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平面镜成像特点
【知识点1】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1
【知识点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环境的选择 2
【知识点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3
【知识点4】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5
【题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 6
【题型2】凹面镜和凸面镜 9
【知识点1】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1)球面镜:
①概念:如果镜子的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这样的镜子叫作球面镜。
②分类: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
(2)凹面镜:
①作用:对光有会聚作用,能成放大的虚像
②实例:太阳灶、太阳能焊接机、医生观察耳道所用的镜子等。
判断凹面镜的会聚作用,比较简答。
例:如图所示,医生检查病人的耳道时,所戴的面镜是______(选填“凸”或“凹”)面镜;这是因为它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可把射向它的灯光会聚于病人的耳道内,照亮耳道。
分析: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光线会集到一处,使光变强。
解析:解:医生检查耳道时带的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凹;会聚。
点评:本题考查了凹面镜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而且本题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基础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环境的选择
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环境的选择
例: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以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好处是:______;
(3)此实验的研究对象是______(选填“蜡烛”或“烛焰”)。
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该实验中所研究的对象是蜡烛。
解析:解:(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何关系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做这个实验时,需用与蜡烛A大小相同的蜡烛B去与像比较大小,且还需要比较两支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关系,所以该实验中所研究的对象是蜡烛A(不含烛焰部分),目的是研究其成像的特点。
故答案为:(1)较黑暗;(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蜡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 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例: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如果有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且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______(选填“E”或“F”)一侧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完全重合,此现象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开车时,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司机前面的______(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避免干扰司机的视线,保证驾驶安全。
分析:(1)玻璃有透光性,玻璃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两个表面反射面两个相距较选的像,不易确定像的位置,据此分析;
(2)从使成像清晰的角度考虑;
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折反射;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解析:解:(1)玻璃有透光性,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清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应选择玻璃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两个表面反射面两个相距较选的像,不易确定像的位置,如果有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1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为使成像清晰,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且不需要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折反射,人眼一直在E一侧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完全重合,此现象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开车时,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司机前面的斜上方避免干扰司机的视线,保证驾驶安全。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1;(2)不需要;E;相等;(3)不能;虚;(4)斜上方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1.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2.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
3.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知识点4】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1)实像:由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所有折射线均可会聚于一点,该点叫做物点的实像点,所有实像点的集合叫做物体的像
(2)虚像:由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其折射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做该物点的虚像点,其集合叫做物体的虚像
考查实像和虚像的概念,以及实像和虚像的实例。
例: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
D.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和实像的特点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析:解: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综上所述,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所以实像和虚像不可能都放大或缩小,而且实像看得见,虚像也看得见。所以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注意实像和虚像的不同:除了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出,而虚像则不能以外,还有实像时,物体与像一定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时,物体与像分居透镜的同一侧。
(1)实像的例子有:
①投影仪的成像;②照相机的成像;③小孔成像;④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在焦距内看到的像
(2)虚像的例子有
①水的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所看到的像
【题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
【典型例题】我省不断加强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湿地群鸟翔集,白鹭、天鹅等各类候鸟嬉戏,觅食,为湿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如图为白鹭在黄河湿地捕食的图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鹭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白鹭从空中冲向水面,它的倒影变小
C.白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白鹭在水中的倒影一定是实像
【举一反三1】《归田录》为北宋欧阳修解甲归田后所编,其中有云“寇莱公在中书,与同列戏云:‘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关于“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不是光源
B.正午时分的“水底日”与早晨的“水底日”大小相同
C.“水底日”比“天上日”要小一些
