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9 09:2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课程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1
cnjy
com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www-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来源:21cnj
y.co
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21教育网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大变革、重大转型)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
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3.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二)主要流派: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www.21-cn-jy.com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言行载于《论语》。被尊称为“至圣”。21·cn·jy·com
(一)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思想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
1.道德修养:仁者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民本思想)
(1)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3.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2·1·c·n·j·y
(二)战国时期孟子(孟轲,亚圣)思想
1.“仁政”;
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性本善”。
(三)战国荀子(荀况)的思想
1.“仁义”、“王道”;
2.“君舟民水”;
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四)儒家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
(一)春秋晚期老子(名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
2.“无为”思想(含义:顺其自然)
(1)人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政治:提出“无为而治”;
(3)社会关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辩证思想:事物运动发展,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二)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1.哲学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
四、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1.思想
(1)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法、术、势结合(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2.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思维拓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
1.人性问题: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法家认为“人性恶”。
2.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老子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有“小国寡民”思想。21cnjy.com
3.治国理念:儒家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仁义”“王道”;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倡“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1·世纪
教育网
三.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1)儒家“仁政”,体现民本思想。(给农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
(2)法家“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墨家“尚贤”“兼爱”“非攻”等。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