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课堂(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课堂(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06:43:41

文档简介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1】人耳的听觉范围 1
【知识点2】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2
【知识点3】发声的部位 3
【知识点4】测量声速的实验 3
【知识点5】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 4
【题型1】发声体的判断 6
【题型2】回声及其应用 7
【题型3】人耳听声 9
【题型4】振动发声的应用 11
【题型5】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5
【题型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17
【题型7】声速在不同介质中的热点及应用 19
【题型8】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特点与探究 24
【知识点1】人耳的听觉范围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考查人耳的听觉范围,判断人耳能否可以听到声音。
例: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约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30000次~40000次,当它们从你的身后飞来时,你将______(选填“听到”或“听不到”)蝴蝶的声音,你将______(选填“听得到”或“听不到”)苍蝇的声音。
分析:分别计算出蝴蝶和苍蝇翅膀振动时的频率,再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较即可。
解析:解:已知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约为5~6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所以听不到蝴蝶的声音;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30000次~40000次,则苍蝇翅膀振动的频率为
~,即300Hz~4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能听得到苍蝇的声音。
故答案为:听不到;听得到。
点评:此题考查人的听觉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需要牢固记忆。把蝴蝶与苍蝇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和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进行比较,即可解答此题。
解题时有时候需要计算频率,频率=,在比较人耳的听觉范围,需要牢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知识点2】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
(2)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差不到0.1s,人们就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向量,这就是为什么在屋子里面说话比旷野中响亮。
(3)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考查回声的概念,会辨别回声和原声的区别。
例:关于回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空气中传回的回声声速为340m/s
B.回声总是与原声加强
C.当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不存在回声
D.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分析:(1)同种介质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
(2)当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s以上时,人耳可以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在一起。
(4)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解析:解:A、在15℃时,从空气中传回的回声声速是340m/s,故A错误;
B、当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s以上时,人耳可以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小于0.1s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后加强,故B错误;
C、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在一起,人耳不能将回声和原声分开,故C错误;
D、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回声现象;知道产生回声的条件。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发声的部位
声音的产生原理是基于物体的振动,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如, 钢琴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而笛子靠空气柱振动发声。 此外, 一些动物如哺乳动物通过声带振动发声, 而昆虫如蝉则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发声。
考查物体发声时的发声部位,比较简单。
例:人讲话时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蝉鸣叫时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
分析: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析:解:人说话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蝉的鸣叫依靠翅膀的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声带;翅膀;琴弦;空气柱。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要知道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常见的发声的部位:
声带: 人和大多数动物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声。 声带位于喉头内部, 是发声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叉和鼓面: 音叉和鼓面是打击乐器和部分打击类乐器的发声部位, 通过敲击或振动产生声音。
弦: 弦乐器如二胡、 小提琴等, 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管内空气柱: 管乐器如长笛、 箫等, 通过吹气使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知识点4】测量声速的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在空气中某温度下的声速
实验器材:卷尺、体育比赛用的发令枪、秒表、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先在空地上量出L长的距离,让两个人相距此距离站立.
(2)一个人持发令枪,看到另一人的开始信号后开枪.