D.“水底日”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底到水面的距离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直立的铅笔仍以相同水平速度移动,则它的像应该竖直向上运动
【举一反三3】小明在科技节中表演魔术:从投币口投入只有正面透明的棋盘格空箱的硬币消失了!随后他揭密:这是平面镜和棋盘格共同形成的结果。那么他应该如何放置平面镜才能实现这个魔术效果呢( )
A.镜面朝上
B.镜面朝下
C.镜面朝上
D.镜面朝下
【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描述了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情景: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酒客以为杯里有蛇。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关于“蛇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蛇影”是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蛇影”和“弓”的大小相等
C.“蛇影”和“弓”到水面的距离不相等
D.“蛇影”是实像
【举一反三5】身高为1.76m的小明位于平面镜前3m处,像与小明的距离是 m,如果小明向镜面方向前进1m,则小明在镜中的像的高度 1.76m(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小明发现从教室的不同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光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选填“镜面”或“漫”)。
【举一反三6】如图水面上方一只鸟在悠闲飞过,已知水深2m,当鸟距离水面3m时它在水中的像距离鸟 m;当鸟向水面俯冲捉鱼,鸟映在水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举一反三7】春种时节一只白盛正平行于水稻田间飞行,若白鹭到水面的距离为1m,则水中倒影与白盛之间的距离为 m;当它向上飞行,远离水面时,其倒影的大小将 (选填“变”或“不变”)。
【举一反三8】小明身高1.7m,距离平面镜3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题型2】凹面镜和凸面镜
【典型例题】关于医生观察耳道的医用反光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属于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属于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属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
C.太阳灶用的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易看到的部位的镜子是用凹面镜
【举一反三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的车头灯是用平面镜
B.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
C.太阳灶用的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易看到的部位的镜是用凹面镜
【举一反三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②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是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照相机拍摄,因为这个像是虚像
④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口镜是平面镜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只有①②③正确
C.只有③④正确
D.只有①②④正确
【举一反三4】关于医生观察耳道的医用反光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属于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属于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属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学校车库的出口位置是一处交通拐点,设立有一块镜子——街道拐角镜,通过镜子可以扩大视野,加强校园交通安全。这种镜面,物理学上称之为 镜,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 。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阳燧”是我国光学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其作用相当于 镜,它可以用反射的太阳光来点火,相当于古代“打火机”。由此可知“阳燧”对光有 (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
【举一反三7】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利用易拉罐制作了一个取火凹面镜。利用它能将火柴点燃是因为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汽车的后视镜能扩大视野的应用原理与此 (选填“相同”或“不同”)。
【举一反三8】手电筒的反光碗是 镜,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近似平行地射出,原因是此光学元件对光有 作用;盘山公路的拐弯处通常安装 镜,它的作用是 。3.3平面镜成像特点
【知识点1】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1
【知识点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环境的选择 2
【知识点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3
【知识点4】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5
【题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 6
【题型2】凹面镜和凸面镜 11
【知识点1】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1)球面镜:
①概念:如果镜子的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这样的镜子叫作球面镜。
②分类: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
(2)凹面镜:
①作用:对光有会聚作用,能成放大的虚像
②实例:太阳灶、太阳能焊接机、医生观察耳道所用的镜子等。
判断凹面镜的会聚作用,比较简答。
例:如图所示,医生检查病人的耳道时,所戴的面镜是______(选填“凸”或“凹”)面镜;这是因为它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可把射向它的灯光会聚于病人的耳道内,照亮耳道。
分析: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光线会集到一处,使光变强。
解析:解:医生检查耳道时带的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凹;会聚。
点评:本题考查了凹面镜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而且本题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基础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环境的选择
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环境的选择
例: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以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好处是:______;
(3)此实验的研究对象是______(选填“蜡烛”或“烛焰”)。
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该实验中所研究的对象是蜡烛。
解析:解:(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何关系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做这个实验时,需用与蜡烛A大小相同的蜡烛B去与像比较大小,且还需要比较两支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关系,所以该实验中所研究的对象是蜡烛A(不含烛焰部分),目的是研究其成像的特点。
故答案为:(1)较黑暗;(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蜡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 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例: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如果有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且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______(选填“E”或“F”)一侧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完全重合,此现象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开车时,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司机前面的______(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避免干扰司机的视线,保证驾驶安全。
