同规格的直尺测量了同一物体的长度,他们读出的结果依次是2.50 cm、2.51 cm、2.49 cm、2.71 cm、2.51 cm,其中错误的一项数据是 ,他们所用直尺的分度值是 c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举一反三6】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时,老师让同学们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苏蕊蕊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请指出她在测量中的两处错误:
错误1: ;
错误2: ;
【举一反三7】为了增强身体素质,很多学校都在校园中增加了各种锻炼器材。图是某校新增的摸高器,它的分度值是 ,测量范围是 。
【题型4】长度的估测
【典型例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如图是一辆电动汽车,它后轮的直径约为( )
A.50 mm B.50 cm C.50 m D.50 dm
【举一反三1】宁夏西吉土豆淀粉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某初中生手拿一个土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土豆的实际长度约为(  )
A.1mm B.10cm C.50cm D.1m
【举一反三2】航天热引发了航天模型的收藏热。如图是一款货运飞船的模型,飞船舱体长度40cm,则飞船单侧太阳翼的长度最接近下列选项(  )
A.40m B.40cm C.10m D.100cm
【举一反三3】宁夏西吉土豆淀粉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某初中生手拿一个土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土豆的实际长度约为(  )
A.1mm B.10cm C.50cm D.1m
【举一反三4】航天热引发了航天模型的收藏热。如图是一款货运飞船的模型,飞船舱体长度40cm,则飞船单侧太阳翼的长度最接近下列选项(  )
A.40m B.40cm C.10m D.100cm
【举一反三5】“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一千古名句。《说文》中记载:“仞,伸臂一寻八尺也”,即“一仞”相当于成年人双臂伸平时双手之间的距离,“一仞”大约为170 (选填“m”“dm”“cm”或“mm”)。
【举一反三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
(1)一支水笔的长度约 ;
(2)小明的身高为 ;
(3)教室门框的高度约 ;
(4)上海到杭州的高铁线路长约 。
【举一反三7】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 ,课桌的长度是60.0 ,课本的长度是255.0 。
【举一反三8】在下面的测量数据后面填上恰当的单位:
(1)一支2B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0 ;
(2)乒乓球的直径约为0.04 ;
(3)食指指甲的宽度约为0.1 。
【题型5】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光年是下列哪个物理量的单位(  )
A.长度 B.时间 C.速度 D.面积
【举一反三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写法是(  )
A.7.9 m=7.9×1000=7900 m
B.7.9 m=7.9 m×1000=7900 mm
C.7.9 m=7.9m×1000 mm=7900 mm
D.7.9 m=7.9×1000 mm=7900 mm
【举一反三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2.56cm=(12.56×102)m=0.1256m
B.12.56cm=(12.56×10﹣2)m=0.1256m
C.12.56cm=12.56cm×10-2m=0.1256m
D.12.56cm=12.56×10-2m=0.1256m
【举一反三3】下列关于长度的单位换算过程完全正确的是(  )
A.3.50 cm=3.50×1 cm=3.50×=3.50×10﹣2 m
B.3.50 cm=3.50×1 cm=3.50× cm=3.50×10﹣2 m
C.26.2 m=26.2×1 m=26.2×100 cm=2.62×103 cm
D.26.2 m=26.2 m×1 m=26.2 m×100 cm=2.62×103 cm
【举一反三4】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56 cm=12.56×10-2 m=0.1256 m
B.12.56 cm=12.56 cm×10-2 m=0.1256 m
C.12.56 cm=12.56÷102 =0.1256 m
D.12.56 cm=12.56×10-2 cm=0.1256 m
【举一反三5】雾霾天气真正的“元凶”是直径小于2.5 μm的颗粒物,合 m;地球的半径约为 。
【举一反三6】单位换算:2.8 m= km= mm= μm。
【举一反三7】单位换算:
(1)人头发丝的直径为7×10﹣5m= μm。
(2)地球的半径约为6.4×106m= km。
【举一反三8】单位换算:500cm3= m3;120cm2= m21.2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识点1】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1
【知识点2】分度值对精确度的影响 2
【知识点3】常见的长度及估测 3
【知识点4】刻度尺的测量方法 3
【题型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5
【题型2】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7
【题型3】刻度尺的使用 9
【题型4】长度的估测 13
【题型5】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16
【知识点1】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1.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1s=1000ms
测试学生对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例:下列单位换算及其过程正确的是(  )
A.