(3)另一人持秒表,看到开枪产生的白烟时开始计时,当听到枪声时停止计时,测得看到白烟和听到枪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4)若忽略光传播的时间:
若考虑光传播的时间:
考查测量声速的实验,以及以测量声速为背景,考查声速的计算问题。
例:1827年,人类第一次测定了水中的声速。实验人员分别在相距为L(L远大于船的长度)的甲、乙两条船上。甲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面下方放一只钟,并在船上准备了一些火药,他在敲钟的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乙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面下方放一个接收声音的装置,当他看见甲船上的火药闪光后,经过时间t后装置接收到钟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不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等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B.若不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小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C.若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小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D.若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大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分析: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解析:解:AB、若不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等于水中的实际声速,故A正确,B错误;
CD、若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得的水中的声速偏大,则大于水中的实际声速,故D正确,C错误。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测量声音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声速实验的重点是测量距离,与时间间隔,通过速度公式来计算。
【知识点5】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
(1)音叉实验: 用小锤敲打音叉, 把发声的音叉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观察水是否溅出; 当音叉停止发声时, 观察水是否从烧杯里溅出。 。
(2)使用钢尺实验:
拨动钢尺, 使其发出声音, 并观察钢尺是否振动。 这个步骤用于验证钢尺振动时是否产生声音。
(3)使用鼓面实验:
把碎纸屑或者玉米粒撒在鼓面上, 轻轻按压鼓面; 用手拍打鼓面或用鼓槌敲击鼓面, 观察鼓是否发声及发声时的现象。
(4)使用音叉接触水面实验: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的接触水面, 观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考查测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
(1)操作时应先______(“敲击音叉”或“靠上乒乓球”)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______。利用乒乓球在实验中作用的思维方法叫做______(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2)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小球被弹开的角度表示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解析:解:做实验时,应当先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再把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通过实验发现,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1)敲击音叉;被弹起;转换法;(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比较法: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为发声时的区别,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题型1】发声体的判断
【典型例题】下列各实例中,不是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挂在胸前的哨子 C.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D.手臂振动
【答案】B
【解析】“声呐”探测敌方潜艇,它发出声波,故是声源,故A不符合题意;
挂在胸前的哨子没有振动,没有发出哨声,不是声源,故B符合题意;
蝙蝠在黑夜中飞行,发出超声波,是声源,故C不符合题意;
手臂振动发声,是声源,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  )
A.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
B.笛子本身振动
C.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
D.人声带的振动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吹笛子时,声音是由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2】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  )
A.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
B.笛子本身振动
C.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
D.人声带的振动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吹笛子时,声音是由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3】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
A.放在课桌上的笛子
B.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
C.空中飞行的蜜蜂
D.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
【答案】A
【解析】放在课桌上的笛子没有发出声音,不是声源,故A符合题意;
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正在发声,是声源,故B不符合题意;
空中飞行的蜜蜂正在发声,是声源,故C不符合题意;
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是声源,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4】“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答案】空气、声带(马)、水(黄河)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发声的物体即为声源。歌词中的风在吼,声源是空气;马在叫,声源是声带(马);黄河在咆哮,声源是水,所以声源分别是空气、声带(马)、水。
【举一反三5】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诗中的笛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答案】空气柱
【解析】笛子是管乐器,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6】“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答案】空气、声带(马)、水(黄河)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发声的物体即为声源。歌词中的风在吼,声源是空气;马在叫,声源是声带(马);黄河在咆哮,声源是水,所以声源分别是空气、声带(马)、水。
【题型2】回声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距离我们 米远。普通的教室里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答案】17 不能
【解析】因为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根据可知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距离
教室的长度一般都低于17m,所以在教室中,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人耳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因此不能听到回声。
【举一反三1】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6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处海底的深度为 m;利用此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答案】450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此处海底的深度为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地球和月球之间为真空状态,故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举一反三2】一辆汽车以25m/s的速度在路面上行驶,在行驶过程中朝对面的山崖鸣笛,在4s后听见回声,这段时间车行驶的距离为   m;在鸣笛时汽车距离山崖有    m。(声速340m/s)
【答案】100   730
【解析】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的距离
在鸣笛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为
【举一反三3】一辆火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600m处鸣笛后3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
(2)火车的运动速度。
【答案】(1)1020m
(2)60m/s
【解析】(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距离
(2)因为车行驶的距离加上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鸣笛时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车行驶的距离
车的速度

【题型3】人耳听声
【典型例题】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
A.①一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⑥
B.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一⑥
C.①一④一⑤一②一③一⑥
D.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②一⑥
【答案】A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A正确,B、C、D错误。
【举一反三1】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B.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骨传声。
大音乐家贝多芬耳聋以后创作作品主要是利用颌骨传导声音。且骨传导的效果优于空气。该方法比较合理,故A符合题意;
贝多芬通过骨传导即可获取准确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显然是不可取的,故C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过
A.空气 B.水 C.木棒和骨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解析】琴弦的振动引起木棒的振动,然后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过来的,说明了固体可以传声,故选C.