分析:(1)玻璃有透光性,玻璃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两个表面反射面两个相距较选的像,不易确定像的位置,据此分析;
(2)从使成像清晰的角度考虑;
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折反射;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解析:解:(1)玻璃有透光性,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清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应选择玻璃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两个表面反射面两个相距较选的像,不易确定像的位置,如果有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1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为使成像清晰,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且不需要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折反射,人眼一直在E一侧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完全重合,此现象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开车时,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司机前面的斜上方避免干扰司机的视线,保证驾驶安全。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1;(2)不需要;E;相等;(3)不能;虚;(4)斜上方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1.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2.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
3.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知识点4】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1)实像:由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所有折射线均可会聚于一点,该点叫做物点的实像点,所有实像点的集合叫做物体的像
(2)虚像:由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其折射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做该物点的虚像点,其集合叫做物体的虚像
考查实像和虚像的概念,以及实像和虚像的实例。
例: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
D.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和实像的特点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析:解: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综上所述,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所以实像和虚像不可能都放大或缩小,而且实像看得见,虚像也看得见。所以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注意实像和虚像的不同:除了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出,而虚像则不能以外,还有实像时,物体与像一定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时,物体与像分居透镜的同一侧。
(1)实像的例子有:
①投影仪的成像;②照相机的成像;③小孔成像;④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在焦距内看到的像
(2)虚像的例子有
①水的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所看到的像
【题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
【典型例题】我省不断加强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湿地群鸟翔集,白鹭、天鹅等各类候鸟嬉戏,觅食,为湿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如图为白鹭在黄河湿地捕食的图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鹭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白鹭从空中冲向水面,它的倒影变小
C.白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白鹭在水中的倒影一定是实像
【答案】C
【解析】白鹭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白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虚像;平面镜成的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白鹭从空中冲向水面,它的倒影大小不变,故C正确,BD错误。
【举一反三1】《归田录》为北宋欧阳修解甲归田后所编,其中有云“寇莱公在中书,与同列戏云:‘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关于“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不是光源
B.正午时分的“水底日”与早晨的“水底日”大小相同
C.“水底日”比“天上日”要小一些
D.“水底日”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底到水面的距离
【答案】B
【解析】太阳能够自身发光,因此太阳是光源,故A错误;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水底日”属于平面镜成像,正午时分的“水底日”与早晨的“水底日”和太阳的大小相等,所以正午时分的“水底日”与早晨的“水底日”大小相同,故B正确,C错误;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水底日”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太阳和水面的距离,故D错误。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直立的铅笔仍以相同水平速度移动,则它的像应该竖直向上运动
【答案】B
【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铅笔向平面镜靠近时,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经过2s铅笔与平面镜间的距离为30c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像与平面镜间的距离也为30cm,所以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故B正确;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铅笔以5cm/s向平面镜移动,则像也以5cm/s向平面镜移动,即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5cm/s,故C错误;
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直立的铅笔与平面镜间的夹角为4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像与平面镜间的夹角也为45°,所以物与像相垂直,若铅笔仍以相同水平速度向右移动,则它的像应该竖直向上运动,若水平向左运动,像竖直向下运动,故D错误。
【举一反三3】小明在科技节中表演魔术:从投币口投入只有正面透明的棋盘格空箱的硬币消失了!随后他揭密:这是平面镜和棋盘格共同形成的结果。那么他应该如何放置平面镜才能实现这个魔术效果呢( )
A.镜面朝上
B.镜面朝下
C.镜面朝上
D.镜面朝下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从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平面镜的背面,因此整体看起来不是一个空箱子,故A不符合题意;
由图可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中会成地面的像,此时从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方格子,整体看起来是一个空箱子,故B符合题意;
由图可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中会成顶面的像,此时从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箱子的顶面,整体看起来不是一个空箱子,故C不符合题意;
由图可知,此时从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平面镜的背面,因此整体看起来不是一个空箱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描述了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情景: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酒客以为杯里有蛇。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关于“蛇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蛇影”是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蛇影”和“弓”的大小相等
C.“蛇影”和“弓”到水面的距离不相等
D.“蛇影”是实像
【答案】B