B.2h=2×3600s=7.2×103s
C.600s=600×10-6=6×10-4μs
D.30min=30min×=0.5h
分析:30min=30min×=0.5h
解析:解:A、15min=15×h=0.25h,故A错误;
B、2h=2×3600s=7.2×103s,故B正确;
C、600s=600×106μs=6×108μs,故C错误;
D、30min=30×h=0.5h,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单位的换算,属于基础题。
注意时间单位的进率。
【知识点2】分度值对精确度的影响
1.一选: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
2.二看: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3.三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
4.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
5.五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理解分度值的概念及其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
例:如图所示,乙的分度值是______,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______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______cm。
分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其分度值,物块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块的长度,由图示求出物块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解析:解:甲刻度尺,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5mm,
乙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1mm,使用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物块左侧与乙刻度尺的“0.5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66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块的长度为L=3.66cm-0.50cm=3.16cm。
故答案为:1mm;乙;3.16。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读数,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1.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越高。
【知识点3】常见的长度及估测
1.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估测长度,比如使用手掌的宽度、步长、或者已知长度的物体作为参照。
1.基本概念: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以及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估测技巧:通过实际问题或情景,考察学生使用估测技巧的能力,如利用手掌宽度、步长等进行估测。
例:下列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10dm
B.手掌宽度约为10cm
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10μm
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m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
解析:解: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8dm,故A不符合实际;
B.手掌宽度约为10cm,故B符合实际;
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8cm=2.8×105μm,故C不符合实际;
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1.忽视单位换算中的进率。
2.估测时过于依赖直觉,缺乏参照物。
3.测量时不注重读数的准确性。
【知识点4】刻度尺的测量方法
1.一选: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
2.二看: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3.三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
4.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
5.五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下面关于刻度尺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没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物体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测量时,刻度尺必须与被测物体的左端对齐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先看一下刻度尺零刻度线、知道刻度尺的量程、确定分度值;
(2)被测物体一端点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则另一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是物体的长度;
如果物体端点与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则物体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3)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垂直;
解析:解:A、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说法正确;
B、可以使用没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物体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等于物体的长度,故B说法错误;
C、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说法正确;
D、测量时,刻度尺与被测物体的左端不一定要对齐,
如果物体与刻度尺左端对齐,则物体另一端所对应刻度尺示数是物体的长度,
如果没有对齐,则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等于物体的长度,故D说法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是一道基础题,应当掌握。
正确放置刻度尺,精确读取并记录数值,多次测量取平均以减少误差,注意估计读数和误差分析,避免视线误差。