【举一反三3】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界声波通过外耳道传递引起什么振动
A.耳廓 B.外耳道 C.半规管 D.鼓膜
【答案】D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D正确。
【举一反三4】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以 形式向外传播,到达人耳后,引起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给 ,这样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答案】波 大脑
【解析】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以波形式向外传播,到达人耳后,这时候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
【举一反三5】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  、  、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   振动,再经    、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答案】鼓膜   听小骨   鼓膜   听小骨
【解析】根据人的耳朵结构可知,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举一反三6】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助听器、耳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
【答案】骨传导
【解析】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生活中助听器、骨传导耳机等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举一反三7】人耳由   、   、   三部分组成.
【答案】外耳   中耳   内耳
【解析】人耳是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外观上,中耳是一个含气骨腔,中耳有三块听小骨;内耳为真正感受声音的地方,深埋在坚硬的骨质之内。内耳又称为耳蜗,内耳腔内充满液体.内耳有毛细胞。
【题型4】振动发声的应用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的是(  )
A.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上下振动
B.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听到闹铃声越来越小
C.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感觉到手在振动
D.敲击音叉后,立即将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答案】B
【解析】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上下振动,同时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听到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感觉到手在振动,说明喉咙发声时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敲击音叉后,音叉发声,立即将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图中,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这个现象说明(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发声的喇叭正在振动
C.小纸片振动使喇叭发声
D.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答案】B
【解析】纸片“跳舞”,是因为喇叭振动使纸片振动,说明发声的喇叭在振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双减”之后,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课后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吹笛子的情景,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答案】D
【解析】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笛子能发出优美笛声,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举一反三3】“双减”之后,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课后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吹笛子的情景,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答案】D
【解析】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笛子能发出优美笛声,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的是(  )
A.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上下振动
B.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听到闹铃声越来越小
C.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感觉到手在振动
D.敲击音叉后,立即将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答案】B
【解析】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上下振动,同时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听到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感觉到手在振动,说明喉咙发声时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敲击音叉后,音叉发声,立即将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5】小高用手拍桌子能听见声响但几乎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小李可以在桌子上撒碎纸屑来显示桌面的振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叫 。如图所示,是小高自己制作的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对着圆筒口吹哨时上下推拉活塞便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哨声,哨声是由管内
的 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转换法 空气柱
【解析】实验时,将不易观察的现象转换为容易观察的现象的方法叫做转换法。桌子的振动比较微小,不易观察,将桌子的振动转换为碎纸屑的振动,便于观察,使用了转换法。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哨声是由于哨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6】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
(1)操作时应先 (“敲击音叉”或“靠上乒乓球”),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 。利用乒乓球在实验中作用的思维方法叫做 。
(2)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
【答案】(1)敲击音叉 被弹开 转换法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解析】(1)实验时,应先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再把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被弹开。
(1)物体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转化法。
(2)当敲击音叉,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7】小高用手拍桌子能听见声响但几乎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小李可以在桌子上撒碎纸屑来显示桌面的振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叫 。如图所示,是小高自己制作的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对着圆筒口吹哨时上下推拉活塞便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哨声,哨声是由管内
的 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转换法 空气柱
【解析】实验时,将不易观察的现象转换为容易观察的现象的方法叫做转换法。桌子的振动比较微小,不易观察,将桌子的振动转换为碎纸屑的振动,便于观察,使用了转换法。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哨声是由于哨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题型5】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典型例题】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C.把声音的振动延迟,能够有更多的观察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解析】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用肉眼不易看出,当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进水中时,发现水花四溅,水花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  )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测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发声音叉是否具有惯性
【答案】A
【解析】当音叉发声时会振动,所以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可以感觉到音叉的振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C.把声音的振动延迟,能够有更多的观察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解析】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用肉眼不易看出,当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进水中时,发现水花四溅,水花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举一反三4】如图是小明用发卡制作的发卡琴,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 产生的。