【解析】蛇在酒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镜面反射,蛇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与像大小相等。故B正确,ACD错误。
【举一反三5】身高为1.76m的小明位于平面镜前3m处,像与小明的距离是 m,如果小明向镜面方向前进1m,则小明在镜中的像的高度 1.76m(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小明发现从教室的不同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光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选填“镜面”或“漫”)。
【答案】6 等于 漫
【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当小明站在竖直平面镜前3m处时,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3m,则小明与像之间的距离为3m+3m=6m
平面镜所成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小明向镜面移近1m时,他的像高不变,仍然等于1.76m。
小明能从教室的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黑板表面粗糙,光照射在黑板上反射到不同方向,因此发生了漫反射。
【举一反三6】如图水面上方一只鸟在悠闲飞过,已知水深2m,当鸟距离水面3m时它在水中的像距离鸟 m;当鸟向水面俯冲捉鱼,鸟映在水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6 不变
【解析】水面上方一只鸟在悠闲飞过,若鸟距离水面3m,它的像距离水面也是3m,则鸟在水中的像与鸟的距离为3m+3m=6m。
当鸟向水面俯冲捉鱼时,靠近镜面,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因此鸟映在水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举一反三7】春种时节一只白盛正平行于水稻田间飞行,若白鹭到水面的距离为1m,则水中倒影与白盛之间的距离为 m;当它向上飞行,远离水面时,其倒影的大小将 (选填“变”或“不变”)。
【答案】2 不变
【解析】依题意得,物距为1m,由物距等于像距得,像距为1m,则水中倒影与白盛之间的距离为2m。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等大,当它向上飞行,远离水面时,它的大小不变,其倒影的大小将不变。
【举一反三8】小明身高1.7m,距离平面镜3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7 3 不变
【解析】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小明身高1.7m,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也是1.7m。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明距离平面镜3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题型2】凹面镜和凸面镜
【典型例题】关于医生观察耳道的医用反光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属于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属于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属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A
【解析】医生观察耳道的医用反光镜属于凹面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使镜面反射的光线会聚到耳道里,使医生看清耳朵里面的情况, 故选A。
【举一反三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
C.太阳灶用的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易看到的部位的镜子是用凹面镜
【答案】B
【解析】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汽车的观后镜是利用凸面镜,成正立的、缩小的虚像,增大观察范围,故B正确;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应用在太阳灶上,故C错误;
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易看到的部位的镜子是用平面镜,故D错误。
【举一反三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的车头灯是用平面镜
B.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
C.太阳灶用的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易看到的部位的镜是用凹面镜
【答案】B
【解析】车头灯内的反射面是凹面镜,可以将灯发出的光线变为平行光线射出,故A错误;
汽车的观后镜是凸面镜,可以起到扩大视野的目的,故B正确;
太阳灶用的是凹面镜,故C错误;
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易看到的部位的镜是用平面镜,故D错误。
故选B。
【举一反三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②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是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照相机拍摄,因为这个像是虚像
④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口镜是平面镜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只有①②③正确
C.只有③④正确
D.只有①②④正确
【答案】D
【解析】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利用了对光发散的原理,可以扩大视野,故①正确;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根据光路可逆知,当汽车的远光灯位于该镜焦点位置时,射出的光接近于平行光,故②正确;
无论是虚像还是实像,都有光反射到照相机凸透镜上,都可以用照相机拍摄,故③错误;
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用于成像,故④正确。
故选D。
【举一反三4】关于医生观察耳道的医用反光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属于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属于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属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A
【解析】医生观察耳道的医用反光镜属于凹面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使镜面反射的光线会聚到耳道里,使医生看清耳朵里面的情况, 故选A。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学校车库的出口位置是一处交通拐点,设立有一块镜子——街道拐角镜,通过镜子可以扩大视野,加强校园交通安全。这种镜面,物理学上称之为 镜,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 。
【答案】凸面 反射
【解析】图中镜子中间向外凸起,称为凸面镜,可以发散光线,从而扩大视野。
凸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阳燧”是我国光学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其作用相当于 镜,它可以用反射的太阳光来点火,相当于古代“打火机”。由此可知“阳燧”对光有 (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
【答案】凹面 会聚
【解析】“阳燧”的作用相当于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此可知“阳燧”对光有会聚作用,生活中的太阳灶就是利用 的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举一反三7】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利用易拉罐制作了一个取火凹面镜。利用它能将火柴点燃是因为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汽车的后视镜能扩大视野的应用原理与此 (选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会聚 不同
【解析】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凹面镜可以把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将火柴点燃。
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因为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能增大司机的观察范围,减少交通事故,所以两者的原理不同。
【举一反三8】手电筒的反光碗是 镜,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近似平行地射出,原因是此光学元件对光有 作用;盘山公路的拐弯处通常安装 镜,它的作用是 。
【答案】凹面 会聚 凸面 扩大视野
【解析】手电筒的反光碗的反光面是球面镜的内表面,所以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平行光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能将小灯泡发出的光近似平行地射出。
盘山公路的拐弯处通常安装凸面镜,由于凸面镜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可以扩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