【题型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典型例题】甲、乙、丙、丁四位学生用5~15厘米长、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尺去量一本书的厚度。学生甲得5.1毫米,学生乙得5.14毫米,学生丙得5.0毫米,学生丁得5毫米。则测量结果书写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测量值=精确值+估读值,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刻度尺可以精读到毫米位,但还要加1位估读值,因此5.1mm,5.0mm是有效测量数据,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最终测量结果为
故A正确,B、C、D错误。
【举一反三1】某次实验中小明五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分别是6.31 cm、6.81 cm、6.33 cm、6.32 cm、6.33 cm,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该物体的长度分别为(  )
A.1 mm 6.3225 cm B.1 mm 6.32 cm C.1 cm 6.33 cm D.1 cm 6.42 cm
【答案】B
【解析】根据所记录的数据6.31 cm,可知,最后一位是估读值,而6.3是准确值,故分度值为0.1 cm,合1 mm,故CD不符合题意;
分析记录的数据可知,6.3 cm是准确值,故6.81 cm是错误数据,故该物体的长度为=6.3225 cm≈6.32 cm
最后的数据,需要与记录的数据保持一致,进行四舍五入,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甲、乙、丙、丁四位学生用5~15厘米长、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尺去量一本书的厚度。学生甲得5.1毫米,学生乙得5.14毫米,学生丙得5.0毫米,学生丁得5毫米。则测量结果书写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测量值=精确值+估读值,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刻度尺可以精读到毫米位,但还要加1位估读值,因此5.1mm,5.0mm是有效测量数据,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最终测量结果为
故A正确,B、C、D错误。
【举一反三3】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2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B.5次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
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45cm
D.只要小华认真操作,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答案】A
【解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要测量就一定存在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五组数据中,18.20cm为错误数据,故物理课本的宽度为
故A正确,C、D错误;
刻度尺使用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析数据可知,5次次测量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都为0.1cm,故B错误。
【举一反三4】某同学测一物体的长度时,数据分别为16.5cm、16.6cm、16.4cm、16.5cm,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答案】16.5 1cm
【解析】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四个数据的最后一位为估读值,倒数第二位为分度值。记录结果中数据的倒数第二位6对应的长度单位是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所测木块长度是______cm。
【答案】3.20cm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端与10.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13.20cm刻度线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3.20cm。
【举一反三6】如图中用刻度尺测量人手“一作”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读数 cm。
【答案】1cm 19.0
【解析】由图可知一大格为10 cm,一小格是分度值为1 cm,则物体的读书为19.0 cm。
【题型2】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为(  )
A.小时(h) B.秒(s) C.分钟(min) D.摄氏度(℃)
【答案】B
【解析】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
A.米 B.秒 C.千米 D.小时
【答案】B
【举一反三2】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的成绩平了110 m栏的世界纪录。“12.91”是表示时间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时 B.分 C.秒 D.毫秒
【答案】C
【解析】优秀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时间比10秒略小,刘翔跨110 m栏的时间与此相差不大,所以“12.91”的单位是秒。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3】下列工具不能用来计时的是(  )
A. 电子手表
B. 卷尺
C. 日晷
D. 沙漏
【答案】B
【解析】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沙漏”、“日晷”等,现在的计时工具由钟表、电子手表等,卷尺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不是用来计时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举一反三4】下列长度与时间单位是国际制基本单位的是(  )
A.米,秒 B.毫米,秒 C.千米,小时 D.米,分钟
【答案】A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的钟表,其分度值为 ,显示的时刻为1 5h 9 min s。
【答案】1 s 25
【解析】由图可知,表盘上有60个小格,对分针而言,60个小格为1 h,则每个小格为1 min;对秒针,一圈由60小格,每一个小格为1s,因此分度值为1s;所以显示的时刻为15 h 9 min 25 s。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是一款实验用电子停表。当功能调整为可读到0.01 s时,图中所示此次记时读数为 。
【答案】8 min 0.11 s
【解析】由图可知,显示器分为三部分:分、秒、0.01秒,此次记时读数为8 min 0.11 s。
【举一反三7】摆钟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的,某摆球来回摆动60次所用的时间为3分钟,则该摆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 秒。
【答案】3