【答案】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5】一只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图甲是没有叫的时候的情景,图乙是发出叫声后的情景,由此两个情景说明   ,你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后产生水波
【解析】一只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图甲是没有叫的时候的情景,图乙是发出叫声后的情景,由此两个情景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判断的依据是: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后产生水波。
【举一反三6】如图是小明用发卡制作的发卡琴,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 产生的。
【答案】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振动产生的。
【题型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典型例题】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声比小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一般声音在固体中、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慢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
【答案】D
【解析】大声和小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同,故A错误;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
一般声音在固体中、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故C错误;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故D正确。
【举一反三1】抗日战争年代,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队员们为了抗日,经常将耳朵贴在铁道的钢轨上,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就地卧倒,防止敌人发现自己
B.防止敌人的机枪扫射
C.因为声音在钢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能够提前听到日军的火车到来,早做好战斗准备
D.避免火车灯光照在自己身上,从而有效打击敌人
【答案】C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里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队员们为了抗日,经常将耳朵贴在钢轨上,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声音在钢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能够提前听到日军的火车到来,早做好战斗准备,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在一根较长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一先一后听到两次声音说明 。
【答案】钢管 空气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解析】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所以能够听到两次声音;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
【举一反三3】甲乙两人为了测量声音在长为1326m的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甲在金属管一端敲打一下,乙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传来的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测得两次声响相隔3.645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声音在这根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答案】
【解析】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速度快,所用时间较少,由题意可知,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为
由知,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题型7】声速在不同介质中的热点及应用
【典型例题】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
B.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C.声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墙壁中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
【答案】A
【解析】由表可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故A正确;
由表可知,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故B错误;
一般情况下,声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但是由表可知,声音在软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小于水中的速度的,故C错误;
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在室内讲话墙壁的回声增加了原声,故D错误。
【举一反三1】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在西安,夏天比冬天听到回声所需时间更长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当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应该大于348m/s,故A错误,D正确;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所以夏天比冬天听到回声所需时间更短,故B错误;
气温高低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但是不影响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举一反三2】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当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应该大于348m/s,故A错误,D正确;
气温每升高10℃,声速增大6m/s,随着t的增大,v将增大,声速与温度的数量关系为
v=330+t
所以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不成正比,故B错误;
气温高低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但是不影响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举一反三3】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
B.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C.声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墙壁中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
【答案】A
【解析】由表可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故A正确;
由表可知,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故B错误;
一般情况下,声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但是由表可知,声音在软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小于水中的速度的,故C错误;
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在室内讲话墙壁的回声增加了原声,故D错误。
【举一反三4】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当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应该大于348m/s,故A错误,D正确;
气温每升高10℃,声速增大6m/s,随着t的增大,v将增大,声速与温度的数量关系为
v=330+t
所以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不成正比,故B错误;
气温高低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但是不影响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举一反三5】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相同温度下,声音在    (填写气体种类)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分析归纳得出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答案】氢气   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析】①由表可知,相同温度下,声音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举一反三6】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1)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发现的规律是: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速 (填变化规律);
(2)请你根据规律判断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在15℃发生闪电的夏夜,小明在看到闪电6秒后听到雷声,则打雷处距小明的距离约为 m;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则可判断: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较 (选填 “高”或“低”)时试验更容易成功。
【答案】(1)增大6m/s (2)339 2034 (3)低
【解析】(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速会增大6m/s。
(2)分析数据可知,温度每升高1℃,声速增大0.6m/s,当空气温度为10℃时,声速为336m/s,所以当空气温度为15℃时,声速
小明在看到闪电6秒后听到雷声,则打雷处距小明的距离约为
(3)因为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时,声速越小,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较低时试验容易成功。
【举一反三7】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1)空气中的声速是 m/s(当时的温度为15C).
(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由上面的表格可得出: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4)声速大小的影响因素: 、 .
