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9 09:08: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课程目标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重点和难点
建国后科技成就;科技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目的:打破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
(2)重大成果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②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导弹专家钱学森)
③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意义:加强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
2、载人航天
成就: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杨利伟升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3)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
(2)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一1号”。
(3)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每秒10亿次的“银河一2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课程目标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三】重点和难点
双百方针背景、影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
(一)背景
1.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
2.政治: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科学、学术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性质: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
(三)意义和成效
1.意义: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2.成效:
(1)科技领域的自由讨论。
(2)艺术
①文学作品硕果累累。(老舍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文艺期刊增加)
②电影创作辉煌,出现“难忘的1959年”。
二、曲折的年代
(一)原因
1.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2.直接:极“左”路线干扰。
(二)表现
(1)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3)“样板戏”独占舞台,一统天下。
(三)影响
1.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1978年以来)
(一)原因
1.政治:“文革”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民主法制建设。
(邓小平提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决贯彻“双百”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表现
1.科技文化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反映“文革”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春天。
3.21世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思维拓展】
“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的经验教训
经验:(1)凡是坚持双百方针,科技和文艺就会出现繁荣局面。
⑵实践证明,
双百方针是促进科技和文艺
发展的正确发展方针。
(3)文艺发展总方向: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教训:
(1)凡是践踏“双百”方针,
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害
(2)不能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目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国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三】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2、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措施
(1)1949年中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教育为国家服务;向工农开门,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特点: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毛泽东提出并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成就(1949-1965)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文革”教育状况:(1)学校停课“闹革命”
(2)废止高考制度
(3)高等院校招收不经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2、结果: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专业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1977--)
1、措施
(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拨乱反正。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启动“希望工程”。
(3)20世纪90年代,教育优先发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4)高等教育:
①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
②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5)国家还加大西部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力度。
2、成就
(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迅速。
【五】教学反思
1、建国后科学、文化与教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需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提供材料、情境,增强学生现实感,提高思维能力。
五十年代,我国为社会发展进行哪些努力和探索?
1、民主政治: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建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快工业化建设。
3、思想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确定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建设人才。
4、外交战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友好关系;抗美援朝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