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一单元学习项目二 建设舒适听觉环境 教案 人教版音乐7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一单元学习项目二 建设舒适听觉环境 教案 人教版音乐7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声·音·乐》
课题 项目二 建设舒适听觉环境 单元 一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学习项目基于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内容,围绕 “建设舒适听觉环境” 展开,衔接上一项目 “音乐从振动开始”,聚焦声音传播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未装修 / 已装修房间)的声音差异,引入建筑声学核心概念(直达声、反射声、混响等),结合著名音乐厅案例(国家大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和林肯艺术中心整修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声学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融入《游击队歌》复唱等音乐实践,实现音乐审美与科学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声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掌握直达声、反射声、混响、混响时间等建筑声学基本概念。2. 能辨别不同环境(如未装修 / 已装修房间)的声音差异,理解声学设计对听觉体验的影响,认识音乐与科学的关联。3. 学会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调整声学参数,能针对校园艺术空间(音乐教室、排练厅等)提出声学整改方案,培养良好声音环境的审美意识。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捕捉声音的音量、音色、混响等特质,提升对声音美学的感知能力。艺术表现:在讨论声学现象时,清晰表达对声音变化的感受,运用声学概念解读音乐场所的声音效果。文化理解:通过了解著名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和林肯艺术中心整修历史,认识建筑声学对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重点 理解直达声、反射声、混响、混响时间的概念及应用。掌握音频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能通过调整参数优化声音效果。结合案例(如著名音乐厅)理解声学设计的重要性,能分析简单的声学现象。
难点 将建筑声学理论与实际结合,如用概念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山谷回声、浴室唱歌效果)。能根据听觉体验,科学调整声学参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 复习回顾:简要回顾 “声音由振动产生” 的核心概念,带领学生复唱《游击队歌》。2. 实验引导: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做 “双手捂嘴”“双手放嘴前”“无遮挡” 三个动作,观察声音变化;总结实验结论(声带振动发声,声音传播受环境影响)。3. 提问过渡:“不同房间(未装修 / 已装修)说话,听觉感受是否一样?” 引出本节课主题。 1. 跟随教师复唱《游击队歌》,回忆声音振动的原理。按要求完成动作实验,记录声音变化(捂嘴时低沉模糊、无遮挡时清晰响亮),思考环境对声音的影响。3. 回答教师提问,初步猜想不同房间的声音差异原因。 通过复唱巩固旧知,结合简单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对声音的影响,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入 “建筑声学” 主题。
新知探究 —— 声音的探索 1.提出生活体验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在“未装修房间”“已装修无家具房间”“有人居住房间”说话的感受;2.概念讲解:(1)直达声与反射声:结合未装修房间的水泥墙案例,说明 “硬质界面反射声音形成反射声(回声),直达声直接传播定位声源”;(2)混响与混响时间:以 “空礼堂喊一声” 为例,解释 “混响是声源停止后声音持续的现象,混响时间是声音消失的过程”,对比未装修(混响长)与已装修(混响短)房间的差异;(3)吸音与隔音:列举家具、窗帘、地毯等吸音材料,隔音墙、双层玻璃等隔音方式,提问 “这些材料应用在哪些场景?”。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山谷有回声,家里没有?”“浴室唱歌声音更响亮?”,巡视并指导用概念解释。 1. 跟随教师引导,回忆生活中的听觉体验;主动举手分享自己在不同房间说话的感受;2. 认真倾听概念讲解,结合教师举例理解直达声、反射声、混响等术语;记录吸音材料和隔音方式,思考其应用场景(如音乐厅用吸音棉、卧室用双层玻璃)。3.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声音现象,尝试用刚学的概念解释,派代表发言。 1.通从生活场景切入,提前铺垫“吸音”“反射声”等关键概念,为新课教学做好知识铺垫。2.通过情境聆听和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声学概念;3.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突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点。
新知探究——打造舒适听觉环境 展示包含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海大剧院等著名音乐厅建筑声学参数的表格,对表格里的混响时间、座位数、容积、初期衰减时间等数据进行简单解释和说明,强调这些数值仅供参考,实际数值可能会因不同测量方法、仪器和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同时说明声学参数还受建筑设计、材料选择和音响设备等因素影响。2. 展示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设计。 1.仔细查看表格中的声学参数,结合教师的解释,思考不同音乐厅声学参数的差异。2.观察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图片,感受其内部设计的精美,并联系之前讲解的声学参数,体会建筑声学设计与内部设计对听觉享受的共同作用。 1.展示声学参数表格并讲解,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著名音乐厅的声学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声学参数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2.将声学参数与实际建筑内部设计相结合,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建筑声学设计的巧妙之处,提升学生对建筑声学与实际建筑关联的认知,增强学习兴趣。
拓展活动 用音频处理软件实操调节混响时间、反射声参数并记录听感。整理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声学问题及整修原因的资料,下次课分享。 1.课后按要求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自主调节混响、反射声参数,反复试听并记录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声音变化,形成个人实操心得。2.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声学资料,筛选有效信息(如是否存在声场不均匀、混响时间过长等问题,整修是否针对这些问题),整理成文字或图表形式。 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混响时间、反射声影响声音效果”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搜集林肯艺术中心的资料,可锻炼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了解声学知识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与问题解决。
课后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聆听、软件操作和案例分析,理解了直达声、反射声、混响等建筑声学概念,认识到声学设计对舒适听觉环境的重要性;复唱了《游击队歌》,欣赏了《回声》,感受了声音与音乐的关联。课后需结合校园空间设计整改方案,进一步深化对声学知识的应用,下节课将分组汇报方案并讨论 “声源品质的影响”。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