【答案】(1)340 (2)增大 (3)大于 大于 (4)介质的种类 介质的温度
【解析】(1)当时的温度为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空气的温度为15℃时,声音的速度340m/s,空气的温度为25℃时,声音的速度346m/s,所以说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气(4)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两个: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题型8】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特点与探究
【典型例题】若太空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附近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听不到撞击声的原因是(  )
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微小,导致声音太小
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会发出声音,但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D.以上原因均不是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举一反三1】下列探究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因为声音能直接传到耳中
B.“土电话”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声音能通过水传到鱼耳中
D.用真空泵不断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罩内闹铃声变得越来越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A
【解析】我们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因为声音能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符合题意;
“土电话”实验,是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将说话的同学发出的声音通过棉线传播到另一个同学耳中,该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声音能通过水传到鱼耳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渔民常将特制的电子发声器放入水中,发声器发出的声音能将鱼诱入网中。在该事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答案】D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渔民常将特制的电子发声器放入水中,发声器发出的声音能将鱼诱入网中。在该事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是水,不是大地和空气,真空不能够传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3】科技的发展,让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成为现实。当你和伙伴们遨游太空时,     (选填“能”或“不能”)面对面说话交流,你的判断依据是       
【答案】不能 见详解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太空是真空环境,所以人们不能面对面说话交流。
【举一反三4】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所示,将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拨打瓶内手机,倾听铃声大小,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空气,倾听铃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在用抽气机把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抽气到一定程度,铃声小到      。
(2)实验中很难将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根据瓶中空气逐渐减少,铃声逐渐减小的现象推理:当瓶内空气完全被抽出时,铃声将完全消失,即      不能传声。实验过程中,手机不要接触广口瓶,尽量减少铃声依靠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播的机会。
(3)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不能传声。
(4)拓展:物体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因为      。
【答案】减小   几乎听不到(合理即可)   真空   固体   介质   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或离声源太远
【解析】(1)在用抽气机把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抽气到一定程度,瓶内接近真空,铃声小到几乎听不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瓶内空气完全被抽出时,瓶内没有介质,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铃声将完全消失。
固体、气体和液体都是传声的介质。实验过程中,手机不接触广口瓶,就能减少铃声依靠固体传播的机会。
(3)在用抽气机把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传声介质越来越少,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小,可以推理得出,若无传声介质,即罩内为真空时,将听不到声音;所以可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体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也有可能是因为振动的太慢,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也有可能是人所在的位置离声源太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1】人耳的听觉范围 1
【知识点2】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2
【知识点3】发声的部位 3
【知识点4】测量声速的实验 3
【知识点5】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 4
【题型1】发声体的判断 6
【题型2】回声及其应用 6
【题型3】人耳听声 7
【题型4】振动发声的应用 8
【题型5】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0
【题型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12
【题型7】声速在不同介质中的热点及应用 13
【题型8】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特点与探究 16
【知识点1】人耳的听觉范围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考查人耳的听觉范围,判断人耳能否可以听到声音。
例: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约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30000次~40000次,当它们从你的身后飞来时,你将______(选填“听到”或“听不到”)蝴蝶的声音,你将______(选填“听得到”或“听不到”)苍蝇的声音。
分析:分别计算出蝴蝶和苍蝇翅膀振动时的频率,再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较即可。
解析:解:已知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约为5~6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所以听不到蝴蝶的声音;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30000次~40000次,则苍蝇翅膀振动的频率为
~,即300Hz~4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能听得到苍蝇的声音。
故答案为:听不到;听得到。
点评:此题考查人的听觉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需要牢固记忆。把蝴蝶与苍蝇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和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进行比较,即可解答此题。
解题时有时候需要计算频率,频率=,在比较人耳的听觉范围,需要牢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知识点2】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
(2)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差不到0.1s,人们就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向量,这就是为什么在屋子里面说话比旷野中响亮。
(3)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考查回声的概念,会辨别回声和原声的区别。
例:关于回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空气中传回的回声声速为340m/s
B.回声总是与原声加强
C.当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不存在回声
D.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分析:(1)同种介质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
(2)当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s以上时,人耳可以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在一起。
(4)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解析:解:A、在15℃时,从空气中传回的回声声速是340m/s,故A错误;
B、当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s以上时,人耳可以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小于0.1s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后加强,故B错误;
C、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在一起,人耳不能将回声和原声分开,故C错误;
D、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回声现象;知道产生回声的条件。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发声的部位
声音的产生原理是基于物体的振动,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如, 钢琴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而笛子靠空气柱振动发声。 此外, 一些动物如哺乳动物通过声带振动发声, 而昆虫如蝉则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发声。
考查物体发声时的发声部位,比较简单。
例:人讲话时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蝉鸣叫时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振动发出声音。
分析: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析:解:人说话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蝉的鸣叫依靠翅膀的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声带;翅膀;琴弦;空气柱。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要知道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常见的发声的部位:
声带: 人和大多数动物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声。 声带位于喉头内部, 是发声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叉和鼓面: 音叉和鼓面是打击乐器和部分打击类乐器的发声部位, 通过敲击或振动产生声音。
弦: 弦乐器如二胡、 小提琴等, 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管内空气柱: 管乐器如长笛、 箫等, 通过吹气使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知识点4】测量声速的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在空气中某温度下的声速
实验器材:卷尺、体育比赛用的发令枪、秒表、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先在空地上量出L长的距离,让两个人相距此距离站立.