【解析】已知摆球来回摆动60次所用的时间为3分钟,则摆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为
【举一反三8】我国古代将一天时间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小时。
【答案】2
【解析】我国古代一昼夜为24小时,被分为 12 个时辰,所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题型3】刻度尺的使用
【典型例题】读八年级的小宇为了测量身高,应选用的刻度尺是(  )
A.量程0~20m,分度值1cm
B.量程0~15cm,分度值1mm
C.量程0~30cm,分度值1cm
D.量程0~5m,分度值1mm
【答案】D
【解析】正常情况下,八年级的学生身高大约1.6m,所以选择的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身高,分度值为1mm;
A选项中的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都太大,故A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的刻度尺的量程太小,不能测量小宇的身高,故B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的刻度尺的量程小,分度值大,故C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中刻度尺符合要求,可以测量小宇的身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测几次求平均值、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C.长度测量时在已有的测量工具中都应该选择分度值最小的测量工具
D.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 d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答案】D
【解析】误差是不能避免的,但通过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等,可以减小误差,故A错误;进行长度测量时,只允许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不是估读值越多误差越小,故B错误;选择测量工具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准确程度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准确程度要求不高,选用分度值是1 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故C错误;根据测量结果2.570 dm,依次分析可知,“2”的单位为分米,“5”的单位为厘米,“7”的单位为毫米,“0”为估读值,因为最后一位是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可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为1 mm,故D正确。
【举一反三2】下列刻度尺的使用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图中刻度尺的刻度线未与被测物紧贴,故A错误;
图中刻度线倾斜放置,故B错误;图中刻度尺未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刻度线未与被测物紧贴,故C错误;图中刻度尺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且刻度线与被测物紧贴,故D正确。
【举一反三3】下列图中,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且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B正确;
图中刻度尺放置歪斜,刻度尺带刻线的一侧应与被测物体相平,故CD错误。
【举一反三4】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
A.分度值是1cm、量程为50m的皮卷尺
B.分度值是1mm的1.5m钢卷尺
C.分度值是1mm的米尺
D.分度值是1cm、量程为3m的硬杆长尺
【答案】D
【解析】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成绩一般在1~3m左右,故最小刻度值达到1cm就比较适当,量程为3m的硬杆长尺就可以;皮卷尺和钢卷尺由于有弯曲性,不易竖直,米尺的量程不符合要求。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5】在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时,第一学习小组的5位同学用相同规格的直尺测量了同一物体的长度,他们读出的结果依次是2.50 cm、2.51 cm、2.49 cm、2.71 cm、2.51 cm,其中错误的一项数据是 ,他们所用直尺的分度值是 c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答案】2.71 0.1 2.50
【解析】分析数据可知大部分测量值在2.50 cm左右,2.71 cm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于错误数据。
直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可知所用直尺的分度值是0.1 cm。
根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则可知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2.5025 cm≈2.50 cm
【举一反三6】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时,老师让同学们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苏蕊蕊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请指出她在测量中的两处错误:
错误1: ;
错误2: ;
【答案】见解析
【解析】刻度尺在使用时要紧贴被测物体,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放置,读数是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实验数据,由图知,刻度尺使用时的错误有: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举一反三7】为了增强身体素质,很多学校都在校园中增加了各种锻炼器材。图是某校新增的摸高器,它的分度值是 ,测量范围是 。
【答案】1 cm 1.78 cm~3.02 m
【解析】由题图可知,摸高器一个大格为0.1 m=1 dm,一个大格均分为10个小格,一个小格为0.1 dm=1 cm,所以此摸高器的分度值是1 cm,此摸高器的最下端为1.78 m,最上端为3.02 m,所以测量范围为1.78~3.02 m。
【题型4】长度的估测
【典型例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如图是一辆电动汽车,它后轮的直径约为( )
A.50 mm B.50 cm C.50 m D.50 dm
【答案】B
【解析】人的身高约为170 cm,汽车后轮的直径不到人身高的三分之一,约为50 c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宁夏西吉土豆淀粉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某初中生手拿一个土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土豆的实际长度约为(  )
