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课程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轻徭薄赋等
影响: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
(二)积极有为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原因:
1.实力增强: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国力日盛。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著作:《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一)来源: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二)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3.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原因、条件
(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察举制,举孝廉)
(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
一.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
先秦儒学特点:
(1)内容:主要是“仁”、
“仁政”的民本思想,体现道德修养和治国原则;内容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21cnjy.com
(2)地位:属民间学派。
西汉新儒学体系特点:
(1)内容:继承了儒家民本、仁政思想;外儒内法,融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为一体,形成新儒学体系。21·cn·jy·com
(2)地位:儒学独尊,儒学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权色彩。
(3)实质: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体现思想专制。
二.评价董仲舒新儒学
积极
(1)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消极
(1)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