(2)一个人持发令枪,看到另一人的开始信号后开枪.
(3)另一人持秒表,看到开枪产生的白烟时开始计时,当听到枪声时停止计时,测得看到白烟和听到枪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4)若忽略光传播的时间:
若考虑光传播的时间:
考查测量声速的实验,以及以测量声速为背景,考查声速的计算问题。
例:1827年,人类第一次测定了水中的声速。实验人员分别在相距为L(L远大于船的长度)的甲、乙两条船上。甲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面下方放一只钟,并在船上准备了一些火药,他在敲钟的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乙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面下方放一个接收声音的装置,当他看见甲船上的火药闪光后,经过时间t后装置接收到钟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不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等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B.若不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小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C.若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小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D.若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大于水中的实际声速
分析: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解析:解:AB、若不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等于水中的实际声速,故A正确,B错误;
CD、若考虑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得的水中的声速偏大,则大于水中的实际声速,故D正确,C错误。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测量声音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声速实验的重点是测量距离,与时间间隔,通过速度公式来计算。
【知识点5】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
(1)音叉实验: 用小锤敲打音叉, 把发声的音叉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观察水是否溅出; 当音叉停止发声时, 观察水是否从烧杯里溅出。 。
(2)使用钢尺实验:
拨动钢尺, 使其发出声音, 并观察钢尺是否振动。 这个步骤用于验证钢尺振动时是否产生声音。
(3)使用鼓面实验:
把碎纸屑或者玉米粒撒在鼓面上, 轻轻按压鼓面; 用手拍打鼓面或用鼓槌敲击鼓面, 观察鼓是否发声及发声时的现象。
(4)使用音叉接触水面实验: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的接触水面, 观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考查测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
(1)操作时应先______(“敲击音叉”或“靠上乒乓球”)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______。利用乒乓球在实验中作用的思维方法叫做______(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2)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小球被弹开的角度表示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解析:解:做实验时,应当先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再把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通过实验发现,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1)敲击音叉;被弹起;转换法;(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比较法: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为发声时的区别,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题型1】发声体的判断
【典型例题】下列各实例中,不是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挂在胸前的哨子 C.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D.手臂振动
【举一反三1】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  )
A.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
B.笛子本身振动
C.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
D.人声带的振动
【举一反三2】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  )
A.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
B.笛子本身振动
C.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
D.人声带的振动
【举一反三3】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
A.放在课桌上的笛子
B.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
C.空中飞行的蜜蜂
D.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
【举一反三4】“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举一反三5】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诗中的笛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举一反三6】“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题型2】回声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距离我们 米远。普通的教室里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举一反三1】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6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处海底的深度为 m;利用此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举一反三2】一辆汽车以25m/s的速度在路面上行驶,在行驶过程中朝对面的山崖鸣笛,在4s后听见回声,这段时间车行驶的距离为   m;在鸣笛时汽车距离山崖有    m。(声速340m/s)
【举一反三3】一辆火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600m处鸣笛后3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
(2)火车的运动速度。
【题型3】人耳听声
【典型例题】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
A.①一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⑥
B.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一⑥
C.①一④一⑤一②一③一⑥
D.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②一⑥
【举一反三1】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B.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举一反三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过
A.空气 B.水 C.木棒和骨 D.以上都不是
【举一反三3】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界声波通过外耳道传递引起什么振动
A.耳廓 B.外耳道 C.半规管 D.鼓膜
【举一反三4】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以 形式向外传播,到达人耳后,引起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给 ,这样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举一反三5】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  、  、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   振动,再经    、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举一反三6】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助听器、耳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
【举一反三7】人耳由   、   、   三部分组成.