A.1mm B.10cm C.50cm D.1m
【答案】B
【解析】图中土豆的长度略小于手掌的长度,约为10c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航天热引发了航天模型的收藏热。如图是一款货运飞船的模型,飞船舱体长度40cm,则飞船单侧太阳翼的长度最接近下列选项(  )
A.40m B.40cm C.10m D.100cm
【答案】B
【解析】飞船单侧太阳翼的长度和飞船舱体长度差不多,最接近40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3】宁夏西吉土豆淀粉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某初中生手拿一个土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土豆的实际长度约为(  )
A.1mm B.10cm C.50cm D.1m
【答案】B
【解析】图中土豆的长度略小于手掌的长度,约为10c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4】航天热引发了航天模型的收藏热。如图是一款货运飞船的模型,飞船舱体长度40cm,则飞船单侧太阳翼的长度最接近下列选项(  )
A.40m B.40cm C.10m D.100cm
【答案】B
【解析】飞船单侧太阳翼的长度和飞船舱体长度差不多,最接近40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5】“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一千古名句。《说文》中记载:“仞,伸臂一寻八尺也”,即“一仞”相当于成年人双臂伸平时双手之间的距离,“一仞”大约为170 (选填“m”“dm”“cm”或“mm”)。
【答案】cm
【解析】成年人双臂伸平时双手之间的距离约为一个人的身高,故“一仞”大约为170 cm。
【举一反三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
(1)一支水笔的长度约 ;
(2)小明的身高为 ;
(3)教室门框的高度约 ;
(4)上海到杭州的高铁线路长约 。
【答案】(1) (2) (3) (4)
【解析】(1)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 cm,一支水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5 cm左右。
(2)成年人的身高在170 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 cm=1.6 m左右。
(3)教室门框的高度比成年人身高高一些,在2 m=200 cm左右。
(4)由生活常识可知,上海到杭州的高铁线路长约160 km。
【举一反三7】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 ,课桌的长度是60.0 ,课本的长度是255.0 。
【答案】m cm mm
【解析】根据我们体检记录的数据可知,某同学身高1.65m。
课桌的长度约为身高的一半,约是60.0cm。课本的长度是255.0mm。
【举一反三8】在下面的测量数据后面填上恰当的单位:
(1)一支2B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0 ;
(2)乒乓球的直径约为0.04 ;
(3)食指指甲的宽度约为0.1 。
【答案】(1)mm(2)m(3)dm
【解析】(1)一支2B铅笔的长度和一根筷子的长度相当,大约是180 mm。
(2)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cm=0.04m
(3)食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cm=0.1dm
【题型5】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典型例题】光年是下列哪个物理量的单位(  )
A.长度 B.时间 C.速度 D.面积
【答案】A
【解析】光年是光走一年经过的距离,是长度的单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写法是(  )
A.7.9 m=7.9×1000=7900 m
B.7.9 m=7.9 m×1000=7900 mm
C.7.9 m=7.9m×1000 mm=7900 mm
D.7.9 m=7.9×1000 mm=7900 mm
【答案】D
【解析】中间过程无单位,最后结果的单位应该是mm,故A错误;
中间过程乘以进率后的单位应是mm,故B错误;
中间过程相乘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C错误;
进率和过程单位都正确,故D正确。
【举一反三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2.56cm=(12.56×102)m=0.1256m
B.12.56cm=(12.56×10﹣2)m=0.1256m
C.12.56cm=12.56cm×10-2m=0.1256m
D.12.56cm=12.56×10-2m=0.1256m
【答案】B
【解析】因为1cm=1×10﹣2m
所以12.56cm=12.56×10﹣2m=0.1256m
故B正确,ACD错误。
【举一反三3】下列关于长度的单位换算过程完全正确的是(  )
A.3.50 cm=3.50×1 cm=3.50×=3.50×10﹣2 m
B.3.50 cm=3.50×1 cm=3.50× cm=3.50×10﹣2 m
C.26.2 m=26.2×1 m=26.2×100 cm=2.62×103 cm
D.26.2 m=26.2 m×1 m=26.2 m×100 cm=2.62×103 cm
【答案】C
【解析】换算过程
3.50 cm=3.50×1 cm=3.50× m=3.50×10-2 m
故AB错误;
换算过程26.2 m=26.2×1 m=26.2×100 cm=2.62×103 cm
故C正确,D错误。
【举一反三4】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56 cm=12.56×10-2 m=0.1256 m
B.12.56 cm=12.56 cm×10-2 m=0.1256 m
C.12.56 cm=12.56÷102 =0.1256 m
D.12.56 cm=12.56×10-2 cm=0.1256 m
【答案】A
【解析】单位换算的过程为
12.56 cm=12.56×10-2 m=0.1256 m
A选项过程及进率正确,故A正确;
BD选项中间过程单位错误,故BD错误;
C选项中间过程没有单位,故C错误。
【举一反三5】雾霾天气真正的“元凶”是直径小于2.5 μm的颗粒物,合 m;地球的半径约为 。
【答案】2.5×10-6 m
【解析】因为1 m=1×106 μm,所以2.5 μm=2.5×10-6 m
因为1 km=1×103 m,所以地球的半径约为6.4×103 km=6.4×106 m
【举一反三6】单位换算:2.8 m= km= mm= μm。
【答案】   
【解析】长度单位的换算
2.8 m=2.8×10-3 km=2.8×10-3×106 nm =2.8×103 mm=2.8×103×103 μm =2.8×106 μm
【举一反三7】单位换算:
(1)人头发丝的直径为7×10﹣5m= μm。
(2)地球的半径约为6.4×106m= km。
【答案】(1)70 (2)6.4×103
【解析】(1)人头发丝的直径为
(2)地球的半径约为
【举一反三8】单位换算:500cm3= m3;120cm2= m2
【答案】5×10-4 1.2×10-2
【解析】因为1cm3=10-6m3,所以500cm3=500×10-6m3=5×10-4m3
因为1cm2=10-4m2,所以120cm2=120×10-4m2=1.2×10-2m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