【题型4】振动发声的应用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的是(  )
A.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上下振动
B.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听到闹铃声越来越小
C.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感觉到手在振动
D.敲击音叉后,立即将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举一反三1】图中,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这个现象说明(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发声的喇叭正在振动
C.小纸片振动使喇叭发声
D.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举一反三2】“双减”之后,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课后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吹笛子的情景,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举一反三3】“双减”之后,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课后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吹笛子的情景,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的是(  )
A.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上下振动
B.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听到闹铃声越来越小
C.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感觉到手在振动
D.敲击音叉后,立即将音叉插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举一反三5】小高用手拍桌子能听见声响但几乎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小李可以在桌子上撒碎纸屑来显示桌面的振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叫 。如图所示,是小高自己制作的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对着圆筒口吹哨时上下推拉活塞便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哨声,哨声是由管内
的 振动而产生的。
【举一反三6】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
(1)操作时应先 (“敲击音叉”或“靠上乒乓球”),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会 。利用乒乓球在实验中作用的思维方法叫做 。
(2)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
【举一反三7】小高用手拍桌子能听见声响但几乎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小李可以在桌子上撒碎纸屑来显示桌面的振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叫 。如图所示,是小高自己制作的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对着圆筒口吹哨时上下推拉活塞便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哨声,哨声是由管内
的 振动而产生的。
【题型5】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典型例题】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C.把声音的振动延迟,能够有更多的观察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  )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测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发声音叉是否具有惯性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C.把声音的振动延迟,能够有更多的观察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举一反三4】如图是小明用发卡制作的发卡琴,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 产生的。
【举一反三5】一只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图甲是没有叫的时候的情景,图乙是发出叫声后的情景,由此两个情景说明   ,你判断的依据是   。
 
【举一反三6】如图是小明用发卡制作的发卡琴,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 产生的。
【题型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典型例题】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声比小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一般声音在固体中、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慢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
【举一反三1】抗日战争年代,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队员们为了抗日,经常将耳朵贴在铁道的钢轨上,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就地卧倒,防止敌人发现自己
B.防止敌人的机枪扫射
C.因为声音在钢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能够提前听到日军的火车到来,早做好战斗准备
D.避免火车灯光照在自己身上,从而有效打击敌人
【举一反三2】在一根较长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一先一后听到两次声音说明 。
【举一反三3】甲乙两人为了测量声音在长为1326m的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甲在金属管一端敲打一下,乙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传来的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测得两次声响相隔3.645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声音在这根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题型7】声速在不同介质中的热点及应用
【典型例题】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
B.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C.声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墙壁中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
【举一反三1】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在西安,夏天比冬天听到回声所需时间更长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举一反三2】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举一反三3】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
B.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C.声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墙壁中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
【举一反三4】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举一反三5】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相同温度下,声音在    (填写气体种类)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分析归纳得出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举一反三6】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1)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发现的规律是: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速 (填变化规律);
(2)请你根据规律判断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在15℃发生闪电的夏夜,小明在看到闪电6秒后听到雷声,则打雷处距小明的距离约为 m;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则可判断: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较 (选填 “高”或“低”)时试验更容易成功。
【举一反三7】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1)空气中的声速是 m/s(当时的温度为15C).
(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由上面的表格可得出: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4)声速大小的影响因素: 、 .
【题型8】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特点与探究
【典型例题】若太空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附近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听不到撞击声的原因是(  )
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微小,导致声音太小
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会发出声音,但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D.以上原因均不是
【举一反三1】下列探究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因为声音能直接传到耳中
B.“土电话”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声音能通过水传到鱼耳中
D.用真空泵不断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罩内闹铃声变得越来越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举一反三2】渔民常将特制的电子发声器放入水中,发声器发出的声音能将鱼诱入网中。在该事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举一反三3】科技的发展,让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成为现实。当你和伙伴们遨游太空时,     (选填“能”或“不能”)面对面说话交流,你的判断依据是       
【举一反三4】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所示,将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拨打瓶内手机,倾听铃声大小,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空气,倾听铃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在用抽气机把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抽气到一定程度,铃声小到      。
(2)实验中很难将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根据瓶中空气逐渐减少,铃声逐渐减小的现象推理:当瓶内空气完全被抽出时,铃声将完全消失,即      不能传声。实验过程中,手机不要接触广口瓶,尽量减少铃声依靠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播的机会。
(3)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不能传声。
(4)拓展:物体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因为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